江苏省八十年代书家精英探寻展(25)王俊平
2021-11-24 21:13: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何勇  
1
听新闻


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 王俊平

  纵观中国古代书法家,书法造诣高者,皆文理俱惬。晋王羲之《兰亭序》醉后信手而就,其佳句甚多,如成语“崇山峻岭”“惠风和畅”等,一句“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更是点睛妙笔。

  后人多论《兰亭序》书法之奥义,却鲜谈全文中王羲之对于人生的思考,其极高的文学素养竟然被绝妙书法所淹没。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王羲之在书法作品中多次突显了他的文学造诣,仅书信中的“快雪时晴”“积雪凝寒”等词便诗意不凡。又,他在《书论》中说“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仅此一段,虽说是书家专业理论,却也豁见文字功底深厚。

  后到苏轼,在书法方面,位列宋四大书家首位,文学方面亦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对于书法的见解则更为文气纵横,如《石苍舒醉墨堂诗》中云:“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仗手烦推求。”他的外甥柳闳、柳辟向他求字,他便写了两首诗给他们,其中一句“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堪称绝佳,说明苦练书法也未必能入化境,多读书才能“下笔如有神”。

李白诗

  在历史上,诗文书法俱佳者,不乏其人。文学与书法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笔者认为文学与书法是互相滋养,是蕴生笔墨的从容气度,提升提落之间的气质以及调节人书合一的气息。而这些,两者的首要关系便是“气”,其次是形意、审美情趣以及精神世界等。

  读书养气,写字运气。欧阳询有言:“初学之士,先立大体,横直安置,对待布白,务求其均齐。”那么如何做到“均齐”呢?唐穆宗问柳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心正则是气正使然,亚圣孟子亦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像李白诗气磅礴豪迈,其《上阳台帖》草书也是放达疏狂;宋徽宗的词气清逸脱俗,如“雅怀素态,向闲中,天与风流标格”,其瘦金体亦是这般风致;苏东坡“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其文风豪放任情,书法便是“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其实,文学与书法之气息是相通的。当代作家汪曾祺先生在《认识到的和没有认识的自己》就说:现代作家不一定要能写好毛笔字,但是要能欣赏书法。我虽不善书,“知书莫若我”,经常看看书法,尤其是行草,对于行文的内在气韵,是很有好处的。

  书法与文学还存有“形意”的关系。如果把它们当成体系来说,文学偏向于思想体系,书法则是语言体系。可是,文学有时是“意”,有时是“形”,书法亦如是。以意蕴形,以形正意。文学与书法的最高境界,都是“形而上”。《易经·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所以古人云文以载道,中国的书法在日本也称为“书道”。形是视觉,意是心念。文学平铺直叙的“直白”是一种风格,但“可以意致”的文学特点则可以上升到更高的高度。书法也讲究“意在笔前”,卫夫人和王羲之皆持此论,王僧虔的《笔意赞》也提出“书之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的论点。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边款

  文学和书法都是旨在对审美情趣的培养。蔡邕在《九势》中提出的诸如“转笔”“疾势”“掠笔”“涩势”“横鳞”,以及“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等笔势,和文学中所讲的“起承转合”何其相似呢,这也是文学创作与书法创作中的美学基础构建。美好的文章,一定是文字的律动节奏、结构布局、人物鲜明才能够抒情达意,悦人心目,发人深思。书法也在构建这样的框架,王羲之在《笔势论十二章》说“倘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这也说明书法之美是因为每一点画的结构布局都相当重要。如果没有很好的审美观,是很难创作出优秀作品的。

  同样,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书法作品也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美国人福开森在《中国艺术讲演录》里说,中国书画是一物之两体,中国人钟情于文学方面的修养,他们的画家即是从文学里培育出来的。福开森说得没错,但是,书法也是从文学中汲取了营养并承载了文学的,我们当今很多书法家的作品都还是以唐诗宋词文学为创作题材。而文学与书法都在记录保存自己的精神观念,并为后世呈现作者的内心状态。

