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存福||书法之美在于传神
2022-08-24 11:11:00  来源:拉萨发布公众号  作者:曹存福  
1
听新闻

  当今社会,书法已成为雅乐之事。经常碰到有人问这样的问题:这个字怎么样?某某人的字如何?问话的人,有的可能是对作品的价值不够确信,有的可能关心的是当下或者以后的价格。

  艺术属于大众。书法好不好,不应该是专家们的事。少了大众认可,只有专家才说好的字,未必真好。既能够站在大众的角度去看、又能够用专业的知识素养去辨识,好的,那一定好。当然,无论是大众的眼光,还是专业人士的见解,好与不好,大体应该在一个“共识”的区间里,这就有了“共同语言”。而我觉得“共同语言”的其中应有之意就是:传神。

  传神,是人的心理体验,是心灵沟通的效果。唐人张怀瓘曾对古代书家进行等级划分,把“神”作为最高标准,清人杨景在《二十四书品》中把“神韵”作为第一品。书法传不传神,是好还是不好的必要条件。笔者结合习字,谈几点体会,与方家共享。

王羲之《兰亭序》(褚遂良摹本)

  首先看稳不稳。稳则定,稳定是美的基石,庄重的美很传神。孩提启蒙时,大人教小孩子写字的第一标准就是横平竖直。横平竖直,展现的就是稳。稳重,是人心内在的安全感,人类趋同的基本取向,也是审美第一法则。中华民族先祖的审美基因中遗传下来的美,形式很多,但最多的是稳健、庄重、端庄等。比如看一个人怎么样,首先就看举止是否端庄,做事是否稳重;最典型的建筑——皇家宫殿,讲究对称庄重;中国绘画,稳当是构图的核心要义;太极拳,要求无论肢体如何变化,底盘重心必须稳定。回到写字,稳定性是汉字结构的第一原则。稳是对书法的基本判断,甚至是终极的。歪七扭八,失去重心的字不是好字。一幅完整的好的书法,从每个字的结字构型、笔画摆放,到一幅字的章法布局,往往是在字形大小、间距长短、偃仰平直、粗细浓淡丰富多样的变化中,达到和谐稳当的效果,也就是整体画面一定是稳的。

  然而画面稳就一定是好作品吗?当然不是。古人说“工一而无韵”。王羲之说“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尔”。过度的稳就是僵化、死板,没有了韵味。曾熙评价沈曾植的书法时说“胜人之处在不稳”,在评价刘墉、何子贞时说“字愈不稳则愈妙”。

  既然第一美则是稳,为何又来“字愈不稳则愈妙”?岂不是矛盾吗?这是从辩证的角度说的。字如果整齐死板,可以是课文、公文,主要呈现的是文的内容,重点不在书法;字在变化中求稳,甚至左右摇曳、错落险绝,不讲求个别字体的稳健间架,但相互照应,不失重心,进而呈现字义之外的书法之美,重点在书法。如果字与文能够相得益彰,相互帮衬而熠熠生辉,那就是极品了。由个字、局部的不稳乃至险绝,最终回到中局部直至整体的稳,画面是在稳的前提下活了起来,富有动感,产生了活力。而中间活力越大,越富有张力,稳中有动,静中有活,动静相宜,美便升高了格次。

苏轼《寒食帖》

  第二点是要有动感。有人也许会简单认为,草书最有动感——大笔一挥,飞龙走凤,再配上几声嚎叫,似乎气势非凡,这当然是误区。草书写不好,可能挫钝僵化、松软拖沓,或者杂乱无章、形如乱麻,并无动感之美,不能给人带来传神的体验。相反,楷书、隶书甚至篆书,虽然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分开写,如果结字精巧、粗细笔画安排合理、上下左右顾盼有致,如欧字的“险绝为平、奇极为正”,也会姿态美妙、灵动飘逸,呈现一种整齐而活泼的动态美效果。

