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教授王杰为《爱国主义与伟大复兴》作序
2020-06-09 16:34: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王杰  
1
听新闻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奋进的主旋律,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也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爱国主义精神构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遭受过无数难以想象的磨难、危机和挑战,但是,中华民族始终能够团结一致、齐心协力、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以顽强拼搏的强大生命力,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有着深厚而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正如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开大学考察时所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对象、内容与形式,伴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归根到底,爱国主义的本质是对政治共同体认同的整体观念、社会责任感与历史担当意识。

“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先秦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滥觞期,奠基于血缘宗法制度的国家意识基本确立。“将死不忘卫社稷,可不谓忠乎!”(《左传》)“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忠”成为其爱国精神的主要表现形式。秦代以降,汉承秦制,两周的诸侯国被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所取代。《汉纪》云:“亲民如子,爱国如家”,晋代袁宏讲“忠贞爱国”(《后汉纪》),标志着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真正形成。

宋元明清,多个政权对峙,民族冲突频仍。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报国寸心坚似铁”、“位卑未敢忘忧国”、岳飞“尽忠报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爱国主义精神不断成熟和发展。

近代以来,伴随西方列强的入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种“天下主义”的世界观逐渐衰亡,代之以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的主题转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通过救亡图存、抵御外侮、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改革开放、中国梦等路径得以实现,其主要特征是政治共同体国家认同与民族文化认同相统一。

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爱国不分年龄大小、不分职位高低、不分富贵贫贱。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爱国主义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爱国主义是激励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旗帜,是推动中华民族历史不断前进的磅礴力量。只要我们心中有祖国,只要我们始终高扬爱国主义伟大旗帜,无论我们身在何处,以何种方式,都能使自己成为一名正气凛然的爱国者,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创造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丰功伟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爱国主义教育面临新挑战、新任务、新要求。继1994年8月党中央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11月12日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是社会各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遵循。爱国主义教育要以“三姓”为遵循,即坚持“姓中”原则、“姓社”方向与“姓党”根本。

南京诚明书院创办人徐洪磊先生,多才多艺,精通韵律,擅于词章,创作了诸多脍炙人口的好歌曲,赞颂孝道亲情,抒发爱国情感,歌颂伟大时代,传递人间真情,启发人心向善。

他既有深厚的拥军情结,又有赤诚的家国情怀,更有弘扬中华文化的初心大愿,至今已行走大半个中国。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事业中,他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奔走天下,孜孜不倦,频频走进党政机关、学校、医院、企业、军队甚至监狱,广为宣讲近千场,深受听众的喜爱。

在讲学之余,他勤于笔耕。难能可贵的是,在全民“战疫”之时,他不仅创作了震撼人心的歌曲《众志成城》,为同胞加油,为祖国祈福;也倾力创作了《爱国主义与伟大复兴》一书,向伟大祖国和伟大人民献礼,其深厚的爱国情感与非凡的能力才干,令人感佩,值得点赞。

该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围绕历史传承、文化自信、人民情怀、国家观念、政治认同、道德修养等重点板块,史论结合,长于叙事,纵横捭阖,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是一本具有思想性、可读性、通俗性的历史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读本。

是为序。

   作者王杰: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标签: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教育
责编:管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