硬黄一卷写兰亭

  西汉扬雄的“书为心画”,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所说的“右军人品甚高,故书入神品”,项穆《书法雅言》认为书法“继往圣之绝学,开后觉之良心”等论点都是以精神世界与内心修养为书法之要。而文学创作如果没有丰盈的精神世界,所呈现的文字必定是苍白无力的。

  当然,文学和书法两者的关系还不止这些,我所写的无非是窥前人珠玑字语,滥充成文,贻笑大方。正如唐书法家虞世南《笔髓论》所言,“且以铸铜为镜,明非匠者之明;假笔转心,妙非毫端之妙。”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素处以默 妙机其微

——我眼中的王俊平

□ 何勇

  俊平是个寡言的人,他总是习惯于倾听,鲜少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在微信朋友圈里,俊平却是个活跃的人,不管是他自己发帖还是回复,大多幽默风趣,妙语时出,引得点赞无数。

  所以言语少的人并非是不会说,只是他心思细腻,善于思考,不轻易说出来而已。他内心很丰富,只是等着人去发现。

  俊平这样的人,其实是适合搞艺术的。因为静默,他会用心去体察细节,发现美好。他总是在倾听,在对方的言语里学到自己缺少的东西。他不喜欢喧闹,埋头在自己的世界里钻研领悟。可他又不是那种无趣的人,他有性情有想法有追求,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内心对生活对艺术的感悟。他也喜欢交朋友,喜欢游历,和社会广泛接触,知道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一样重要。

桃花源记

  俊平的篆刻一如其人。汉满白文,圆朱文,在篆刻中属于工稳一路,虽说看起来四平八稳,雅俗共赏,谁都很喜欢,但弄不好就堕入俗道,刻得死板,程式化。所以要在稳中求变,在平淡中透出鲜活,在方整中显示生机,就难度大了。现在好多人喜欢刻大写意的印章,大刀阔斧,奇崛多趣,看着畅快淋漓,很是过瘾。但正如古人评书法:平和简静为上,剑拔弩张次之。看似平和简静,其实趣味无穷,观之有余音绕梁的感觉,才是最高境界。俊平深谙其中的道理。我看他初来宜兴时的作品和现在的相比,有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在圆朱文上,通过这几年的学习钻研,请益名师,心悟手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看俊平的印章,线条更为轻灵,刀法更为细腻,谋篇布局时见巧思,颇有趣味。我相信,他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慢慢锤炼风格,老辣刀法,一定会在圆朱文印风创作上开出一片新天地来。

  篆刻之外,俊平的书法亦堪称道,以二王筑基,上追秦汉,无论行草和篆书,都有一种儒雅秀美的风气,不激不厉,韵味隽永。

  因为生活在宜兴,紫砂这一宜兴特有的文化遗产丰富了俊平的创作内容,他以壶为纸,以刀代笔,因着篆刻的深厚功底,紫砂创作很快脱颖而出,他拜在了鲍志强大师门下,耳提面命紫砂装饰技法,获益良多,勇猛精进。他的紫砂作品得到了业内的一致好评,多次在比赛中获奖。把书法篆刻和紫砂结合,是紫砂文化的精义所在,俊平在这方面的探索能不断深入,一定能为紫砂文化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我和俊平相熟多年,看他一路走来,艺事不断提升,却始终低调谦虚,保持着刻苦勤奋的精神,从不松懈对艺事的追求,我相信,这样的人,一定会在艺途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的。

  (作者系宜兴市书法院院长)

  【书家简介】

  王俊平,男,1984年生,字子晋,号古徒堂,怀玉山房,暂庐,鸣厂。生于山西吕梁,游学湖北荆州,现居江苏宜兴。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先生,求学于西泠印社理事鞠稚儒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友会会员,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吴冠中艺术馆篆刻创作室主任,宜兴市书法院副院长,宜兴市蜀山印社副社长。

  【获奖入展】

  首届“赵孟頫奖”全国书法篆刻展篆刻入展,湖北省第七届书法篆刻展书法、篆刻分获三等奖,第二届“北兰亭”电视书法大赛书法入展,入展“职工展”,入展首届手卷展,第四届秦皇岛中小学书法节教师优秀奖,“邓石如奖”入展,首届全国大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高校组软笔特等奖。


标签:书法;文学;俊平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