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春读史】告诉你“不一样”的颜真卿(上)
2020-07-06 14:38: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束有春  
1
听新闻

现代人对颜真卿的了解,一般只知道他是位大书法家,其楷书端庄雄伟,其行书气势遒劲有力,人称“颜体”。颜真卿与同时代的另一位大书法家柳公权并称为“颜柳”,人称“颜筋柳骨”。他们二人又与宋代的赵孟頫、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其实,颜真卿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等,惜均已散佚;到了宋代,辑有《颜鲁公集》传世。

颜真卿的五世祖就是大名鼎鼎的北齐时期的颜之推,颜之推所撰《颜氏家训》一书流传至今,在我的书案上就置有一本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由王利器先生集解的《颜氏家训集解》。可见颜真卿是出生书香门第。

在今人眼中,颜真卿是位大书法家,应该就像今天的书法绘画家们一样,把艺术品当成商品、日子一定过得殷实富裕。其实不然。颜真卿的书法在当时并不被社会所看重,在他的生涯中,辉煌伴随着的是坎坷,是苦难,是折磨,他为大唐王朝的和平与稳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颜真卿,他最值得我们今人了解和赞颂的,首先是他的人格魅力。让我来告诉你“不一样”的颜真卿吧。

颜真卿祖籍山东瑯琊临沂,出生在长安。他的命运,与唐代中期社会动荡有关,与他渊博学识、高洁人品、为民谋利有关,与当朝权臣玩弄权术、阴险奸诈有关,更与他经历了中唐时期两次大的社会动乱:“安史之乱”、“李希烈之乱”有关。

一.青天赢得“御史雨”,锐眼识破安禄山。

据《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八《颜真卿列传》记载,颜真卿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登进士第甲科,先后四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五原县(今内蒙古境内)有冤狱,长期得不到解决,颜真卿亲自去查办,把案件很快公正地解决了,被老百姓们呼为青天大老爷。说也奇怪,当地之前曾长期干旱,但颜真卿把案件公正办结后,老天爷竟“哗哗哗”地下起了大雨。老百姓们开心地把这场雨称为“御史雨”。

颜真卿后来升任为殿中侍御史、东都畿采访判官,又转侍御史、武部员外郎,在朝廷供职,但他凭本事吃饭,从不与右相杨国忠套近乎,这在官场上是犯大忌的事情。杨国忠对颜真卿“不附己”很是生气,就于天宝八年(749年)又把颜真卿赶出京师,派到平原郡(今山东境内)当太守,世称“颜平原”。

平原郡归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管辖。也正是在平原郡任上,颜真卿以他敏锐的政治嗅觉,洞察出安禄山要逆节造反,自己称大。怎么办?颜真卿也不便四处张说,打草惊蛇,就想方设法把自己的事情先做好。于是他假托阴雨不断、防止洪涝灾害为由,暗中组织百姓“修城浚池”,加高城墙,疏通护城河。同时又暗中招募壮丁,加强训练,仓廩备足粮草,以备不测之需。为了防止被安禄山发现意向,颜真卿还经常与人泛舟城池外的护城河中,饮酒赋诗,迷惑人们的视线。

但还是被人告发到安禄山那里了,于是,安禄山就秘密派人来侦察。虽然如此,安禄山也觉得颜真卿只不过是一个书生而已,实在是不足为虞,没有什么值得担心的,他的目标是盯着长安城内的皇宫金銮殿呢。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从范阳起兵造反,诈称“忧国之危”,奉皇上唐玄宗密诏,率部进京,讨伐逆臣杨国忠。整个河朔地区,除了颜真卿所在的平原城,其他全部陷落。

唐玄宗在获知安禄山造反后,叹气道:“难道河北二十四郡,就没有一个忠臣了吗?”

