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悦博物馆:匾额背后的历史故事
苏州六悦博物馆有一块匾额,光绪三年(1877)农历十月所立,正中方方正正的“达尊有二”四个大字,上款“汪府为万英姻翁八旬荣诞”,下款“大清光绪丁丑孟冬月吉立”。
达尊,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爵指官爵,齿指年龄,德是道德品质,这三类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
万英是受匾人,赠匾者姓汪,称万英为姻翁,应该是万英的儿女亲家。此匾拟得颇有分寸。守望庐主曾听黎里宿儒传言,说某家祠堂内,儿孙为一位长辈悬挂起一块“达尊有三”的匾,结果遭到不少非议。你想,官位、长寿、品德三者占全,难免自夸厚颜之讥。当然,那匾上的先辈,进了祠堂,已经作古,不是这个先辈自夸,而是他的后代拔高先辈,炫耀自身,受到非议。
六悦博物馆这块匾额,上款有“万英姻翁八旬荣诞”,万英已有80岁高龄,尊称为“翁”,年高长寿是不消说的了。至于爵与德,万英占的哪一样,匾文没有明说,任凭乡亲父老评述。即使万英有一定的官爵,也有相当的品德,赠匾人出于谦逊、恭敬之心,只取达尊有二,决不达尊有三。
六悦博物馆还有一块类似的匾额,中间的文字是“达德有二”,上款“恭贺集贾老兄大人恩赐耆民荣禧”,下款“亲友乡眷 人等仝拜 □□年庚戌辰月初二日谷旦”。
达德,出于《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礼记》是孔子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编辑成书。知,就是智慧,拥有相当的知识水平,还包括求知的方法,理性的思维方式。仁,本意是友爱、互助、同情,孔子多次说“仁者爱人”,拿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善良有大爱之心。有了智慧,有了爱心,还要勇敢。中国古人有言:有勇无谋,匹夫也;有智无勇,懦夫也。在关键时刻,智勇双全者才能挺身而出。
那位集贾是受匾者,赠匾人有他的亲友、乡眷,下面还附有“人等”二字,好大一个群体。赠匾前夕,估计在庚戌,即道光三十年(1850)或者前一年,朝廷恩赐集贾为“耆民”,就是年高而有硕德之民。
同样道理,集贾的亲友和乡眷,出于谦虚礼让,没有赞誉他知、仁、勇三者俱全,而是赞誉他拥有其中二者。
顺带说说“耆民”,以及清代对耆民的褒奖。耆民,清代一般敬称“耆英”,也称“耆宾”,必须由封建皇权恩赐。这里需要一个过程,先由县、府向朝廷上报,再经过逐级评定,最后由朝廷确定而恩赐。
六悦博物馆有一块福建古田县征集到的匾额,可以看出其中的某些过程。
匾文“瑞世耆英”,“特授古田县儒学正堂李汉清为 耆宾陈奇生立 光绪丙申腊月吉日 给”。
耆宾是陈奇生,匾文褒扬他为“耆英”,匾额由古田县教谕,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长李汉清制作,时间是1896年12月。封建时代等级森严,尽管陈奇生知、仁、勇三者至少拥有了二者,但是毕竟至多是个秀才,属于平民阶层。李汉清身为古田县儒学正印官,在此又代表皇权,因此不用“赠”,更不得用“奉”,而是用了一个“给”,交付的意思。就此一字,可见封建社会的尊卑有别,壁垒分明。
李海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