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春读史】 “怯薛”军:元朝政权的特种兵
2020-08-03 11:22: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束有春  
1
听新闻

没有了“太监”这支变性队伍,元朝政权又是如何解决处理好庞大的皇宫及后宫管理与安全等问题的呢?我在阅读《元史》过程中,对有一个词开始一直感到生疏不理解,那就是“怯薛”一词。如:《元史》卷十二《世祖本纪(九)》有:至元二十年二月庚子,“敕权贵所占田土,量给各户之外,余者悉以与怯薛带等耕之”。三月,“赈八鲁怯薛、八敕合赤等贫乏”。卷十五《世祖本纪(十二)》:至元二十五年八月丙辰,“诏安童以本部怯薛蒙古军三百人北征”。卷十七《世祖本纪(十四)》癸丑,完泽等言:“凡赐诸人物,有二十万锭者,为数既多,先赐者尽得之,及后将赐,或无可给,不均为甚。今计怯薛带、怯怜口、昔博赤、哈剌赤,凡近侍人,上等以二百户为率,次等半之,下等又半之,于下等择尤贫者,岁加赏赐,则无不均之失矣”。

这些记载中的“怯薛”二字是什么意思?是突厥蒙古语“番直宿卫”、轮流值宿守卫之意,是起源于草原部落贵族的亲兵,是蒙古帝国和元朝政权的禁卫军,由元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亲自创建。

成吉思汗在建立政权过程中,为了防止出现宦官专权误国、在后宫兴风作浪、破坏朝纲等现象,一开始就注重选拔蒙古族出生的贵胄子弟,让他们给事内廷,凡饮食、冠服、书记,及皇上所经常使唤者,都让这些人来担任职掌。当时主要任命四大功臣及其后裔专门负责这些要务,号为“四怯薛”。从而确保了天子身边及朝廷皇宫的大内要害部门,都是那些根正苗红、血统纯正的“世家大臣及其子孙之生而贵者”。

据《元史》卷九十九《兵志(二)》“宿卫”条:宿卫者,天子之禁兵也。元制,宿卫诸军在内,而镇戍诸军在外,内外相杂,以制轻重之势。当元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时,以木华黎、赤老温、博尔忽、博尔术为“四怯薛”,领“怯薛歹”分番宿卫。怯薛成员称“怯薛歹”,复数作“怯薛丹”。

“四怯薛”是如何来的?原来在元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时,有四位大功臣,名字叫: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当时号称“掇里班曲律”,翻译成汉语就是“四杰”。成吉思汗任命他们四人世世代代当“怯薛”的头领,由他们四大家族负责“番直宿卫”,以保护皇家核心要害部门。四怯薛在执行“宿卫”任务时有分工,每三日更换一次。如以十二地支来表示排序,申、酉、戌三日由博尔忽领头负责,为第一怯薛,又称“也可”怯薛,因博尔忽去世早,又绝后,元太祖命“别速”部代之,别速不在“四杰”之列,只得以元太祖的名义出现,故曰“也可”。亥、子、丑三日由博尔术领头负责,为第二怯薛。寅、卯、辰三日由木华黎领头负责,为第三怯薛。巳、午、未三日由赤老温领头负责,为第四怯薛。赤老温又绝后,其后怯薛就经常以右丞相来领头负责。

怯薛军成员的本领非同常人,个个身怀绝技,尤其精于复合弓和轻骑技巧。其使用的复合弓由木头、动物骨头等多种材质构成,并以动物皮胶黏合。怯薛骑士射箭的射程可达 305 米以上,他们经常身佩两种弓,一支用于近距离攻击,一支用于远距离齐射,而且他们的箭筒里备有多种不同用途的箭,包括引燃箭、穿甲箭和可以惊扰敌军的响箭。怯薛军在驰骋之际,仍能运弓自如,可以旋转360度并立即瞄准攻击敌人。他们常以半月形的阵式突击敌人,并从两侧进行包围。如果这种战术不能奏效,他们就会迅速撤退,诱敌追击。这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精英部队。

“怯薛”军实行世袭制。凡怯薛长之子孙,或由天子所亲信,或由宰相所荐举,或以其次序所当为,仍袭其职,以掌宿卫、环卫等。简言之,这支队伍主要由贵族、大将等功勋子弟构成,每名普通的怯薛军士兵都有普通战将的薪俸和军衔。担任怯薛军的人到了年老之后,一般都能“擢为一品官”,享受待遇。怯薛军属于“禁近”中人物,除“宿卫”外,他们也有职能上的细化分工,如负责“大汗”皇上的冠服、弓矢、食饮、文史、车马、庐帐、府库、医药、卜祝等,一旦确定后,基本上是一辈子都从事这项工作,“悉世守之”,并且可以一代传给一代,即使到了子孙辈也不会改变。不是皇室亲信可靠之人,是不可能进入怯薛军行列的。

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时,在“四怯薛”的基础上又设有 “五卫”制,以象征五方,其中有侍卫亲军,置都指挥使以领之。这些“禁兵”是橐鞬相随,列于宫禁中,负责宿卫之事是其主要职能。如果这些怯薛军用于朝廷举行的“大朝会”时,就称为“围宿军”;用于朝廷大祭祀时,就谓之“仪仗军”;用于皇上车驾巡幸保卫,就称为“扈从军”;用于守护天子之帑藏宝库,就称为“看守军”;如果用于夜间特警巡逻任务,就称为“巡逻军”;如果每年漕运物资到达京师时,负责社会治安及“弹压”威慑,防止抢劫丢失,就称为“镇遏军”。他们都属于怯薛军性质。

