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水月见禅心——刘灿铭书法赏析
2020-07-29 13:42: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王登科  
1
听新闻

刘灿铭,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博士,师从王冬龄教授。现任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南京书画院院长,民盟江苏省委副主委、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省文联委员,教育部美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现代书法研究院院长,民盟中央美术院副院长,江苏省竹刻艺术研究会会长。

古诗咏金陵二首

真学佛者是不主张“境界”的,即“念佛且忌谈境界”。因为在智者的眼中,境界是虚幻的,是人心所映现的产物。而且它是无常的,随因缘的生发而迹化和作用于我们的“六识”,是短暂的受用,是官能的满足,一般它是修行中的初机和乍入门者所最愿执着的内心情境。事实上,只有那种心灵上的充盈、万缘放下的精神自适才是智者修行的落脚处和根本所在。

求道者如此,学书者亦应如是。在我心里,南京的刘灿铭兄正是这样一位用心书写、鲜有造境的书法家。

内脱上求联

用心,是指凡事发乎由衷、出于本怀。在事为真、在情为善、在境为美。古人所谓的“赤子”、“童心”皆指此而言。这种烂漫天真、不染世俗之弊的生命格调,正是我们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崇高祈尚,也更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终极理想。概而言之,便是通过写字来历炼心灵,而这心灵的格调又反过来呈现在一个人的字里行间,由技达乎道,技与道又互为表里,这恐怕是古人世界里“书之为道”的原委和人生妙用吧!灿铭兄的书写是发乎由衷的。这一点我们从他的作品中会得到清晰的印证。

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感觉而言,灿铭书法高古。无论呈现在技法层面的用笔还是弥漫出的气息皆是渊源于我们伟大的传统中。这一定与他几十年的临池不辍、刻苦治学攸乎相关。此外,更与他生活在文风炽盛的金陵大都是密不可分的。执教鞭于大学,上下求索、深造于江左,这都成为他艺术成长和人生积淀的重要文化资源。在他笔下所展现的正是这样一种自然、自在、自觉的高妙格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灿铭兄精于楷法,举凡魏晋钟王、唐宋典范,乃至写经传统,其无不涉猎,且化为我用。尤其是他从章草的古意中脱化出一种超迈而又沉实的气息,并将其融汇于心中而流露于笔端,进而形成了有别于前人、超然于当下的楷书风貌。不讨巧、不媚俗,平常中见奇逸,老道里有天真,旷世之风,时现毫芒。心与手的妙用,情与理的通达,这些皆能在他用心的书写里加以实现。应该说,他的书法观对于当下“竞赛工巧”的世俗书写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我也见过灿铭兄的草书。其连绵之势、安详且又坚定。不炫技、不造作,随行就势,缘之余心、用之于手,在笔与纸因缘际会的优游里,尽显出作为一位学人的心襟气象,而且是厚积薄发、浓情却淡出。据言灿铭兄深究内典,且能躬行于日常,他大量的作品就是以佛教经典为题材。多年以来,他先后书写了《金刚经》《坛经》《法华经》等十余部浩繁的佛典,劳形之余,更有他发自心底的敬畏和信仰。庄严示范、恭谨心行,这种长时间对内典的沉浸和笔耕,也正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念佛”与“参禅”!所以,我们在灿铭兄的作品中总能感受到一种“不同凡响”和“平淡雅宜”的况味时,就不足为奇了吧!

《四溟诗话》节选

几年前,我在微博中看到灿铭兄在某地的丛林中去拜访山僧,林泉高致里、翠竹花间,正如他名姓中的字,一脸的“灿灿然”。而我的回复是:

因过竹院逢僧话,

又得浮生半日闲。

我想,这也一定是灿铭兄那一时刻的心底感受,乃至于书法嘛,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啦。

其实,生活的况味才是书法的况味。

 

 

 

创作品赏

张羽《长干行》

《池口移舟入江,再泊十里头潘家湾,阻风不至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首

李白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朓诗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标签:书法艺术;刘灿铭
责编:管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