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近年来,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西宁村充分发挥群众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群众+社区”乡村治理模式,谱写出一幅“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画卷。
党建引领,办好民生福祉“头等事”。西宁村始终注重以人为核心,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关注群众多元化需求,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需。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和服务载体,搭建诉求、处置、落实等工作机制,确保村民话有地方说、理有地方讲、困有组织帮;并利用振兴学堂开展各种协商议事活动,形成有事好商量的良好局面。
科学治理,找准改革发展“公约数”。按照系统、简明、务实、有效的要求,不断建立健全以村规民约为总纲、其他衔接制度相配套的“1+N”制度模式,即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村民(代表)会议、村民集中诉求会议、一事一议、村(财)务公开、民主理财、民主评议、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一系列制度,并加以量化、硬化、具体化,务求制订民主、内容合法、宣传到位、执行严格;要求村委会所有涉及群众的大事小情必须召开群众代表会议,涉及重大问题必须召开全体群众会议决定,推动村级运行更加廉洁、高效。
多元共治,画出共同理想“同心圆”。搭建优质社区平台,深化“三社联动”,强化兴趣团体的社会管理作用,健全志愿服务激励工作机制,推动公民参与,激发社会活力,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利用乡村振兴学堂,广泛开展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传承美德、弘扬法治、开化民智、纯洁民风,营造浓郁的乡风文明氛围。
德治润心,强化守望相助“聚合力”。倾心打造惠民工程,成立“守望工作室”,根据服务需求设置“便民服务+精准扶贫”两位一体的“守望工作室”,“建档立卡+挂图作战”两手共抓“守望工作室”,“扶志基金+乡情公益”两线落实“守望工作室”,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加强网格建设,把支部建在网格上,一网兜起居民大小事,并借助传统节日,开展一系列庆祝活动,全面提升经济环境,让薄弱村蜕变成美丽乡村。
农旅融合,奏响乡村发展“主旋律”。一方面,以杨库水库为核心,做好乡村旅游规划,有序发展乡村民宿、养老健康、野营度假等服务项目,整合集体资产,将七里岘村申报为民宿试点示范村,村集体利用自有民宿带头发展民宿,提高村级经济能力;另一方面,创新发展模式,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工作,建设完成了4000平方米的智能化菇房,吸纳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带动农民增收。同时完成了南门片优质稻米基地800亩,12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
堡垒强,产业兴,乡村美。西宁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紧紧围绕“提经济、夯基础、强改造”的目标,在多措并举下,提高乡村善治水平。如今,走进西宁村,党旗高高飘扬,乡村风貌越变越美。
(陆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