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绣花”功夫巧推江南文化“最美窗口”
2021-09-22 20:56: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高福民  
1
听新闻


用“绣花”功夫巧推江南文化“最美窗口”

□ 高福民

  古城保护,非一日之功,凝结了百年来几代人的梦想,包括改革开放后“双面绣”的理念及“减负”、保护和创新、转化并举的系统工程做法。上世纪90年代,构成“东园西区、古城居中、一体两翼”的大格局。工厂和大型设施搬迁,人口分迁新城,市区形成工业园区金鸡湖、高新区狮山等多中心共同成长,环城高架、轻轨和地下空间纵横交错,为苏州古城保护赢得了战略性的空间支持。同时,注重自然环境生态和历史文化生态的保护,以环古城河风貌保护和平江、山塘街历史街区尤具示范性。在开放、保护中追求细节,国际建筑大师贝聿铭担纲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秉持“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不与苏州古城争高低”的原则,成为延续苏州文脉、又跟上时代步伐的创新理念作品。

  “修旧如旧”。遵循“最小干预”的保护修缮原则的基础上,被活化利用,融入文化服务、休闲旅游功能,让古城焕发新活力,成为可持续发展和人们品味历史、回忆乡愁的精神和文化家园。上世纪二战后,欧洲国家面临重建,起初也是拓路、造楼、建广场,以拆除重建为主,但很快就被有识之士制止。政府采纳了要修复传统建筑、保存古街民居、重现历史面貌的建议。欧洲各国迄今为止,依然保留着中世纪那种古朴典雅的城市景观,而且完整地保存了许多古城古堡。古城“保护优先”,如果没有修旧如旧,就谈不上历史街区、古建筑,也就谈不上古城保护。

  整体风貌“全覆盖”。“全面保护古城风貌”,范围是14.2平方公里的古城区域,以及阊门外的山塘街、虎丘、枫桥等。方法上循序渐进,是否可从历史街区,历史风貌街区和片区,以及面广量大的街巷三个层次入手:平江、山塘街为国家级的历史街区,观前、怡园、拙政园、阊门、天赐庄(官太尉河)等也曾确定为苏州市历史街区或片区,但或被开发或保护性修复进展缓慢。苏州市拟增设历史风貌街区(类似市文物部门增设控制保护古建筑),摸清底数,制定标准和责任制,排出进度,开展评选,成熟一个,命名一个。“全面”即古城的整体性,“风貌”不是复旧,也不可能复旧,而是对现有古城的保护,目标对准历史街区和历史风貌街区“全覆盖”。

  “小桥、流水、人家”。围绕老城墙15.3公里的环古城河,是伍子胥在建造吴国都城时开凿的。南宋知府李寿朋主持刻制《平江图》碑,城内河道长达80余公里,桥梁359座,街坊61个以及小巷、弄堂、寺观等。从明崇祯十二年江南巡抚张国维主持绘刻的《苏州府城内水道图》、清嘉庆二年江苏巡抚费淳主持绘刻的《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1940年绘制的《吴县城厢图》,一直到2000年编制的《苏州古今水道变化示意图》,虽然河道、桥梁锐减,8座水门及相联系的塘河却至今未变,仍然是世界上罕见的千年水城。宋代苏州水患泛滥,但苏州古城为什么自宋宁宗嘉定十六年至清末(1223-1911)近七百年无大的洪灾?关键在河道疏浚保护。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际古城仍有汛期部分受淹的例子,政府重视了水利才消除。

  古城的最佳观察点在水上,苏州辖地有42%是水面。平江、山塘街历史街区的保护、利用成功,在于把握了“小桥、流水、人家”空间特色“活态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

  “绣花”功夫。以“五卅路”片区为例,说明空间特色和文脉发掘并非一种模式。五卅路包括大公园、体育场等,红色文化、民国建筑与优秀传统文化交织,文物众多,绿树成荫,虽不属“小桥流水”地段,却具有“千年古城百年歌”的魅力。现体育场路4号为“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旧址”,其实近百年前是乐益中学旧址。1925年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苏州各界在体育场等地举行反帝爱国声援,同年9月中共苏州独立支部在乐益中学成立,成员有侯绍裘、张闻天、叶天底,三人都在乐益中学任教,早期共产党员、革命家萧楚女、恽代英经常在苏州活动,秦邦宪(博古)当时是苏州工专学生会主席和苏州学联主席,参与组织五卅运动声援,由此翻开了苏州人民革命斗争的新篇章。创办著名的私立乐益女子中学的张冀牗是一位正能量的人物,一墙之隔的九如巷3号张冀牗故居宜修缮保护,“张家四姐妹”是脍炙人口的苏州文化故事。

  多年前饮马桥苏州图书馆建设中,修缮“天香小筑”,保护百年香樟,以巨大的太湖石为景观,被当时前来考察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图联主席称赞为“中国最美的图书馆”,“天香小筑”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类似案例说明,用“绣花”“织补”“微改造”功夫才行。 (作者系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会长)

标签:苏州;古城;历史街区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