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建成区十年“长”170多平方公里
南京建成区面积868.3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达25.78平方米位列副省级城市第1,人均住房面积40.7平方米……十年来,南京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功能品质不断完善,宜居宜业水平显著提升。7月28日上午,南京市召开“奋进新南京 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城乡融合专场,南京市建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徐淮舟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城市建设取得的成就。
城市空间格局实现大突破
徐淮舟表示,十年来,南京加快推动城市建设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变,坚持集约式、组团化发展,不断优化市域国土空间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
2013年,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将13个区县整合设置为11个区,城市化进程全面加速。2015年以来,南京以国家级江北新区获批为契机,推进江南、江北双主城建设,城市建设从秦淮河时代迈入扬子江时代,实现了从沿江发展到跨江发展再到拥江发展的历史性突破。同时,加快构建起主城-副城-新城-新市镇城镇空间格局,促进河西、仙林、南部新城等板块进一步崛起。
截至2021年底,南京建成区面积已达868.3平方公里,较2012年增加174.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942.3万,比2012年增加了126.2万人。南京的城市空间得到了极大拓展、市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承载力不断提升,进一步释放了南京的活力。
城市功能实现大提升
十年来,南京加快完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增强城市承载保供能力。
坚持交通先行战略,以航空、铁路、港口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进一步提升城市首位度。禄口国际机场已升级为4F级机场;长江-12.5米深水航道上延至南京工程顺利实施;辐射全国的“米”字型高铁网络进入建设实施阶段,全市铁路建成运营总里程达476公里,高铁234公里,南京中转枢纽港地位显著提升;高速公路总里程达538公里,面积密度位列全省第一。
已构建出快速高效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现已形成了“市域三环”(井字内环、绕城、绕越外环)及江南主城“经六纬十”的骨干路网体系,建成区路网密度达9.85公里/平方公里(位列副省级城市第2),人均道路面积达25.78平方米(位列副省级城市第1)。过江通道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市已形成10处、12条跨江通道布局,“过江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十年间,13条轨道线路(含2条有轨电车)建成投运,全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443公里,轨道交通出行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近60%。2017年创成首批“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
通过对交通、水、电、气等市政公共设施的改善,南京城市功能品质得到了较大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有了长足进步。
人居环境品质实现大跨越
十年来,南京百姓住房条件不断改善。自2012年至今,南京累计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822万平方米,新开工保障房5068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由2012年的29.61平方米,提升至如今的40.7平方米,实现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
2011年起,南京对全市水环境、市政道路、市容市貌、园林绿化等领域进行提档升级,不断美化城市环境。2021年,在入选成为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的基础上,启动实施城市品质再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已达16.18平方米,累计建成绿道1582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96%,均位居全省前列。
南京作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基本建成全长约60公里滨江风光带,完成22公里城墙主体维修并对外开放,加大内秦淮河整治力度,实现了总长25公里的河岸贯通,加快推进颐和路、老门东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进一步彰显美丽古都文化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进一步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加快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建设管理新格局。健全了依法、民主、公开的城乡规划决策机制,建立起统筹调度、高效运转的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机制,组建城市治理委员会,推动政府主导的“城市管理”向多元共治的“城市治理”转型。
城市管理实现大变革
2014年,南京出台了《关于深化全市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成立了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及专家委员会,实现了全市规划的统一协调管理,进一步健全了依法、民主、公开的城乡规划决策机制。2016年,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推进办公室,把提高城市建设管理精细化水平,作为推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常态化抓手,建立起统筹调度、高效运转的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机制。从2012年起,南京制定实施全国第一部城市治理地方法规《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组建城市治理委员会,推动“城市管理”向多元共治的“城市治理”转型。
南京将围绕“十四五”城乡建设规划目标,加快推进“协同高效中心城市、城乡融合示范城市、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绿色低碳公园城市、内外兼修魅力城市、全龄友好宜居城市、健康安全韧性城市、共治共享智慧城市”八个方面建设任务,为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 殷文静)
新闻链接>>>
南京人均住房面积40.7平方米
江南时报讯(记者 殷文静)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近十年来,南京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积极构建分层次保障的“新三房”体系,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的住房保障服务。
据南京市房产局副局长颜江介绍,南京市人均住房面积,已由2011年的29.1平方米扩大到现在的40.7平方米,全市累计有超过87万户家庭通过住房保障有效改善了居住条件,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了28%。
“十四五”期间,南京市将实现保障对象与保障方式两个转变:保障对象由户籍家庭转为覆盖城镇常住人口,精准服务新市民、青年人和各类人才;保障方式由政府单一供给转为政府、企业和其他机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推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可持续发展。同时,南京市将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1600万平方米,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5万套(间),发放租赁补贴25万户(人),发展人才安居住房12万套,让住房保障惠及更多的家庭和个人,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居梦、宜居梦的新期待。
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南京也推出多项举措。据南京市建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徐淮舟介绍,2011—2013年,南京大力开展村庄环境建设,完成全市7992个村庄整治任务,新增绿化面积约565万平米。2014—2018年,实施10大类建设项目1407个,总投资353亿元,全面建成江宁、浦口、溧水、高淳、六合等五大示范区约2300平方公里。开展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2017年以来,共有56个村获得“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命名,南京市获2021年省督查激励。同时,通过建设基础设施,提升防灾能力,在保留历史文化基础上对传统村落保护性修缮。
“力争到‘十四五’末,建成约3000个美丽宜居村庄,到2026年底,完成1980年及以前的且农户有意愿的农房改善,并实现低收入群体危房动态清零。” 徐淮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