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12月2日,南京市建邺区益智多残疾人托养中心,一群远方来客前来“取经”。他们此行的目的——把“南京经验”、“建邺模式”带回南昌,帮助更多特殊的孩子成为快乐的“打工人”。
“1、2、3、4、5,5个一包。”在蜡烛车间分装处,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正低声数着数,然后将蜡烛包装进白色的塑料袋中……负责蜡烛车间管理的老师介绍,这个孩子除了轻度智力障碍,还有自闭症,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自闭症的孩子有超强的视觉判断能力,但他们很难安定下来,我们会用音乐、薰衣草等帮助他们,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托养中心坐落在建邺区莲花新城南苑小区3幢1楼,是南京第一家专门为智障残疾人提供就业的“庇护工厂”。5年来,这里累计吸纳44名“孩子”就业,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低保、因残致贫等困难家庭。
“这个‘庇护工厂’能办起来而且正常运转,是多方爱心聚集的结果。”建邺区残联副理事长张永兵向记者介绍,该“工厂”的场地是建邺区沙洲街道提供,区残联提供房租补贴,40万元的装修、设备费用由金鹰国际集团赞助,所生产的产品由多个爱心企业不计成本消化,日常运营管理则由民间组织方舟启智中心负责。
“庇护工厂”的正常运转,离不开爱心企业的帮助——“南京爱儿坊”提供组装玩具手枪等多种玩具的全部原材料,义务提供技术指导,再把生产的玩具放在淘宝网站上销售,并将销售所得返还。无独有偶,蜡烛车间生产的产品,全部由金鹰国际集团在其精品超市销售,“一天可以生产3000块热皂,供12个酒店。”托养中心创始人郑跃琴强调,“庇护中心”的长期运营,不能仅靠爱心,更要保障品质,“所有的货都要经过质检,至今没有一块被退货。”
如何帮助这些特殊的孩子控制情绪?怎样形成一套要素齐备的体系?放眼长远,“庇护工厂”的生存之道、发展之道是什么?当天,南昌市西湖区残联理事长艾顺明,带着满腹疑问来到“残疾人梦工厂”,为刚起步的西湖区现代残疾人托养中心寻求答案,“制作很专业、管理很规范、运营很市场化,目前都是我们的短板,诚挚邀请建邺区的同行们来到南昌,对我们进行指导。”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