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乡伴”团队杨湾之行
2021-08-23 11:12:00  作者:牛思嘉 孙泠泠  
1
听新闻

  2021年7月21日早,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乡伴”团队启程前往杨湾村进行调研。

  杨湾村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坐落在东山半岛的西部,因追随岳飞的抗金英雄杨虎归隐于此而得名。

  村落拥有怀荫堂、明善堂、轩辕宫等三处全国文保单位以及崇本堂、锦星堂、久大堂、纯德堂等四处市级文保单位。村内现保存有29638平米明清古建筑群落,形成以杨湾古街为中心区域并向左右两侧辐射的历史街区。

  传统建筑形态下居民日常生活模式

  在团队成员调查过程中,成员孙泠泠注意到整体村落的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村民居住建筑主要以独门独户的四合院为主。

  杨湾村原有建筑以明清民居为主,建筑密度较大,山墙面之间距离较小。而同时随着民居的后续发现,居民在原有建筑宅基地翻新建筑的过程中,建筑有高度和宽度的扩建,而原有承担防火需求的水渠也逐渐荒废,整体安全性有待考量。

  村落主要道路为青石板铺砌的小路,道路间距较窄,大概可以容纳三个人并肩通过,车辆难以进入。

  居民的生活同时也限制于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距离,建筑间距过小导致整个村落中空地面积分布极小且分布较散,活动空间较少,鲜少有人出门活动,主要还是在家中为主。与此同时,由于建筑间距问题,树木也相对较少,没有成片的绿地面积,树木林地主要由村庄周边的田地果园补齐。

  “你会觉得现在的生活更舒适吗?”

  团队成员前往调研的时候正好处在旅游淡季,整个村落里鲜少有游客的踪影。但是老人们和小组成员聊天的时候仍然很难敞开话匣子,对陌生人的到来有些抗拒。

  小组成员杨隽妮转变了原有模式化的问询思路,抛开调研问卷的限制,问老人:“现在村子里的经济好了,但进入村子的游客却越来越多,你会觉得现在的生活更舒适自在吗?”

  大部分年轻人的回答是日子越来越好了,指着自家的庭院房屋露出满意的笑容。而对于老人来说,他们的回答却含糊起来,“说不上”,“各有各的滋味”,对这样的变化,高兴的同时却也觉得陌生。

  村里周奶奶说:“大家现在院子越修越大,院墙越来越高,就是怕陌生人来自己家,也是为了给自己隔一点生活的空间,只呆在屋子里怪闷的哩。”

  疫情期间的调研面临着种种困难,原定六人一起调研的杨湾之行最终只有三人有能力前往调研。但也正是因此,“乡伴”团队成员们更加贴近了杨湾古镇中老年人们生活的真正样貌,更加深入了解了旅游村落与普通村落之间的不同。

  (牛思嘉/文 孙泠泠 牛思嘉/摄)

 

标签:村落;调研;杨湾
责编:于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