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您配合测量体温并出示健康码,在这里登记您的身份信息和来访事由,再电话联系工作人员来接您进入工地。”疫情期间,南京建邺区内的建筑工地全部实行实名制、封闭式管理,任何人进入工地前都要遵守这一系列程序。
▲图为建邺区内在建工地实名制管理通道
据建邺区建设局防疫工作负责人介绍,目前建邺区内共有在建工地183个,包含项目管理人员和建筑民工3万余人,因施工进程的需要,每天进出场人流量达数百甚至上千人次。为确保有效防疫的同时,各项目工地施工进度不受影响,区建设局创新管控机制,总结出了“333颗粒化工作法”,即立足防控要求和工地实际需求,从服务企业的角度出发,抓住“3个防疫重点、3条核酸检测主线、3套巡检体系”,颗粒化拆分防疫举措,实现政企联动,共同构建出高效精准的建筑工地疫情“防护网”。
工地巡查抓住3套体系。一是检查体系。“今天项目上进场多少人,出场多少人,有没有发现黄码人员?场地是否都按要求进行了消杀?”建设局下属的区质安站工作人员正在对在建工地进行防疫检查,像这样的检查组共有11 个,负责每天对在建工地防疫情况开展检查,要求建设单位履行防疫主体责任,设置防控管理专岗,做好体温监测、出入登记、环境消杀等各项日常防疫工作。截至目前,已开展日常检查500余次,实现区内在建工地3轮全覆盖检查。
二是督查体系。除日常检查外,建设局机关每天派出6个督查组18人,以“四不两直”的形式对日常检查情况开展抽查。疫情期间,分管副区长孙小军多次带队督查区内大型建筑工地和公共交通场站防疫情况,重点检查场内人员管控、环境消杀、口罩佩戴、隔离管理等防疫措施落实情况。针对检查中发现的个别问题,如消毒液配比不正确、公交司机对乘客的健康码查验不够严格等,均当场给予指出并通报所在企业,要求落细落实防疫工作要求。
3
▲图为孙小军副区长带队检查防疫情况、召开企业负责人防疫工作会
三是整改体系。以检查、督查双向促改为机制,推动工地防疫实质性整改,定期拿出约谈、通报等强有力的措施手段,以闭环式、可追溯管理确保工地防疫形势稳定。
防疫管控抓住3个重点。即“阻断外部传播、切断内部交叉、广泛宣传引导”。对全区183个工地实施封闭管理,以“不漏一人”的原则建档造册,一人一档,实行实名制考勤管理,同时拉网式排查黄码人员,启用工地生活区独立隔离区域,避免黄、绿码人员交叉接触。8月15日,在某工地发现一名从外地来宁的黄码人员,区建设局第一时间组织项目部就地隔离,细致了解其来宁时间、交通方式及途径城市,并向社区报备由隔离转运处置组协调转运,切实阻断疫情传播的可能性。
▲图为建设局拉网式排查健康码、转运黄码人员
此外,在各大项目工地的入口处都能看到醒目的防疫宣传海报和宣传标语,据了解,这些都是由区建设局统一印发给项目工地的,还发放了《建筑工地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指南》《全区建筑工地疫情防控工作要点》《致建邺区建筑工地的一封信》《德尔塔病毒防控常识》等宣传手册 2000 余份,并利用工地扩音设备进行“贴耳式”宣传,每日向建筑工人们喊话要求提高防护意识。
核酸检测抓住3条主线。一是核酸检测进工地。“大家排好队做检测,保持一米线,准备好健康码和身份证。”区建设局选定阿里巴巴、新城六小、中北部世茂 G11地块3个核酸检测点位,专门为区内183家建筑工地3万余人提供分批次、分点位的核酸检测服务。除专业的医护人员外,区建设系统全体党员干部冲在一线,争当志愿者帮助开展身份登记、测温验码、维持秩序等检测工作。
“有了这些专门的检测点位,工人们就不用跑到社区去做核酸检测了,一名工人从排队到检测完毕只用了不到十五分钟,节省了大量时间来保障各个项目的施工进程,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感染风险。”阿里巴巴项目部负责人向我们说道。
▲图为建邺区建筑工地工人现场进行核酸检测
二是物资保障不断档。区建设局指定专人负责物资保障,按需申领、按需调配,点对点对接,确保医疗类防疫物资分发及时。此外,在日常防疫检查中发现个别项目工地防疫物资储备不足,区建设局通过多方渠道筹集口罩、测温枪、消毒水等防疫用品,免费提供给区内在建工地使用。
三是有序转运零差错。对核酸检测样本转运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及时采购冰箱等设备,确保检测样本在转运前放置冰箱冷藏,以两小时为周期,以冷藏箱为载体,严格按照“一手机一箱子一管子一条码”的“四个一”原则进行转运。截至目前,已按要求完成区内183家在建工地六轮核酸检测,实现“应测尽测、不漏一人”。
通讯员祝江涛 吕旸
江南时报全媒体记者殷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