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春风化雨润人心,文明实践有实招。近年来,苏州姑苏区苏锦街道围绕“上连党心、下接民心、文化同心”,以“三融”工作模式积极探索新形式、新内涵,培育文明沃土,唱响新时代文明实践大合唱。
以党建融合为引领
推动党建工作“触角延伸”
新时代文明实践,党建引领,联动协同。
今年,为了配合征收工作,金瑞生烈士纪念碑被迁移,纪念碑新址选在何处却犯了难。为了更好保护纪念碑,街道依托大党委工作机制,联合风景园林公司,在虎丘湿地公园内共同打造了金瑞生烈士纪念广场,围绕烈士精神、红色故事传承,开展沉浸式、互动式实景教育宣讲活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学思践悟、知行合一的自觉性。
此外,街道今年还联合火车站派出所、苏汽集团打造平安前哨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应急救护等旅客服务;联合物业公司,打造“红色管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建立志愿者之家,创设公共长廊、共享晾晒区、居民议事厅等公共共享区域,让群众在共享共管的过程中培育文明。
新时代文明实践,盘活存量,做优增量。
位于万达商圈的“红色BOX”24小时共享空间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外观鲜红醒目,功能也充满时尚,其实它的前身是一个废弃警务亭。据驻点在万达广场的上海世联行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苏州市场部经理吕燕华介绍:“自从这个‘红色BOX’建成后,我第一时间扫码预约,并在这里开展了支部的党史学习教育。”除了线上预约场地功能,该空间还提供24小时资源导览功能,围绕党建、文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及退役军人事务四大主题,设计了四条实践教育路线,方便居民群众、外地商客更快地链接辖区的党建、招商、文化等服务资源。
以民生融合为宗旨
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米”
新时代文明实践,把握需求,紧贴民生。
结合为老服务需求,街道在原实践所基础上,依托2800平方米街道为老服务中心,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分所,为老年人提供舞蹈、健身、电影放映等各类文体平台,开展养生科普、健康义诊、免费理发、维修家电等便民服务,提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服务群众覆盖面,提升养老服务质效。
结合垃圾分类需求,万达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依托垃圾分类宣教点,通过改造废旧垃圾亭房,打造户外垃圾分类实景基地,开展各类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引导居民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助推文明城市常态化创建,引领社会文明新时尚。
新时代文明实践,不断探索,创新模式。
年初,姑苏区首家时间银行互助餐厅在光华社区锦荷苑东区开业,并挂牌新时代文明实践点。餐厅只有大厨和经理两名专职人员,其余20位志愿者都不拿薪水。餐厅提出了“时间银行”理念,即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赚取积分,存入时间银行,而这些积分可以换取相应的各种服务。通过“时间银行”,吸引刚退休想发挥余热的低龄健康老人参与志愿服务,为他们找到融入社会、老有所为的舞台,而他们的志愿服务也让餐厅消费变得更低廉,从而让更多的老人获得看得见的实惠和便捷。
以文化融合为特色
激活传统文化“一池春水”
新时代文明实践,传承文脉,彰显特色。
相比古城,苏锦街道区域内缺乏标志性文化符号。今年,街道围绕“江南文化”主题,在苏州火车站北广场窗口地区,与喜马拉雅合作,建立运河有声图书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以鲜明的运河文化IP吸引旅客行人。通过设立无纸化图书分享角、内嵌耳机休息区、有声明信片互动区,向过往旅客推介“运河十景”的同时,提供阅读休闲及便民服务场所。此外,依托花窗博物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开展“通过花窗看党史”等系列活动,打造一条集“江南文化”参观,红色手工、苏式花窗制作体验为一体的学习线路,在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中传递文明新风。
新时代文明实践,融合共享,文化共荣。
近日,在苏锦街道万达社区,两辆巴士缓缓开进了和润家园,银色炫酷的车身,时尚创意的功能,吸引了许多居民的目光。这两辆移动巴士是姑苏区文明办与苏锦街道共同打造的流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分别被命名为“红帆号”和“若水号”。两辆移动巴士搭载宣传载体,内嵌志愿服务功能,以“流动”“共享”为特点,可以深入产业园、楼宇及居民小区,广泛开展运河文化宣传、户外移动课堂及各类志愿活动,走出了一条共同参与、文化共享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