正在这时,颜真卿派出的司兵参军李平已经快马“驰奏”,向朝廷报告相关军情。唐玄宗顿时大喜,对左右大臣们说:“朕连颜真卿的长相是什么模样都不清楚,但他对朝廷的忠诚是如此的真切出色。”

安禄山在攻陷东都洛阳后,将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即后来的宰相卢杞之父)、判官蒋清三人的头颅砍下,让一个叫段子光的人将这三人的头颅拿到河北来进行恐吓造势。

颜真卿害怕动摇军心民心,就对诸将领们说:“我认识李憕、卢奕、蒋清三人,现在这三只头颅不是他们三个人的。”随即下令将安禄山的使者段子光进行腰斩,并且秘密地将李憕三人的头颅藏了起来。没过两天,颜真卿将三人的头颅取出,为他们戴上了冠饰,用稻草将他们的肢体给以补上,使之成为“完整”的人形,再举行棺敛祭殡仪式。颜真卿失声恸哭,众将士无不痛哭流泪,发出要讨伐逆贼、效忠朝廷的呐喊。

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时任常山太守,也将安禄山派来的将领杀死,一下子有十七个郡同日宣布归顺朝廷,共同抵御安禄山叛军。大家共推颜真卿为统帅,兵士壮大到20多万人。颜真卿带领军队,横扫燕赵大地,为平息“安史之乱”做出了重大贡献。

至德元年(756年)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是为唐肃宗。唐玄宗逃到四处避难,被推尊为太上皇。当天,唐肃宗就派使者前往四川,向太上皇报告了这一消息。在这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颜真卿多次派使者带着用蜡丸封好的信向肃宗李亨汇报军政事务。

安禄山乘势派史思明、尹子奇急攻河北一带,各郡相续沦陷,只有平原郡、博平郡、清河郡防守坚固,但人心惶惶,不能再振奋起来。颜真卿经与众人商议,于至德元年(756年)十月,放弃平原郡,渡过黄河,走崎岖小路来到凤翔拜见皇帝李亨。此时的朝廷办公地点,已经移到了凤翔。至德二年四月,李亨任命颜真卿为宪部尚书,又调任御史大夫。

二.“板荡”不忘正朝纲,“典法”“礼数”不能忘。

因为“安史之乱”,李唐王朝“板荡”飘摇,朝廷也处于纲纪混乱状态。此时的颜真卿身为御史大夫,却不为时局动荡所左右,仍然像平常一样按法律治事,履职尽职,尤其对大臣上朝时的规矩,比新皇帝李亨还要顶真。

中书舍人兼吏部侍郎崔漪在上朝时,由于昨天晚上喝酒过量,今天上午带着“酒容”来上朝了;谏议大夫李何忌在上朝时,神情不严肃认真,有点散慢。作为御史大夫,颜真卿把这些看在眼里,并报告给了皇上。毫无疑问,这两个人遭到了降职处分。

唐肃宗的儿子广平王李俶(后改名为李豫,是为唐代宗)统率二十万军队收复长安,辞行的那天,在行宫门前不敢上马,快步走出栅栏才上马。但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却先于李俶上马。颜真卿觉得有违礼数,就又进状弹劾。肃宗此时还是临时主政,对颜真卿说:“朕的儿子每次外出时,我都谆谆教导他,所以他办事能够做到不失礼数。但管崇嗣是个老将军,腿脚有点毛病,就对他宽容一点吧。你对此事也就不要再追究了。”李亨退回了颜真卿的奏章。虽然如此,百官也由此严肃守礼起来。

长安收复后,唐玄宗还在蜀中避难,所以在肃宗李亨的銮舆准备回长安时,要举行陈告宗庙之礼。有司在起草祝文时,称“嗣皇帝”。颜真卿问礼仪负责人崔器:“太上皇还在川蜀,这样称呼可以吗?”

崔器立即奏请肃宗,将原先的提法改了过来,肃宗因此赞赏颜真卿的才识。此时颜真卿又建议:在长安郊野筑坛,由皇帝李亨向着东方哭祭,然后再派出礼仪使。但这条建议,李亨未采纳。

虽然处在“天子蒙尘”、国家危难之际,颜真卿仍然坚持依法依规办事,做到朝廷纲常礼数典法不得丢废。

颜真卿一心为了大唐王朝,“军国之事,知无不言”。但正因为懂得太多,所以也在无意中得罪了当朝的宰相们,他们厌恶颜真卿的直言劝谏,就又把颜真卿赶出朝廷,让他到同州当刺史,转而又调配到蒲州当刺史,不久又被贬到饶州当刺史,后来又被任命为昇州刺史、浙江西道节度使。在地方工作了相当一段时间后,又再次被调到京城,任刑部尚书。但好景还是不长,他又因揭发宦官宰相李辅国矫诏、迁唐玄宗居西宫一事,再度被贬到蓬州,当上了一个辅佐刺史的长史官职。

