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33次学术年会在南京召开
2020-12-07 15:54: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尹丹丹  
1
听新闻

本报讯(记者 尹丹丹)12月5日上午,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33次学术年会在江苏南京顺利开幕。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马欣,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韩立明,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朱之文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教育学会顾问王湛等1200余人到场参会,另有550余万人通过线上直播平台远程参会。

郑富芝在讲话中强调,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站在“十四五”新的起点上,基础教育要紧紧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一目标,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新理念,构建新格局,创设新模式,为建设教育强国奠基固本,着力在“强化”上下功夫。一是有教无类强化公平。要特别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特别关注残疾儿童、留守儿童,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将全纳教育的理念落到实处。二是坚持标准强化基础。要为学生打牢思想方法基础、打牢知识技能基础、打牢生存生活基础,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共同基础。三是五育并举强化素质。要坚持德育为先,强化政治思想素质,培根铸魂。要补齐短板,当前特别要强化劳动素质,培育奋斗精神。四是办学多样强化特色。基础教育发展的新格局、新特色应该是多样、开放、融通。要重在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要重在调动校长和教师的积极性,要重在构建动力机制。五是培养模式强化创新。要改革培养模式,聚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把创新的种子早一点埋在孩子们的心中,随着知识的积累发芽、开花、结果。六是和谐校园强化安全。要常态防护、严明纪律、净化环境,把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理念贯穿教育全过程。

朱之文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目标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想,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党中央对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总要求,同时也为未来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他强调,今年将学术年会升级冠名为“中国基础教育论坛”,将主题确定为“发展中国特色优质基础教育:聚焦育人方式变革”,目的就是要全面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育人方式创新为动力,着力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他表示,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本届论坛和年会以“线下+线上”形式开展各项活动。在南京设实景会场,未到现场的嘉宾在线上参会。他希望论坛成为向全社会传递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的风向标,成为展示中国基础教育形象、宣传中国基础教育成就,交流基础教育经验、培育基础教育新人、传播基础教育研究成果、营造基础教育良好环境的重要平台,为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助力。

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马欣在致辞中介绍了江苏教育发展情况。他表示,江苏崇文重教、科教发达,始终把基础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优先领域,着力完善体系、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十四五”期间,江苏省将加快推进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使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享有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具有潜力和后劲。

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韩立明在讲话中表示,南京市将着力完善育人导向鲜明、资源供给充分、评价机制科学、治理能力高效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教育发展理念、方式和制度的全方位转变,加快建设教育现代化强市。她指出,此次年会在南京举行,带来了各地的先进理念、优秀案例,必将有力促进南京教育的改革创新。

会议以主旨报告、学术研讨、成果展示交流、嘉宾访谈、分论坛、微论坛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并就我国基础教育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集中研讨。会议聚焦“一个主题”即育人方式变革,强调“两个重点”即新课程改革和教学成果奖推广,服务“三大主体”即宏观(国家)、中观(地方)和微观(学校),注重“四个结合”即传承与创新相结合、高大上与接地气相结合、大家与新秀相结合、活动与成果相结合。会议为期2天,12月6日平行举办15场分论坛、11场微论坛,就基础教育育人方式变革与课程改革相关问题进一步开展深入研讨和交流。

此次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江苏省教育厅、南京市人民政府、南京大学主办,江苏省教育学会、南京市教育局承办。

标签:基础教育;中国教育;教育
责编:尹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