忽必烈时期,怯薛军主要由四种人员组成:一是出自先朝大汗的拨赐及铁木真第四子拖雷家族所属的世臣子弟,二是忽必烈即皇帝位后所征召的贵臣、官员子弟,三是从以诸侯将校子弟来充军的质子中擢拔,四是一些因赏识而得到引荐的异能之士。怯薛军人员数量,铁木真成吉思汗时代,人数在1万左右,后来逐渐增多,到忽必烈时,已达到1.7万左右。

“怯薛”军的数量在增加,赋予的功能也在不断拓展,不仅只是皇宫禁苑中的皇家卫队,更是元朝政权中的一支特别能战斗、完全听皇帝指挥、作风过硬的“特种兵”。

除了皇宫禁苑以及国防安全、社会治安等任务外,怯薛军在和平时期也时常肩负农田水利建设等重大工程的突击任务,如“京杭大运河”中的北京段“通惠河”的开挖,其中主城区河段,就是由怯薛军来完成。

关于“通惠河”的开挖,《元史》卷六十四《河渠志(一)》“通惠河”条记载,通惠河的源头出于白浮、瓮山诸泉。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都水监郭守敬奉诏兴举水利,建言疏凿通州至大都河,改引浑水溉田,于旧闸河踪跡导引清水,通过塞清水口、建造坝闸等形式,达到节水以通漕运的目的。忽必烈同意郭守敬的提议。工程于至元二十九年春天正式开始,到第二年秋天就告成。忽必烈赐名“通惠”。这项工程,动用了军队力量一万九千一百二十九人,工匠五百四十二人,水手三百一十九人,没官囚隶百七十二人,计用工二百八十五万个。用掉楮币一百五十二万锭,粮食三万八千七百石,还有大量的木、石等物资。

“役兴之日,命丞相以下皆亲操畚锸为之倡”。说明当时元朝政府是上下齐动员,除了皇帝,丞相以下的政府官员都参加了河渠开挖工程。在这支由政府官员组成的大军中,“怯薛”军团组成的河工队伍是最引人注目,工作成果最为出色。这支队伍的领头人是一个名叫“月赤察儿”的怯薛将将领。

据《元史》卷一百一十九《博尔忽列传》之“月赤察儿”记载,月赤察儿是铁木真时期的一千户博尔忽(“四怯薛”之一)的儿子,为人“资貌英伟,望之如神”,性格仁厚,勤俭耐劳,事母以孝闻。至元十七年(1280年),曾领五怯薛太官。至元二十八年,都水使者郭守敬请凿渠西导白浮诸水,经都城再东入潞河,使江淮漕运之舟经广济渠后,可直接停泊在都城。忽必烈同意了郭守敬的计划,同时他一方面“亟欲其成”,一方面“又不欲役其细民”,于是下诏,让四怯薛人和诸府人来“专其役”,负责主城区的河道开挖和疏浚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没有“细民”如农民等参与的运河开挖工程,与100多年前的金朝金世宗大定五年(1165年)开展的运河疏浚工程,其意义可以相提并论。(参阅笔者《我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没有农民参加的运河疏浚工程》)

根据地势高矮、河道开挖深度要求,怯薛军们划分好地段,各自领回开挖任务后,要在规定日期里完成工程土方量,以保证运河开挖渠道的畅通。月赤察儿率领他的怯薛军团,全部穿上适合干体力活的便装,“著役者服,操畚锸“,用铁锹挖土,用畚箕挑土,热火朝天地大干了起来。在月赤察儿及其怯薛军的带头与倡导下,当时的京城中,是“趋者云集,依刻而渠成”,很多市民也自觉地投入到了河道开挖劳动中,工地上,劳动号子声此起彼伏,一片沸腾景象,最后终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渠道开挖贯通任务。

忽必烈很是高兴,将这条人工运河赐名为“通惠河”。

由《元史》卷一百七十《高源列传》,我们进一步知道,这条“通惠河”由都城的“文明门”向东七十里,与“会通河”接,置闸七、桥十二。

忽必烈每每想起“通惠河”开挖工程能够如期完成,与怯薛军的头领月赤察儿以身作则、全体怯薛军将士参战关系极大,他常对身边的近臣们说:“是渠,非月赤察儿身率众手,成不速也。”

元成宗即位后,下诏褒奖提拔月赤察儿,称赞其“尽其诚力,深其谋议,抒忠于国,流惠于人,可加开府仪同三司、太保、录军国重事、枢密、宣徽使” 。大德四年(1300年)又拜为太师。

怯薛军,是元朝国家体制、尤其是军队体制的创新,同时也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起了蒙古帝国的统治基础。怯薛军的成立,杜绝了封建王朝“宦官”用人体制的弊端,打断了中国封建社会皇宫禁卫及朝政让宦官参与的“宦官链”,而且,避免了宦官专权现象。怯薛军以其特有的血脉传承与家族世袭荣耀,保证了队伍的纯洁性与战斗力超乎寻常,是一支平战结合、能打胜仗能生产的特殊队伍,是元朝政权建立与巩固发展的“特种兵”!

束有春

2020年7月27日于金陵四合斋

标签:忽必烈;怯薛军;成吉思汗
责编:李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