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说起苏扇,其实是一个总称,主要包括折扇、檀香扇、绢宫扇,在金阊街道滨河社区就住着一位专门制作折扇的冯志洪师傅。
1951年出生的冯志洪师傅,年轻时在苏州湖笔厂工作。从2000年起,他选定了自己最钟爱的折扇制作行业,虽非科班出身,但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在苏城制扇圈内有了名气,后来成立了自己的扇庄。至今,冯志洪师傅制扇已有20余载,其间有过挫折,低谷,也交过不少“学费”,好在一直有老伴郁慧娟的支持和陪伴。郁阿姨原是苏州金属工艺厂的工人,也是吃手艺饭的,退休后就一直帮冯师傅一起做折扇。做折扇整套工艺有数道工序,冯志洪师傅最擅制扇面,此外他亦对扇骨十分重视,所以冯志洪师傅负责扇面,郁阿姨便负责扇骨的打磨。
历经这20余载的磨砺,如今冯师傅可算是苏州折扇业颇具名气和地位的大师了,曾被聘为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苏扇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不少人慕名而来,其中不乏一些名人,且北京的荣宝斋和杭州王星记也来收他的扇子。走进他家客厅时能看到苏州的不少书法名家赠其的墨宝,不仅是对冯师傅的感谢,更是对其技艺的肯定。
看一把扇子的好坏,最明显的一个标志就是看是否对称,整把扇要有且只有一个圆心,这对扇骨的工艺要求便显得尤为严苛。郁阿姨的工作区域是在外侧阳台,本以为是因为采光好,其实不然,她工作时不要自然光,靠的是集中的灯光,因为要反复比较,很多人以为打磨打磨,磨是主要的,郁阿姨说这又是一个误区,很多人到了她这个年纪多是老花眼,但她却是近视,因为她更多的功夫是花在集中细致反复的对比中,因为要对称,万一磨过头了反而更麻烦。由于长年累月的打磨扇骨,郁慧娟阿姨的双手满是老茧,她笑呵呵地说,是啊,因为是纯手工打磨,而且她不喜欢戴手套,所以就比较伤手,尤其到了冬天,手上的口子是裂了好,好了裂,但她始终坚持尽可能不戴手套,因为她说他们家的扇骨都是不上漆的,这自然的滑溜感靠的就是指尖上的触感。
一把折扇的成功,另一方面当然就在扇面,一张好的扇面最重要的是不能漏矾,所谓不能漏矾就是说在扇面的一面有浓墨画上去反面不能显出来,尤其是在折痕的地方,这就意味着对纸张要求很高,都是要经过一遍遍的实践,不断经验累积造就的。
说到制扇造成的后遗症,一个是眼睛,冯志洪师傅500度的老花,也是不能再深下去了;另一个就是手臂手腕劳损,因长期的扇面修边工作,他的右手臂经常酸痛抬不起来。每次碰到这样的情况,郁慧娟阿姨就会为他擦些药酒,按摩一下。扇面修边是个精细活,需要用刀一点一点去切,我们看到,这切下来的扇面残渣有的细如发丝,让人叹为观止。
据悉,在前几年西泠印社拍卖书画扇,其中有两张齐白石老先生画的扇面,用的就是冯志洪师傅做的扇骨,扇面也是他亲手穿上去的。冯师傅一直希望能把祖辈的优秀工艺传承下来,发扬光大,目前冯师傅夫妇的儿子冯晓也继承了夫妻俩的手艺,就连读四年级的小孙女也在书法方面颇具天赋,他们家手艺齐全,真可谓苏扇世家了。郭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