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开放“走出去” 激活动能“引进来” 苏州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2022-08-02 20:31: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梓扬  
1
听新闻




华雪根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江南时报讯 近日,东盟—中日韩(10+3)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论坛暨东亚企业家太湖论坛在苏州举行。苏州是中国开放型经济大市,与日韩、东盟经贸合作历史悠久、关系密切,在产业链、供应链、区位、载体、营商环境等多方面具有明显的合作优势条件。

  截至2021年,日本已在苏设立企业2973家,累计实际使用日资136.4亿美元,占全省的53.9%;韩国已在苏设立企业2429家,累计实际使用韩资56.9亿美元,占全省的32.6%;东盟已在苏设立企业2766家,累计实际使用东盟投资139.1亿美元,占全省的43.2%。2021年度,苏州与日本、韩国、东盟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已经分别达到335.6、439.8、547亿美元的量级,分别占全省总数的49.8%、52.3%、47.7%。

外资企业在苏州落地生根

  苏州高新区日资企业高度集聚,多元合作成效显著。全区共集聚日资企业667家,占全区外资企业总数的1/3,占苏州市日资企业总数的一半,其中松下、佳能、三菱、富士胶片、日立等世界500强企业17家,是苏州市数量最多的日资企业集聚地。同时,全区已形成日资完整产业链特色,企业集中在以IT和IC为龙头的电子信息、办公设备,以汽车零部件为龙头的精密机械,以化妆品和新型电子材料为龙头的精细化工产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重点日资企业提质增效步伐较快,加速区域总部集聚,实现长远发展。

  韩资企业方面,全区共有52家韩资企业,投资总额6.9亿美元,包括万度底盘、汉拿科锐动、永信精工、乐辉液晶、亿诺威波等,主要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多个行业领域,并重点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两大行业领域。同时,全区集聚了一批汽车零部件产业领域重点企业,涉及汽车底盘、轴承到汽车扬声器、倒车雷达、喷油嘴和线束等产业领域,主要为世界跨国汽车巨头做配套服务,形成了以万都底盘、汉拿科锐动为龙头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目前区内集聚了6家万都底盘配套企业。

持续深化多边产业合作

  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积极服务日韩、东盟企业转型升级,截至2021年底,园区集聚各类日韩、东盟企业1200余家,对园区制造业产业链、进出口、税收、科技创新、人才集聚、服务业集聚等做出了重要贡献。下一步,苏州工业园区将把握好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深度聚合与重构带来的新机遇,推动形成高水平“引进来”和高质量“走出去”的双向投资格局。

  聚焦重点产业服务外资布局中国市场。基于韩国在集成电路、零部件,日本在高端装备制造、医疗器械、化学新材料、节能环保、汽车,新加坡等东盟国家在制造业、科技创新型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上的领先优势,开展产业链招商,对行业龙头企业、新领军企业和细分节点企业开展投资研判和定向招商,有针对性引进先进制造、科技研发、生产性服务业等项目,通过相关产业的横向拓展,形成关联度高的企业群体,促进产业链的强链补链。

  持续推动存量助力外资企业转型升级。做好存量企业的走访服务和投资潜能挖掘,加强与总部保持联络沟通,积极宣传区内转型升级案例、推介园区发展环境和产业政策,拓展与集团不同事业部的联系,鼓励企业引入国际领先的新产品新技术、实施技术改造,提升地块的综合产出效益;支持企业发展和设立各类共享服务中心、功能中心、全球商务服务等;积极推动日韩、东盟企业与本地科技企业、科研院所的对接合作,在园区设立全球性或区域性研发中心,开展研发合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重点产业的技术能级。

  依托自贸区等平台深化开放和制度创新。研究深化对外开放、自贸区发展的新机遇,把握企业投资发展趋势,对标国际经贸规则,坚持市场化配置资源,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依托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中新国际化走廊、中韩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中韩泛半导体产业加速中心、苏州工业园区国际商务合作中心(东京)、金鸡湖中日交流会等平台载体,已构建产业、科技、投资、贸易、人才、文化、教育等多领域、深层次的合作循环体系。

  (见习记者 张梓扬)

标签:产业链;苏州工业园区;东盟
责编:高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