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如皋:万顷良田赋新绿,乡村振兴展新颜
2022-08-02 17:1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王琦 殷再宏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沃野荡碧波,田畴织锦绣。广阔的农田里,成片水稻长势喜人,在微风下荡起绿浪涟漪;绿色塑料大棚“覆盖”的鱼塘边,养殖户撒下鱼食,水面上迅速泛起大片鱼群……七月盛夏,位于万顷良田核心区的如皋市城北街道桥港村,生机盎然,丰收在望。

  (丁左君摄)

  抢抓全省“万顷良田”整治试点机遇,如皋于2009年率先启动试点,三个试点项目总规模58785亩,涉及搬迁农户9032户。作为第一批试点区域,桥港村抢抓机遇,通过“建、拆、整、流、转”,实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发展空间多赢。

  筑巢引凤来,一粒粮带富“一方人”

  眼下,水稻进入孕穗期,也是病虫害的高发期。在如皋市德明家庭农场的绿色优质水稻基地里,植保无人机正来回穿梭进行飞防作业。“我承包了800多亩的土地,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皮肤晒得黝黑的钱德明说。他的农场里,从种到收大部分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科技化,同时还用牛粪转化还田,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钱德明是第一批来万顷良田“吃螃蟹”的人。2009年,他承包了1280亩土地发展种植业,创办了如皋第一家家庭农场,在种地的第三年迎来创业后的第一次大丰收,全年亩产粮食达到1050公斤左右,荣获“全国种粮售粮大户”称号。在他的示范带动下,陆陆续续有11位“新农人”来到这里耕耘。

  目前,桥港村通过万顷良田工程整理出来的5000多亩可耕地中,几乎全部用来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今年秋,这一期水稻的亩产预期能达到1300斤,又将迎来大丰收。不仅如此,村里的农户可以通过在农场劳作,得到每天70元左右的收入。几年下来,大伙儿的收入翻了几番,日子越过越红火。

  产业新发展,小黑鱼游出“新天地”

  从空中俯瞰弘玖水产养殖基地,一个个“绿色聚宝盆”映着天光云影,蔚为壮观。鱼塘边,养殖户陈林正在给黑鱼喂食,随着饵料的入水,无数黑鱼“哗啦”一声同时浮出水面,泛起一片白色的浪花。

  (丁左君摄)

  (丁左君摄)

  “第一年承包了10多亩鱼塘,每亩养殖了1万尾黑鱼,毛利润有两万元左右,比种田的收入翻了好几倍。”尝到了甜头后的陈林现在在基地共承包了20多亩鱼塘。

  这片1000多亩养殖基地里,与陈林采取同样方式加盟的农户共有六七十户,基地采用“公司+基地+银行+农户”的兜底式产业共体运营,并提供给农户从前期的鱼塘、鱼苗、饲料到养殖技术指导、后续销售的“一条龙”服务。对于资金有困难的养殖户,基地还会联合银行为养殖户解决一部分启动资金难题。在这样“保姆式”的投资模式下,每个养殖户每年收益超过10万元。

  专注于一条鱼、打造一个产业,振兴一方经济。弘玖水产抓住“一条黑鱼”,瞄准百亿元“产业化联合体”,从黑鱼的养殖,到深加工、销售,打造出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了“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运作,全面提升产品附加值。

  沃野绘新图,好政策带来“好日子”

  十三年转瞬即逝,曾经被称为“西伯利亚”的桥港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到之处,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一个个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农业产业在这里落地生根,一条条马路四通八达,一座座配套齐全的农民新城拔地而起。地流转、迁城镇、进厂房,拿了租金又拿薪金,一批批农民就地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项目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实现了农民居住集聚、建设用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实现了工业、农业,城市、农村的快速发展。

  如皋市城北街道桥港村党总支书记谢同兴说:“通过万顷良田工程,我们村一共迁出去1260户农民,整理出可耕种面积6000多亩。通过土地流转,今年农户能拿到1400元/亩的租金,还可以到种粮户、养殖户打工拿工资,实现双收益。”

  告别了家庭承包的零散耕作模式,也告别了原先散落的居住点,迁出去的农民集中搬进了北郊花苑。这座宽敞明亮的新居不用农民掏钱,还配套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未成年人活动中心等,农户连连称赞。

  (通讯员 周锦旭 袁小叶 江南时报 王琦 殷再宏)

标签:左君;黑鱼;养殖户
责编: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