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少年学做“小小鲁班守艺人”
2023-02-28 20:20: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钱月明  
1
听新闻

  一榫一卯间,一分一毫中,代代能工巧匠薪火相传的手工技艺浮现。2月26日下午,乐灵能豆豆研学组织江南少年来到南京明孝陵博物馆,走进观朴鲁班工坊,在互动中领略传统非遗蕴藏的独特魅力和工匠精神,学做“小小鲁班守艺人”。

徜徉历史余韵 追溯时代工艺

  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春日的明孝陵微风和煦,乐灵能豆豆研学讲师方向阳带领江南少年走进明孝陵博物馆,馆内陈列的文物古迹、再现的历史场景令孩子们沉醉其中。

  来到朱元璋在奉天殿登基复原场景前,方向阳指着金碧辉煌的龙椅问道:“你们知道这个金灿灿的宝座是如何打造的吗?”孩子们若有所思,举手回答:“是用黄金吗?”“不全然是。其实这和南京的传统手工技艺有关,叫南京金箔。匠人在建筑、器物上刷漆之后,贴上薄如蝉翼的金箔,便形成了金碧辉煌的样态。”方向阳说。

  “大殿两侧,红木大象驮着宝瓶,寓意‘太平有象’。古时人们认为,天下太平时,大象会在中原大地四处奔走。”方向阳将现场器物一一向孩子们说明,例如,仙鹤站在乌龟身上,寓意着四海升平、江山永固。“君王将美好的祈愿寄寓在‘神龟仙鹤’等象征之中,朱元璋也确实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实现这一愿景。”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思绪在历史的长河中飞扬。

  瓦当是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建筑椽头,筒瓦前端的遮挡,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不仅能够遮风挡雨,而且保证了建筑的大气美观。馆内墙壁上,色彩艳丽的琉璃瓦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龙样纹饰、制作标准、演变过程等相关知识在问答之间不断充实。小小瓦当见证岁月变迁,引发孩子们对历史的追溯记忆。

探究工匠精神 研习鲁班技艺

  近年来,在教育部印发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关于在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活动的通知》下,各地各校充分利用校外活动场所和公共文化设施,组织当地非遗代表传承人授课、示范性教学展演展示等活动,引导未成年人了解非遗魅力,自觉接受传承非遗,学习体验非遗项目和产品,争做非遗小传承者。

  “鲁班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乐灵能豆豆通过参观、体验、探讨和动手实践相结合,让孩子们了解鲁班在中国古代建筑上的巨大贡献,体会“工匠精神”。

  作为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苏作小木家俱制作技艺代表性的传承工坊,观朴艺术博物馆东大厅的“鲁班工坊”里满是榫卯结构和制作工具,孩子们在这里能快速上手体验“筷子制造”。活动开始前,方向阳科普了鲁班木艺发明:刨子、铲子、曲尺,还有划线用的墨斗……孩子们聆听着鲁班非遗文化,踊跃发言探讨。

  “摆出弓字步站稳,食指竖着往前推,筷子四面每面刨三下,四面刨完,第二遍每面刨两下,直到没有刨花……”在手工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起来,一下两下,有模有样,筷子尖端渐渐变得圆润细长,再用磨砂纸打磨筷子至光滑。回家后,用沸水煮两三分钟,捞起晾干,涂上色拉油后阴干,一双双亲手制作的筷子便“出炉”了。

  六年级的王泽辰同学是第一次参加手工研学活动,他告诉记者,亲手体验手工做筷子很有趣,回家就可以用自己做的筷子吃饭了。徐思扬同学的家长朱女士认为,乐灵举办的户外研学非常有意义,“之前参加过自然植物类、观鸟类等活动,扩大了孩子们的知识面。今天的木工活动则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普及了用餐文化礼仪。”

  活动结束,乐灵能豆豆给江南少年颁发了苏作小木家俱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南京观朴艺术博物馆馆长雷勇签名的“非遗小小鲁班守艺人”证书,鼓励孩子们争做非遗传承人。

  (江南时报记者 钱月明)

标签:鲁班;孩子;筷子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