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9月23日上午,无锡市梅里遗址博物馆开馆仪式在梅里古镇二胡广场举行,该馆的开放将成为江苏省传播吴文化的新平台、弘扬泰伯精神的新基地、增进对外交流的新名片。
梅里遗址于2018年7月因梅里古镇二期项目施工而发现。无锡市文化遗产局委托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对梅里古镇二期项目所在地块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勘探,发现了包含灰坑、灰沟在内,残余面积约6万平方米的遗迹。梅里遗址时代跨度为商代至春秋时期,文化因素兼具马桥文化和湖熟文化,其中还有部分中原文化因素,这一时期和类型的遗址在本地区尚属首次发现。
梅里遗址在泰伯庙、伯渎河这样的关键地点发现,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此次考古发掘,调整了梅里古镇项目二期原有规划,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制了博物馆概念性设计,对遗址实施原址保护展示,使公众能够直观接触考古成果。
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盛之翰在致辞中指出,梅里遗址是太湖东岸一处重要的商周时期遗址,为“泰伯奔吴”等历史记载提供了重要的考古研究线索。倚梅里遗址核心区建设的梅里遗址博物馆是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转化的生动案例,对出土文物及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无锡梅里遗址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941平方米,共设置6个板块,分别为“序厅”“吉光片羽”“泰伯奔吴”“至德名邦”“沧海桑田”“遗址现场”。通过实物展览、情景再现、互动体验等多种方式,展现了考古遗址的发现与考古学基本原理、遗址出土文物的文化内涵、区域考古文化的比较、运河与原始瓷、礼教文化的传播与泰伯对后世的影响。
梅里在吴文化的诞生与发展历程中意义非凡,泰伯兄弟南奔至太湖流域后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奠定了今日江南的繁华盛景。泰伯把先进的中原文明传播到“荆蛮之地”,开风气之先,开创了吴文化,使得江南地区成为今天中华民族最富活力的经济地区。而泰伯所开凿的伯渎河,是京杭大运河上开凿年代最早的支流,是江南文脉传承与发展的最直接的见证。
无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秦咏薪;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新吴区委书记崔荣国;无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蒋蕴洁;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盛之翰;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新吴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霞;高新区(新吴区)党政办主任吴建华;高新区党工委(新吴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体旅游局副局长赵俊;梅村街道党工委书记朱冬青;梅村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吴炜及江苏省吴文化学会理事等出席开馆仪式。
马晓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