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锦溪,农文旅融合发展场景化讲好“新江南故事”
2023-11-28 15:04: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袁福荣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当下旅游,已从过去无风景不观光,变为无场景不休闲,因为休闲是精神层面的活动,而场景最具烟火气;而如果文化和场景并重,那么休旅者一定会沉迷于场景之中,自此便抓住了新文旅的发展制高点。

  昆山锦溪,近年来在保护发展古镇文旅这一场景外,有远见地在农文旅场景化发展中发力,千年古镇便有了新的“锦溪故事”,让休旅者在“锦溪故事”里有了“主角”的体验。

  早在5500多年前的崧泽文化时期,锦溪就有先民存在。从吴越春秋成为集镇以来,拥有千年江南水乡历史底蕴和良好生态禀赋的锦溪民庶炽盛、文脉悠长,成为镶嵌在昆山南部的一颗清新淡雅的脱尘明珠。

  11月25日,记者与中央、省、市、县四级媒体采风团走进锦溪,实地走访农、文、旅等不同点位,找寻新时代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锦溪故事”,深入探究新时代鱼米之乡建设的“锦溪实践”。

  科技加持,模式创新,呈现“渔米之乡”新农耕文化

  在长云村数字化草莓工厂,外形美观、透光性强、使用寿命长的文洛型玻璃温室内,错落有致的架子上草莓叶透着绿,叶子下红的黄的白的草莓已然诱人。工厂负责人介绍,不用多少时间就可对外开放供人采摘了。

  这里环流风机系统、高压喷雾系统、燃气锅炉加温系统、智慧水肥一体化系统、余液回收系统等智能配套设施在高效运转,不仅技术上有创新,而且质量上有标准、品质上有保障。“采摘期可达五个月,比一般的大棚种植多了三个多月”,负责人说。

  农业是农村的主要产业,也是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在锦溪的田野,你可在春天里赏油菜花,夏天里看麦浪,秋天里闻稻花香,冬天里看鱼跃网。现代农业技术的加持,传统的“渔米之乡”在锦溪田野里有的是新农耕文化场景。北斗自动导航驾驶系统、植保无人机、侧深施肥机、秸秆粉碎还田机、水田埋茬耕整机等先进设施设备,整治后成片的农田里,忙碌着的是更多的“机器人”。

  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锦溪镇在相关农机具上普及安装作业监控终端,借助农机作业物联网监控平台,实现机具田间作业情况实时查看,培育新型数字化农业发展增长点。同时,有效整合各类涉农资源,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成功创建江苏农作物(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基地、江苏省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片、江苏省稻麦杂草综合治理示范区等,承担昆山市级新技术试验示范项目推广,成为现代农业的“试验田”。

  锦溪镇还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合作开展技术研究,加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成功引种和培育“初恋的味道”“天使8号”“美味c”等“新晋网红”白草莓,在满足市场高端需求的同时,提升亩均效益,使现代化农业大棚里结出沉甸甸的“致富果”,描摹现代化农业发展新图景。

  鱼米水乡,鱼米飘香。被“五湖三荡”怀抱的锦溪,境内水面积约五万亩,丰富的水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为农副产品的种(养)植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现代科技、农业匠心等多重加持下,“锦溪牌”农副产品成为各大展评会的宠儿,以独特的风味俘获评委的胃和心。

  今年5月,在第五届江苏“好西(甜)瓜”品鉴推介活动暨西(甜)瓜产业技术交流会中,锦溪选送的五保湖牌西瓜获中大果型西瓜组“好产品”金奖。此前,被锦溪大米被认定为国家级绿色食品A级产品,曾获江苏省农科院寻找最好吃的“南粳46”稻米评比活动金奖,锦溪黑蚬则位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成为长三角老饕们的“心头好”。

  藏粮于地,藏技于人。锦溪持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工程,推进农业人才培育指导和三新技术推广,并以富民强村为着力点,探索形成镇农地股份合作联社、合作分社、生产小组延伸型网格化管理模式,实施“产业主导”新方法、建立“包工定产”新机制,培育出一批“能农能商”新农民。全力推动传统农业村的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实现了“让更少的农民,耕种更多的土地,获得更多的收益”。

  今年5月,长云村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二度蝉联国家农民合作社,这也是昆山历年来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农民合作社。2012年以来,合作社年度收入由269万元增长至634万元,获评江苏省农民增收典型案例、中国农民合作社500强。

  文脉传承,文化振兴,守好根护好魂传好神

  近日,第五届中国乡村文化振兴高层论坛在南京举行,锦溪镇朱浜村祝甸砖窑文化园荣获“中国乡村文化振兴先进单位”,并作为中国乡村文化振兴典型案例,在会上作出分享。此前,祝甸砖窑文化园还曾上榜全国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典型案例(特色村镇类)。

  “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是锦溪水乡风貌的生动写照,作为“古砖瓦之乡”的锦溪,早在西晋时期,就有制砖烧窑的传统。锦溪镇依托“窑资源”和“砖文化”,借助专业团队力量,对占地约40亩的古窑群遗址进行“微介入”“微整形”,建成“祝甸砖窑文化园”,并结合水乡元素配套建设民宿酒店,充分挖掘各类文化遗产,在带动本村村民就业的同时,吸引众多青年回乡创业。如今,前来参观学习、休闲旅游的各类群众络绎不绝,一条既与众不同又可复制推广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已然形成。

  农文旅的融合是产业的融合,是文化跨越传统产业边界,推动一二三产业相互改变、升级产业链的过程。

  作为苏南地区重要的商贸集散地之一,锦溪镇历史遗存众多,不仅保存有十眼桥、里和桥、天水桥等古桥梁,莲池禅院、文昌阁、酒作坊等古建筑,还有杨家弄杨宅、长寿路杨宅等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皆为历史之馈赠。锦溪镇立足产业发展实际,持续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等的传承体。