三.何惧一贬再贬又三贬,啸傲江湖与庙堂。

宝应元年(762年),唐代宗李豫即位后,颜真卿的仕途出现转机,官拜利州刺史,迁户部侍郎,除尚书左丞。

广德元年(763年)十月,为躲避吐蕃入侵,皇帝李豫避难陕州。十二月,李豫回京,颜真卿请李豫先参拜五陵墓、九宗庙,然后在正殿即位。宰相元载认为:颜真卿的见解虽美,但不合时宜。颜真卿也生气地说:“我的意见采纳不采纳在于你,进言的人有什么罪过?但朝廷礼仪哪能经得起您两次破坏呢?”

元载对此记恨在心。

广德二年(764年)正月,皇帝李豫诏命颜真卿以检校刑部尚书的职务,去任朔方行营宣慰使,后又留在京城主持尚书省事务,改封“鲁郡公”。所以,人们又称颜真卿为“颜鲁公”。

当时,宰相元载结党营私,但又害怕群臣奏报皇上李豫,揭露他的短处,于是想了个办法,让皇帝下诏:以后,百官群臣要向皇帝进言论事时,要先向顶头上司汇报,顶头上司再向宰相汇报,经过宰相审查后的奏章,才能够呈给皇上。

元载的做法,显然是想垄断朝廷大臣进言渠道,把皇帝变成聋子、瞎子,好由他宰相来专权。

颜真卿烦不了,立即上奏皇上,指出,如果依照元载的做法,就会出现“人人不敢奏事,则陛下闻见,只在三数人”的怪现象,“天下之士,方钳口结舌”,最后会再次出现李林甫、杨国忠那样的人物。

颜真卿的这封奏书,被宦官们在朝廷内外广为传播。与当朝宰相元载结下的“梁子”更深了。

在代宗李豫朝,颜真卿又负责掌管国家太庙祭祀事务。他一接手这项工作,就发现太庙的祭器没有整治修饰,存在管理上的诸多漏洞。宰相元载认为,这分明是颜真卿对朝廷前期工作的不满,认为颜真卿是犯了诽谤朝廷罪。就这样,将颜真卿贬为硖州别驾,后又改任吉州司马。大历三年(768年)四月,又将颜真卿改任抚州刺史,后又改任湖州刺史,让颜真卿在赴任的路上不停地奔波折腾,以此来报复惩处颜真卿。

在抚州任职的五年中,颜真卿关心民众疾苦,注重发展农业生产,热心公益事业。针对抚河出现河道淤塞、支港横溢、淹没农田的现状,他带领民众在抚河中心的小岛扁担洲南面,建起一条石砌长坝,从而解除了水患,并在旱季引水灌田。抚州百姓为了纪念颜真卿,将石坝命名为“千金陂”,并建立祠庙,四时致祭。颜真卿在生前也享受了老百姓建“生祠”纪念的政治待遇。

大历十二年(777年),宰相元载被诛,经新任宰相举荐,颜真卿再次获召入朝,担任刑部尚书,随后升任吏部尚书。

大历十四年(779年),唐代宗李豫驾崩,颜真卿任礼仪使。

颜真卿认为,自从高祖李渊以下的七位皇帝,追加谥号的礼节太繁复,请按初定的礼节为准。颜真卿的意见遭到了御史中丞袁傪的排斥,被认为是“谄言”,只好作罢。

战乱之后的大唐王朝,许多典章法令已经废弛,颜真卿虽然博古通今,但他的建议多被权臣阻扰,难以实施。担任宰相的杨炎对颜真卿这位饱学而又刚正不阿的学者官员十分厌恶,干脆将颜真卿改任为太子少师,仍兼任礼仪使。从表面上看,是对颜真卿的尊重、信任,实际上是剥夺了颜真卿在朝廷中的实权。

而最终将颜真卿这位饱学之士、朝廷重臣推向灾难深渊的,是后来的宰相卢杞。(未完待续)

束有春

2020年7月4日于金陵四合斋

标签:皇帝;朝廷;宰相
责编:李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