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遇见不平凡的你
2021-12-30 22:31: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尹丹丹 张雅倩  
1
听新闻

2021,遇见不平凡的你

  即将过去的2021年,哪个是你心中最不平凡的瞬间?江南时报记者采访了部分行业的代表,聆听他们2021最难忘的故事。

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徐彦秋

贴近学生生活,传播党的『好声音』


  2021年,围绕建党百年这一重大主题,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徐彦秋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传承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培养理念,使教学工作不仅仅囿于课堂一隅,而是不断寻找新的“阵地”和方向,将“传道授业解惑”落在实处。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这使得我对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徐彦秋告诉记者,应该充分利用传承红色基因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些鲜活的素材讲好中国故事,将概念化的理论代入具象化的史料。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学校党委高位谋划,大力推动各类党史宣讲,初步形成了立体化、持续性的党史宣讲格局。”徐彦秋表示,南京理工大学成立了由23位思政课教师、39位学生组成的党史宣讲团,其中1人入选工信部党史宣讲团、1人入选江苏省委党史宣讲团。推出“红色留声机”“党史中的校史”等宣传教育品牌,受到师生欢迎。

  因出色的宣讲能力和工作成效,徐彦秋也成为团省委青年讲师团的一员,她用自己的声音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生动鲜活的语言讲好党的百年奋斗的故事。

  今年11月,由徐彦秋主讲,共青团江苏省委联合中国江苏网、新江苏客户端组织拍摄的《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微视频,获评中宣部理论局“优秀理论宣讲微视频”,是江苏省教育系统和全国省级共青团系统中唯一的获奖项目。徐彦秋主讲的主题为《重温伟大的渡江战役精神》,通过视频回顾72年前的渡江战役,讲述“我送亲人渡大江”的感人故事,先辈们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取得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

  “新的一年,我会立足现在取得的教育成效,进一步把党史教育深入下去,做到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加融入学生思想,更加引领学生成长,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年一代的普遍遵循,让爱国、报国成为青年一代的矢志追求。”对于即将到来的2022年,徐彦秋满是期待。 

(江南时报全媒体记者 尹丹丹


张家港市公安局塘桥派出所民警张勇

坚守为民初心,铸牢忠诚警魂


  2021年,令张勇印象最深的,莫过于12月23日的那一场“生死营救”。

  12月23日晚7时许,张家港市公安局塘桥派出所接到市民报警:一名女子跳入河中,冰冷的河水没至她的腰间,情况很是危急。

  接到报警后,民警张勇迅速来到现场,一边大声劝说,一边将绳子抛向河中的女子,但对方情绪很激动。寒冬的夜晚呵气成霜,女子长时间浸泡在冰冷的河水中,极有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张勇果断脱下装备和外套,纵身跃入水中。忍受着河水刺骨的寒凉,张勇一把抓住女子的手臂,将她拖拽到岸边。

  上岸后,浑身浸湿的张勇打起了寒颤,但他仍然坚持先扶女子接受救治。所幸经医生检查,女子并无大碍。后经了解,女子当晚与朋友发生口角,一时冲动跳下河。

  “遇到不开心的事,解决的办法有很多,但绝不能伤害自己。”在民警张勇的开导下,女子终于解开心结。随后,张勇驾车将她安全送回家。

  其实,这并不是民警张勇第一次跳河救人。今年34岁的张勇是2018年6月从部队转业加入塘桥派出所的,从警4年时间里,张勇已有三次跳河救助群众的处警经历。

  2018年10月底,一名88岁的老人因视线不佳,不慎滑入数米深的大河。张勇赶到河边时,老人正在河水中上下浮沉。张勇和辅警立即丢救生圈、抛救援绳,然后果断跳入河中,游了数米才抓住老人。“那是我第一次跳河救人,看到老人最后平安无恙,感觉很开心。2020年2月,我还救助过一名落水醉酒男子。”张勇告诉记者。

  曾经,他是军营里翱翔于蓝天的飞行员;如今,他是警营里救人于水火的急先锋。张勇坚守为民初心,坚定为民航向,铸牢忠诚警魂。

  (江南时报全媒体记者 尹丹丹)

 

非遗传承人雷勇

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非遗』的种子


  今年,观朴艺术博物馆馆长雷勇带着自己的家族技艺——苏作小木家具制作技艺,先后走进南京玄武中专、北京东路小学、金陵饭店集团等学校企业。“当我问孩子,愿不愿意来当一个鲁班啊,孩子们睁大双眼,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兴趣与热情,令我感触很深。”他说。

  非遗传承,需要走出去,也需要请进来。当拉萨路小学、玄武外国语小学、力学小学的学生走进观朴艺术博物馆,雷勇给他们详细讲解苏作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其团队还以中山陵的水榭建筑为原型,开发出“中国式乐高”,让孩子们在动手组装木工小玩具的过程中就能认识到中华园林建筑的神奇。“我们花了很大心思,组织专家带领团队编写系统课程,把原先专业的知识变为相对通俗易懂的学问,由浅入深讲解,逐渐把孩子们带入苏作小木家具的世界。”

  传统形式上,一项珍贵的技艺就是一个家族吃饭的饭碗,其传承一般是传内不传外。随着时代的变迁,家族后人在从业方面有了更广泛的选择,一些传统技艺面临可能失传的遗憾。雷勇与故宫博物院交流时发现全国整个博物馆系统都很需要传统的匠人:“我们年龄也大了,很着急,这一行没有10年以上的训练,根本没有办法成才。”

  今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这对于出身苏作小木家具制作技艺世家的雷勇来说,是极大的鼓舞。“有了中办、国办的文件鼓励,我们就能走向社会,走进学校,在家族之外发现并培养非遗传承人才,让技艺走出自我的小家,走向民族的大家,这具有更伟大而长远的历史意义。”

  相比从前简单开展一次木作讲座,雷勇觉得,在学校设立非遗专业,让技艺传承变得更加扎实,也更能唤起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最近,雷勇在联系更多的学校。他说,2022年,要继续沉下心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让苏作小木家具制作技艺这项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更多的单位、学校、社区,也希望能打造出非遗木作进小学的样板示范。

  (江南时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张雅倩)

标签:南京理工大学;党史宣讲;学生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