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溪之春
昆山市锦溪初级中学 初三(4)班 朱欣玥 指导老师:梁七红
烟雨入江南,待那大地经过第一场春雨的洗礼,待那饱含生机的柳树抽出新芽儿来,锦溪便也是春天了。
总有人是来锦溪寻春的。
许是那中和月尾罢,淫雨霏霏,万物复苏,迎春与山茶花竞相开放,杨树柳树争先恐后地抽出新枝儿来。弹指间到飞花月,春雨便是一场接着一场了,密匝匝的,顺着亭台楼阁上的瓦片,或是落在瓦下的石板上,或是坠进那飘着零星浮萍的莲花池中……
还是雨,如同江南多数的故事一样,锦溪似乎总是同雨有说不清的情愫,纠缠不离。
细雨绵绵,撑着一把油纸伞走进那藏匿在烟雨中的锦溪古镇老街。雨水顺着石板路细细地淌,青苔沿着台阶悄悄地爬,随着青苔向前望去,是一家老旧的书店。它许是古镇中最特别的存在了吧,既突兀,又不起眼。不要去刻意寻找了罢,它或许也讲究个缘分。
往深处走,便是当地有名的上塘街了,里边商品小吃各种各样,可谓是琳琅满目。不似那繁华街市的喧闹,锦溪人讲的是个清雅朴素,遇见游人,也不过是浅浅一笑,并不会大肆宣扬自家产品。
上塘街最出名的非庆丰桥莫属了,待到夜晚灯火阑珊时,静观雨景,源远流长的锦溪河中,尽是倒影的碎片。如果觉着无趣,不妨去体验一回锦溪渔唱。渔舟唱晚,雨打乌篷,在江南最惬意的也不过于此了罢。
若是时间充裕,一定要去趟南大街,这儿的茶馆最多。选个靠窗的小厢,或是一人小憩,独自欣赏古镇烟雨,那被芊芊细雨笼罩着的流水人家,总能引人遐思无限。又或是与三五好友一同小酌一杯,品一品锦溪名茶独有的味道,一起吟诗作赋,体会江南诗歌中的浪漫。
锦溪古镇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那莲池禅院了罢。“随缘乐助,广种福田”是它亘古不变的作风。清晨起来,行至禅院来一碗素面,远观湖心亭美景。或是带着诚心祈祷一番,求一张平安符,抽一张姻缘签……禅院对面便是古莲桥了,在那儿,近到桥底的浮萍与莲叶,远至南大街的长廊与茶楼都可以尽收眼底。
从前总觉得锦溪的天入黑早,现在倒认为是别有一番风趣:檐下灯笼,窗内微光,衬这黑天雅树。到了深夜,又会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第二天清晨,如你是个细心的人,定会发现那水汽弥漫的湖面上,有几枝莲花悄悄结了苞。
都说江南难寻春,北国难觅雨,确实如此,锦溪的春季是在连绵不断的春雨中度过的,雨落莲池,也不知哪天那莲花就悄然无声地开了花。
道是春难寻,不觉春深夏已至。
喧闹而柔和的周庄
昆山市周庄中学 初一(4)班 高云 指导老师:牛敏
以蔚蓝为背景,金黄的稻田映衬着,黑白色的房屋点缀着。周庄乡村的秋天是喧闹而柔和的。
亭台楼阁,掩映其中,熙熙攘攘的人群,来来往往,过客停下脚步在桥上看风景。周庄的桥或大或小,桥面一横一竖,错落有致,小桥上的青石板已经被游客磨得失去了分明的棱角,在落日的余晖下显得光滑透亮。站在桥上,我想起了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此时此刻诗中的景象呈现在我的面前。黄昏时,一群大人站在桥上,在炊烟的映衬下寻觅着那些贪玩未归的孩童回家吃饭,不停地寻找着,呼喊着。孩童在桥上大喊:“好的,马上回来!”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
周庄是喧闹的,它又是祥和的。
秋天的稻田闪闪发光。姥姥吆喝一声:“来,我们去稻田咯!”我点点头,说:“好耶,又可以去帮忙了!”金海似的稻田里,我奔跑着,拥抱每一根稻谷,每一缕稻穗。稻田里的气息是轻柔的,温暖的,清新的,好似可以屏蔽一切热闹喧嚣。
姥姥说:“你看,今年的庄稼长得多好!”我顺着姥姥满是褶皱的手的方向望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金黄,没过了农民的腰。风吹过稻田,落日的余晖照在农民身上,那些农民伯伯和婶婶弓着腰干活,松花色的斗笠,紧贴着面庞的发丝,脖子上已经湿了的毛巾,构成了忙碌而又祥和的画面。
我笑着说:“丰收好啊!家家乐!”稻田的香味像是大自然的杰作,是那样回味无穷,沁人心脾。
波光粼粼的水巷,小船轻轻地摇动着。周庄是那般令人向往,自由自在。
浓浓水乡情
昆山市锦溪初级中学 初二(1)班 王君月 指导老师:朱燕英
我的家乡——锦溪,是文人墨客常留诗文来赞美的风水宝地,也是江南水乡古镇的典型,与周庄镇、淀山湖镇共同传递着浓浓的水乡情。