  做到灵动,线条要富有活力。书法是毛笔线条的文字艺术。线条能力是写书法的内力体现,需要功力作支撑。功力是要练的,没有捷径。有的字把精力花在摹形上,看上去比较像,但线条僵硬抑或浮弱、没有筋骨,行笔似病夫,没有活力,就是缺乏内力所致。换句俗话,就是功夫不到家。

  创作线条之美的笔法,古人有很多论述,诸如“折钗股”、“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等。“折钗股”指的是折笔转弯处,南宋姜夔《续书谱》称“欲其曲折,圆而有力”,不忘生圭角;“锥画沙”、“屋漏痕”强调的是“藏锋”效果,起止无迹;“印印泥”强调“自然其迹”,得其于古人。张怀瓘《论用笔十法》中还提出“迟涩飞动”一法,境界出俗。古法是精妙的,很多就变成了今天的质量标准。但是即使在古代,用在书写的过程中,也有因人而异的地方,各自取法重点也有不同。这就需要把握要义,诸如宛转流畅不凝滞,以及“骨力雄强而坚韧,筋肉丰满而天然”,以将妙法精用,自成佳趣,缺之反之违之,则神韵不足。

  做到灵动,要贯气,一气呵成。贯气是书法的灵魂,是区分写字与书法的重要标志。王羲之写字之前,会“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行草书比之楷隶更讲究贯气。无论是行书《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还是草书《古诗四帖》《自叙帖》,这些经典之作,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无一不得益于贯气。东汉“草圣”张芝的“一笔飞白”,张怀瓘评之为“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开书法一代先风。可见气脉想通,是自古以来书法的灵魂所在。

怀素《自叙帖》局部

  现代人起步都是硬笔学写字,积下很多硬笔书写习惯。到了一定岁数时,有些人开始写毛笔字,结字笔顺、字形变化、书写轻重、章法布局等等,把硬笔的要求、习惯带到了写毛笔字当中。对于毛笔书法,有的习惯已经积习成痼、演化成难以改变的“恶俗”。因为写硬笔时行草字最常用的缘故,换成毛笔练习书法,也自然而然地从熟悉的行书草书入手。殊不知硬笔行草与毛笔有很大区别。用硬笔常态写字的方式写出来的字,无中锋一说,起收无承接、运笔无急缓,线条拙钝是常形;无牵丝、映带、揖让等贯气笔法,做不到笔断意连。有的字,徒见外观之“形”似,没有内在之“气”华。没有连贯畅达的气息,书法必然沉郁僵直,像塑料花一样了无生机。

  第三点是变化要自然。王羲之说“状如算子”不美。类推可知,状如等差数列规则摆放同样不好看。傅山说“宁真率勿安排”。有的字为了体现动态变化的效果,在字形大小、高低、粗细上刻意排列。安排的痕迹越明显,作品的匠气就越重;匠气越重,艺术的美感自然就低了。所以,形态要富有变化,变化要如朗日之云、山间之水,自然无琢,天然成趣,浑然天成。

颜真卿《祭侄文稿》

  书法尤其是行草书动感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字形的大小、笔画的粗细上,还体现在运笔的速度上有快慢徐急。怀素“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说的是行笔快的时候所要达到的迅捷果断的神韵。快的时候,是指有的时候快,不是所有的时候都要快,当快则快。有的人写字从头到尾飞龙舞凤,慢不下来,缺少了笔法变化的细节美,缺少节奏感。日常还有另一种做法叫“快书慢写”,以追求形似、布局不出差错。慢与快,对于毛笔与宣纸摩擦而形成的痕迹而言很不一样,当快之处慢写,必然形成气滞而神韵不足。

  综上所述,神韵是书法的魂。好的书法一定是赋予神韵的精神力量。神韵来自人的心理感悟,不同的人、不同的认知水平会有不的感悟结果。人类对于美的认识差异性、多样性并不排斥个体、群体间存在的趋同共识。与之同时,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字是一模一样的,因而书法极具个性化。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字体风格各不相同。书法的美是赞扬性的。欣赏书法,还需要结合书家的性格特点,用心去体味不同的人、以及同样的人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心境之下作品的不同神韵。

标签:王羲之;书法;摹本
责编:杨春源 王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