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昭艳,融合创新释放苏绣新魅力
2021-08-24 22:01: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袁福荣  
1
听新闻


刘昭艳,融合创新释放苏绣新魅力

□ 江南时报行走江南工作室 袁福荣

  第一次见到刘昭艳的刺绣作品是在微信的朋友圈。一幅传统的《百子图》的人物竟是惟妙惟肖,整个作品既有苏绣的“意”,但好像又多了一份北方的“彩”。

  后来,去了位于昆山昆太路上的刘昭艳工作室,才发现其展出的上百幅刺绣作品,无论人物、器物还是花鸟,无不给人以油画般的“写实力量”,中国传统写意画中之“气韵生动”大抵如此。

  汲取绘画作品的艺术特性,再加以传统工艺的表现手法,成就了当代苏绣新的艺术门类,传统的苏绣就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刘昭艳就是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其中一位。

  仔细观赏她的作品,每一幅作品都很好地融合了南北文化的表现力,在保留苏绣韵味的同时,多了一份北方刺绣的厚重之味。

  这份厚重从何而来?80后的刘昭艳生于陕西一刺绣之家,奶奶与外婆都是当地有名的绣娘。尤其是出生江南的奶奶,远嫁之前就是本地的刺绣好手。加之刘昭艳成长在苏州,她的作品中自然而然地吸收了南北两种文化。

百子图


  生于秦头楚尾的她,从小被忙于工作的父母送回老家,一会奶奶带,一会外婆带。用刘昭艳的话来说,那时只要一睁眼,看到的场景,便是奶奶与外婆在刺绣。耳濡目染下,为刺绣而生的刘昭艳,在奶奶与外婆的言传身教下,学得了一手刺绣好活,两岁就会穿针引线,三岁就能帮着奶奶外婆绣个边角,上小学时,已能挑起刺绣的难活与急活。

  自此,在她的学生生活中,除了上学,便是刺绣。萌想着日后像奶奶和外婆一样,成为当地有名的绣娘。因此,即使跨出校门,无论走到哪,她从没放下过一针一线。

杏福


  机会总会眷顾有准备的人。一个老同学的电话,从此让她与苏绣结缘。

  当时刘昭艳正在上海求学。电话里,这位老同学让她赶快来南京路,看看这家绣品店。“我朋友开了这家绣品店,这里的绣品价格要比我们家乡的绣品高许多,但每天都有很多人光顾购买”。她知道刘昭艳也有一手刺绣的绝活,也可以开一家这样的店。

意境


  刘昭艳心动了,迫不及待地一探究竟。“我被店里的人物、花鸟等绣品吸引住了。这就是奶奶常和我说的苏绣。她说,我们本地的绣品终究是生活用品,能挂在墙上才是艺术品,才能流传下去,比如苏绣。”

  当天,刘昭艳做了一个看似冲动的决定——开一家刺绣店!看似冲动,实则是酝酿已久的举动,更是刘昭艳的底气。“我研究过这些作品的区别,针法大同小异,不同的是,色彩运用和空间的布局,这样的作品,我也可以绣出来。”

兰亭序


  不多久,刘昭艳在昆山重新做起了绣娘,但现实是残酷的。一年过去,眼看父亲当时给的20万启动资金快花完了,刘昭艳的绣品店却少有人光顾。

  就在刘昭艳灰心的时候,转折发生在一幅“佛像”上。

  有一天,一位台商走进了小店,伫立在她刚完成的一幅佛像前,并给了刘昭艳30万元,请走了这幅佛像。这件事顿时给了她继续的勇气。

孔子

 

  自此开始,小店常有台商光顾,要求订制她绣的佛像。刘昭艳后来明白,在这位台商的宣传下,很多同在昆山的台商甚至昆山以外的台商都知道,昆山有一位会绣佛像的绣娘。她说,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接到了很多绣佛像的订单,其他风格的订单也纷至沓来。

  订单多了,刘昭艳并没有放松对刺绣工艺的学习。每隔一段时间,便去苏州几位大师级绣娘工作室观摩,时常去上海参观各种画展。“只有不断观摩大师们的手艺,才能学习领会苏绣的真功夫,而参观画展,除了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更要从这些艺术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运用到自己的刺绣艺术中去。”

花开富贵

 

  此外,她还毛遂自荐,拜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吕凤子先生的嫡孙,作为“正则绣”亦称“乱针绣”的第三代传人吕存先生为师。从不轻易收徒的吕存先生看了她的作品,当即答应收她为徒。吕存先生的作品分为写实和写意两类。写实的画作继承了一般刺绣作品细腻丰富的特点,亦可慢工细活亦可粗针大线,致力于生动地表达情景,有着油画的感觉。刘昭艳说,“吕存先生的风格正是我所追求的。”

  从刘昭艳的作品中可以发现,她融合创新了刺绣技艺。她很好地运用了长短交叉线条,分层加色乱针绣手法来表现画面。针法活泼、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层次感强、风格独特。尤其她绣制的油画、摄影和素描等稿本的作品。

大业有成

 

  刘昭艳说,秦楚刺绣想象丰富, 造型古朴,装饰图纹与当地出土的东汉画像石及早期的原始文化相联系,不完全按客观物象造型, 多取夸张而合理的装饰纹样,有显明的黄土高原情味。而全观苏绣的主要艺术特点:图案工整娟秀,色彩清新高雅,针法丰富,雅艳相宜,绣工精巧细腻绝伦。乱针绣是一种适宜绣制欣赏品的中国刺绣工艺,绣法自成一格,把传统刺绣“排比其针,密接其线”的方法创造成以长短参差的直斜、横斜线条交叉,分层掺色的技艺,绣出人物、风景、静物、动物。

  就这样,生于秦头楚尾,成长于姑苏城外,学艺于吕存先生的刘昭艳,用她对南北两地文化的特殊理解,和掌握的三种刺绣工艺技法,在融合中不断创新,游走于她自己的刺绣之路,形成了她独特的刺绣艺术风格,作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在多次展览中得奖,其作品《禹鼎》 《费孝通》分别被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苏州大学博物馆永久珍藏。

千里江山图

 

  更甚的是,刘昭艳在昆山已有自己的工作室和刺绣艺术馆。

标签:苏绣;刺绣;作品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