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记者 殷文静)12月3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江苏省“十四五”消费促进规划》,为未来5年促进全省消费扩容提质升级,提供了行动指引和重要依据,这也是江苏第一部促进消费的重点专项规划。
《规划》阐述了“十四五”时期江苏省促进消费的指导思想,提出“需求牵引、服务民生”“供需适配、提质扩容”“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创新驱动、科技赋能”“聚焦问题、补齐短板”“分类指导、先行先试”等基本原则和“消费贡献显著提升”“消费结构全面升级”“消费能力明显改善”“消费环境更加优化”等具体目标。《规划》提出到2025年,江苏基本建成高标准消费市场体系,基本形成消费主导型社会。
《规划》具有以下特色和亮点:
一是践行“人民性”。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聚焦创造高品质生活,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增加中高端消费供给,提升居民消费能力,让群众愿消费、能消费、敢消费,不断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消费需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是突出“战略性”。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高质量消费供给体系,提升供需适配性,引导释放消费潜力,打通经济循环堵点,夯实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础。
三是坚持“市场性”。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注重培育发展壮大各类市场主体,推进高标准消费市场体系建设,构建更加成熟的细分消费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对消费扩容提质升级的引导作用。
四是强化“创新性”。适应消费升级的新情况、新趋势,强化“科技赋能+数字转型”,推进传统消费业态数字化改造提升,推动科技、管理、商业模式各类创新,加快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场景,鼓励创新探索、先行先试、突出特色、错位发展。
五是注重“实效性”。聚焦制约消费的短板和障碍,实施促进消费十大工程,注重完善消费领域基础设施、平台载体和服务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优化城乡消费网络节点布局,强化消费升级基础支撑。
下一阶段,省政府将按照《规划》确定的“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会同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认真抓好组织实施,扎实推进任务落实,深入解决制约消费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全面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升级,为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坚实基础。
一是聚焦共同富裕,持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制定实施促进共同富裕行动方案,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三次分配机制,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实现财税收入、企业利润、居民收入“三个口袋”一起鼓,让普通居民“钱袋子”更加充实。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推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不断健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灵活就业人员和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力度。完善以公租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合理增加社会民生型公共支出,鼓励发放消费券和企业合理让利,切实减轻居民消费负担。
二是聚焦扩容提质,充分挖掘消费市场潜力。积极应对疫情冲击影响,持续开展消费促进系列活动,提升“苏新消费”“水韵江苏”“江苏味道”“苏韵乡情”等活动品牌影响力,形成常态化、特色化、品牌化消费促进机制。全面提振汽车、家电、餐饮、文旅等重点消费,积极培育绿色消费、信息消费、智能消费等新的消费增长点。进一步放宽服务消费市场准入,鼓励社会力量扩大健康、养老、托育、家政等优质服务资源供给,促进服务消费扩容提质。大力培育新型消费,发展壮大直播电商、智慧零售、线上线下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提升“互联网+消费”能级。
三是聚焦补齐短板,积极推进消费载体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着力补齐基础设施、数据服务、供应链服务等短板,优化城乡消费网络节点布局。加大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消费中心培育建设的配套支持,在新型消费、文旅消费、健康消费等重点领域,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级示范城市或试点城市,持续推进高品位步行街、特色消费集聚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等重要消费载体建设。改善农村消费基础设施,加快贯通乡村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推进乡镇商贸中心建设,支持打造一批乡村生活综合体。努力打响江苏全域“消费福地”品牌。
四是聚焦优化环境,构建共享共赢品质消费生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消费环境、要素环境,推动企业、消费者、金融机构、行商会、政府部门等多方共建和谐共赢的良好消费生态。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落实减税降费、纾困惠企等政策措施,促进消费业态健康有序发展。加强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守住安全、放心、诚信消费底线。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创建工作,鼓励更多线下实体店参加无理由退货承诺。优化消费金融环境,支持消费金融公司发展。
五是聚焦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推动更高层次供需均衡。充分运用市场化法治化等手段,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出清,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增加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加快推进高标准消费市场体系建设,强化对消费市场发展的规划引导、法规标准规范和政策激励约束,营造开放包容、公平竞争、诚信经营、放心消费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