  水利遗产是水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在长达 6000 余米的锦溪古内河水道上,仍有16座古桥散落其间,两岸的石驳岸、石级河埠头错落有致。锦溪镇深入研究水利遗产文化内涵,持续统筹协调水利遗产保护和水利工程功能发挥关系,积极探索水利遗产与现代生产生活融合发展。在精心保护和修复下,100余枚缆船石造型美观,雕琢精细,50余处石河滩、水码头等颇具价值的驳岸小品诉说着独特而丰富的水乡文化。今年11月,锦溪古内河水道成为苏州唯一入选江苏省第二批省级水利遗产名录的河道。

  锦溪千百年来人才辈出,流传着无数文化瑰宝,对于厚重的历史文化,有着自己的保存方式。锦溪镇借助社会力量,广泛征集民间收藏,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开设各类民间收藏博物馆,素有“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的美誉。在此基础上,围绕社会多元化需求,依托社科基地、“文化大礼堂”等平台载体,组建由专家学者、百姓名嘴、乡贤代表等组成的社科进基层宣讲团,推出“江南文化非遗课堂”,常态化开展各类社科讲座,多层面、多维度推进地域优秀文化“破圈”“出圈”。

  更多的行动还在探索。锦溪镇开设夜间水巷游线,有效促进夜间经济发展,指导宣卷传承人王丽娟争创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古砖瓦非遗传承人丁维健成功申报姑苏乡土人才;推出红色党建、亲子体验、砖拓研学游线,设计开发古莲桥冰品、锦溪书签、金砖笔记本等特色文创品,创新旅游线路产品;开设红色阅读空间、“锦礼”文创店、水榭茶室等文旅场所,多方位丰富古镇旅游载体的功能;排演《陈妃传奇》,将锦溪民间故事搬上舞台和屏幕,“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用心呵护古镇记忆,提升古镇人文魅力,守护好民族的“根与魂”。

  动静结合,古今辉映,打造江南水乡独特IP

  行走在古镇几尺细巷间,青砖石瓦,穿镇而过的古内河水道流淌古韵,分布在两岸的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写满时光的故事。这里的居民也大多沿袭着旧时的生活习惯,保持着悠闲缓慢的生活节奏。历史在沉淀,一切都隽永绵长。

  在锦溪古镇,汲坞茶舍与古镇互相陪伴了20年。古色古香的茶舍面积不大,用锦溪青砖搭建的展架上摆放着各种手工制作的茶杯,临湖的阳台上摆放着几张改造的长桌,葫芦瓢制成的茶漏、锦溪袜底酥小食、江南雕花装饰木板,无不显示店主的用心。

  一半诗意,一半烟火。汲坞茶舍是纯粹恬美的锦溪古镇缩影。 进入旅游资源的2.0时代,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的旅游理念已从最初的寻奇、观赏转为追求沉浸式的参与体验。锦溪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钱玺说,锦溪着力统筹经济价值、人文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推进新时代江南文化样板区建设,紧扣“精致休闲、清新体验”理念,在推动配套完善、品质提升的同时,避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拒绝过度商业化,拿出充足的耐心,让古镇“自成长”,打造江南水乡独特IP。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及生态环境,锦溪镇曾被评为江苏首批、苏州市首个“水美乡镇”。锦溪坚持“动静结合”“古今辉映”的理念,以品牌赛事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先后举办国际水上摩托大奖赛、中美滑水明星对抗赛等国家级水上赛事,以及苏州大众体育联赛皮划艇联赛、苏州帆船大赛等各类水上赛事,展现出锦溪时尚健康的新风貌,不断擦亮“水美锦溪”的名片。

  不仅可以感受传统的古镇旧时光,还可领略现代乡村休闲旅游的动人风景。

  今年5月,在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主办的第三届“新时代•中国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巡礼”成果发布仪式上,锦溪镇计家墩理想村作为优异的成果案例获评“2023美丽中国首选旅游目的地”,让这个小红书上的网红村再添“新流量”。

  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之下,锦溪镇邀请创客和艺术家进村、搭建文创交流平台、探索与高校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等形式,统一规划、分批建设、分散经营、有序管理,用现代建筑美学重塑江南水乡村落的淳朴之“魂”和秀美之“形”,通过引进、植入不同的乡村旅游配套产业,在保留拆迁村落原生肌理风貌的基础上,充分释放“新村民”的智慧,打造江南乡村休闲旅游生活集群。

  精品民宿是整合乡村资源的黏合剂,也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引擎。计家墩坚持高定位和高标准,由青山周平、刑永恒、郑光强、张天乐等知名设计师亲自操刀,打造江南半舍、无象归园、溪地阿兰若、光之营等一系列轻奢美宿,使建筑美学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打造乡村特色地标。同时,推出“民宿+”概念,结合特色餐厅、农场、手工体验、亲子休闲”等,开发多种游客体验项目,让游客不仅享受物理空间的停留,得到饮食文化的浸润,更有心灵的放松和精神的熏陶。

  乡村的美从不是孤立的。计家墩创新多元业态,挖掘民俗风情,打造“计家墩理想集”,通过水上、乡村、文创三大集市,引进陶艺坊、船艇坊、木艺坊等业态,推动特色传统文化产业再创新,丰富游客新乡村生活体验。

  锦溪镇党委书记宋崎说,锦溪镇将继续以“农文旅”为抓手, 整合周边生态资源,通过与多方合作运营,推动更多社会资本“下乡”,延伸“乡恋”产业链,带动周边业态群聚发展,着力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的“锦溪样板”。

  江南时报行走江南工作室 袁福荣

标签:锦溪镇;动静;江南
责编: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