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我们辖区里有很多没有业委会的小区,涉及电梯维保等事项,都是社区盖章同意维修,这里面社区承担的是什么责任呢?如果业主对此有疑问,我们怎么处理呢?”“就垃圾分类这件事,我们社区如果发现物业在垃圾分类上不配合,只能进行提醒,没有监管的权利,也没有制约的手段,社区和物业的关系应该怎么协调呢?”……在苏州市姑苏区吴门桥司法所最近组织的一场社区治理工作座谈会上,各社区书记就自身辖区在治理过程中遇到的各色各样的问题畅所欲言,期待“法助民主自治”项目的推进能为他们答疑解惑。
吴门桥街道辖区内现有小区近200个,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小区无物业管理,且老旧小区比例较高。小区管理规范缺乏操作性、自治公约过于宽泛、物业纠纷频发不断等,成了目前社区治理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今年上半年,吴门桥司法所以社区治理为切入点,靶向推出“法助民主自治 规范小区管理”公共法律服务项目,通过引入专业法律服务团队项目化开展社区管理问题研究,为小区治理“问诊把脉”。
经前期走访发现,目前吴门桥辖区内各小区对于法律服务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对于部分没有物业、业主委员会的老旧小区来说,亟需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而对于已有物业管理但纠纷突出的小区来说,则需要解决规范管理的问题。”吴门桥街道司法所所长吴晓峰说道。
对此,项目团队着力打造业委会流程规范,从根源上减少争议和纠纷,针对业主委员会从筹建、成立、实施到运行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流程规范,开展法律服务指导。前期,已通过集中走访、定点调研和交流座谈方式,有效掌握并梳理了业委会相关流程中的症结和关键,并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形成合法合规的可操作步骤,确保小区管理有据可依、有法可循。下一步,还将选取业主委员会成立条件较成熟的部分小区作为试点,协助开展业委会成立工作。除此之外,项目还将通过开展专场法律咨询、制作宣传短片、提供针对性法律意见等方式为辖区提供相关法律服务。目前,已按计划举办3场覆盖5个网格16个社区的调研座谈会,形成了3份涉及30个问题的法律处理依据,在“亲水吴门”微信公众号上以“吴门乐法”专题栏目推出了4期有针对性的普法宣传小视频。
居民小区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只有直击小区治理的痛点、难点,才能疏通基层治理“梗阻”,让群众真正受益。吴门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倪俊表示:“下一步,‘法助民主自治’项目将持续聚焦小区治理中的共性问题,提升居民、社区工作者和物业管理方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切实将项目成果转化成推进基层治理的法治内驱力。”
陈春霞 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