步入锦溪古镇,可见一个清澈见底的湖泊,不时能看见成群的鱼儿在水中嬉戏。盛夏之时,湖面则被荷叶铺满,一阵微风吹来,便掀起碧绿的波浪,露出了娇艳欲滴的荷花与小巧的睡莲,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湖边,就是远近闻名的文昌阁,不时有前来参拜的善男信女,悠悠诵经之声萦绕在耳旁,谁也无法打破这庄重与虔诚。
“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古镇深处最美的景色,便是一条长河与横跨其上的一弯弯古桥,沉淀出一种质朴古老的韵味。碧绿的河水波光粼粼,垂柳的倒影随波荡漾。河面上飘着几只小船,游客一边欣赏美景,一边聆听那“锦溪渔唱”。只见船娘穿着印有白花纹的蓝布衣、长黑裤与自家做的布鞋,头戴斗笠或裹着花头巾,站在船尾上轻轻摇橹。吴侬软语唱的歌谣,唱得人心也酥了。
在河道两旁除了长廊,便是一家家糕饼铺子,贩卖香喷喷的海棠糕与桂花糕;还有油锅里炸的臭豆腐与桶装的茶叶蛋。而锦溪最具特色的美食是袜底酥。这用面粉与油酥和成的面团,经过当地人的一双双巧手制成了袜底形状的酥饼,薄脆且金黄,是多少代人儿时的美好回忆,仅尝一口,便终生忘不了那舌尖上的香甜。
而平日里的锦溪古镇,少了节假日的成群游客与喧闹,别有一番趣味。傍晚,黑瓦白墙的房屋错落有致,在夕阳的映衬下显得静谧美好。没过多久,家家户户都冒着炊烟,妇女们纷纷在河道边陈旧的石阶上洗衣服,孩子们你追我赶,老人们端着茶杯眉开眼笑围坐一团,镇上到处回荡着人们爽朗的笑声,这正是江南水乡独有的情趣。
锦溪、周庄像极了养在深闺的两位江南女子,小巧、古朴,却又精致。当然,酒香不怕巷子深,美女不怕深闺藏。周庄的美已经是世界的。每至中秋,古镇上人流如潮,精妙绝伦的花灯与昆曲表演激动人心。
同样令人流连忘返的,还有那淀山湖镇,美丽壮观的淀山湖让人心旷神怡,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游客。湖面上早出晚归的渔船,满载着水乡人的期待与喜悦……
锦溪、周庄和淀山湖三地虽相隔,却同样拥有诗情画意的风景与质朴动人的水乡情。将来有一天,三地会架上精美的大桥,让它们的美融为一体,呈现出几代人追寻的“最江南”,也将牵引着未来的我们,继续传承这浓浓的水乡情。
周庄,这里有我的依恋
昆山市周庄中学 初二(4)班 郭杨正 指导老师:王晓婷
高楼林立、闹市喧嚣的大都市也无法动摇我对家乡的依恋与热爱。周庄,构造我童年那美好的时光。我痴痴地看着这一隅青石巷,不知所以,一柄久违的油纸伞,遮住了低过屋檐的光明。周庄的存在,见证了一代代人的童年,这里的每一处都让我为之依恋。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笔下的水乡,说得大概就是周庄吧。乘着一艇乌篷船,在碧清的水上游过,听着阿婆的歌声,在牛毛细雨中赏着两旁的粉墙黛瓦,那该是多么的恬静、优美呀!也怪不得古代常有“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一类的诗句,毕竟,谁不想生活在江南,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呢?
捧着一壶阿婆茶,坐在台下听着昆曲,这便是我儿时印象最深的场景了。幼时,爷爷常常带我去古戏台,去听那古韵销魂的昆曲。只见台上的戏子水袖一甩,唱出一句句意蕴深厚的词句。尽管现在我对里面的戏词仍是略知一二,听不懂多少,但我知道,昆曲所吟唱的不仅是那感人至深的戏词、写曲人的悲欢离愁,更是那充满诗意的烟雨江南,水乡人对江南的依恋、赞美!
儿时,我常常缠着母亲,拉着她的手走在老街那平滑如镜的石板上。两旁的屋宇仍旧那么质朴无华,朴素自然,墙下还生着些青苔。每每望到此景,母亲总会回忆起那童真、美好的童年:“我小时候常常在那青石板上奔跑;在那大树下看老人下棋,听妇女们聊家常,还有……”站在一旁的我,听到这些,也时常会陷入无尽的沉思中。
这时,沈家弄堂口传来了一股浓香,打断了我的沉思,勾住了我的脚步。循味而去,是一家馄饨店。刚到门口,阿婆就招呼我:“进来吃碗馄饨吧。”我进去坐下,不一会儿,阿婆就满面笑容地为我端上满满一碗馄饨,一口咬下去,肉馅满满,好吃极了。我问多少钱一碗,“3块钱一碗”,阿婆说。我摸口袋掏钱,这才发现身上只有2块钱。阿婆好像知道了我的难处,笑眯眯地说,“小朋友,就2块钱吧”。此时,我的心里涌上了一股暖流,心想这位阿婆真好,周庄人真好,周庄真好!真是一个充满善意,给人温暖的小镇!
周庄,这个始建于宋代的江南古镇,这个用古朴的青砖黛瓦承载着历史的回忆的古镇,这个充满了温暖、善意、欢乐的古镇……这里,有着我的依恋。
啊,周庄,我对你的爱,又怎一个“依恋”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