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现在办证很方便,残联工作人员不但热情接待我们,并且提供‘一站式’服务,事情办得很顺利。”如皋市博爱医院四楼体检中心内人头攒动,如皋全市共有130多名肢体、视力、语言、听力残疾人在这里排队等候。
“请出示您的苏康码和行程码。”“请戴好口罩,注意一米线距离。”为确保此次残疾人集中评定服务能够有序开展,如皋市残联提前对接、准备资料、部署疫情防控、提供专人引导,确保残障人士顺利完成现场评定。来自长江镇顾桥居村民,评残医生从检查他的身体状况,查看病历资料,并仔细询问病史及致残原因,结合实际做出公平、公正残疾评定,前后只花了20多分钟,他就完成了办理残疾人证的全部流程。“现在可好了,每个月集中办理一次,而且‘一次性办好’让残疾人办证更便捷。”76岁的李进山高兴地合不拢嘴。
办残疾证最担心的就是流程多、反复跑,评残力量不足、评残效率低等问题,对此,市残联实行每月统一集中评残,每季度上门评残。当天,按申请类别,设立了肢体、视力、听力、言语等多个评残点,提供“申请、评定”一站式服务,服务效率大幅提高。笔者在现场注意到,评定过程中,每评定一个人,评残医生都会仔细查阅医院病历、检查报告、出院小结等相关资料,并对病情及当前的身心状况进行仔细询问。
据介绍,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市暂停了集中办证、到期换证,造成一定数量残疾人证到期未换、评残推迟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在疫期形势较为严峻的上半年,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前提下,实施“上门服务+集中评残”办证模式,工作日常态化接待残疾人咨询、办证、换证,对于行动不便、卧床不起或重度精神障碍等残疾人,安排上门评残服务,帮助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目前,累计上门评残服务30人次。下半年疫情较为平稳后,市残联主动联系市博爱医院、市精神病防治医院评残专家组,每月组织集中评残一次,每季度上门评残一次,进一步提高评残服务效率,防止人员过度拥挤,提供高质量评残助残服务。每月集中评残,市残联工作人员积极配合评残专家,收集办证相关资料,宣传惠残政策,耐心解释残疾评定标准,对不达办证标准的,耐心细致地解释说明。截至目前,累计组织开展集中评残7次,为全市1000余名残疾人评残和换证。
市残疾人证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张晶晶告诉笔者,下一步,如皋市残联将审核相关材料,并在公示期满后进行制证发证,让残疾人尽快享受惠残政策。重度肢体类等残疾人出门办证难,是令人苦恼的事。对此,张晶晶介绍,他们还采取了“上门评残”的形式,提前摸底人数,组织专家医生上门服务,让残疾人足不出户就能办理残疾人证。
“过去到残联去办证,找不到方向,用了不少车费,又找不到,就只有跑回来,现在村里广播通知,喊我们到医院来办理残疾证,方便好多了。再过两天我就能拿到新证了,今后还可以享受到各项助残政策。”城北街道复兴庄村82岁的万寿国老人办完残疾人证后告诉笔者,当天他在家人的陪同下前往市博爱医院参加残疾评定,“看到身边一些残疾人的经历,感觉到残联开通残疾人办证绿色通道,确实为我们提供了方便。通过评残专家检查、询问等多种方式,对我们前来办理人员的残疾状况进行分析诊断,对残疾等级作出科学的鉴定。这样的服务方式很接地气,心里感到暖暖的。”
据了解,今年以来,如皋市残联专门设立了市残疾人证管理办公室,不断优化残疾人证办理流程,精简办事环节、压缩办事时限,全力打造残疾人证办理新模式,提升残联“代表、服务、管理”职能。该市残疾人证管理办公室严格落实规定动作,并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热情引导办、预约延时办、温馨上门办,潜心全程办。”坚决做到“不让工作在我手上延误,不让差错在我这里发生,不让政府形象在我身上受损,不让办事群众在我面前失望。”
该市残联副理事长谢万华表示,要继续引导干部转变作风,狠抓工作落实,提高工作效率,继续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重要载体,集中力量和资源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突出问题,并继续把思想引领与关爱帮扶有机结合起来,让广大残疾人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切实打通服务残疾人“最后一公里”。
通讯员 谢万华、张鹏 江南时报 殷再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