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广播
2021-12-30 14:55: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李尚儒  
1
听新闻

  农村的高音喇叭、有线广播,曾给一代人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它繁荣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是农村主要的信息来源。那时,几乎是村村安着高音喇叭,户户都装了有线广播。党中央的声音就通过这大、小喇叭源源不断地传到每个乡民的耳朵里。

  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自记事起就知道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小喇叭,每天分早上、中午、晚上三个固定时段播音。早晨6时,伴随着优美、雄壮的开始曲《东方红》预告节目,6点半准时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晚上好像是九点半钟结束广播。那时农村人家里没有钟表,生产队的作息时间大多按照广播的时间进行安排。所以人们早晨只要听到村口电线杆上的大喇叭或家中有线广播响了,就开始起床做饭了。在那个物质生活极其匮乏的年代,人们精神上却很容易得到满足。就是这样两只不起眼的喇叭,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乡村生活增添了几许活跃气氛,使劳动归来的人们疲惫的身心得到放松。

  六合广播站具有本地特色,自办节目《六合新闻》和《六合天气预报》等。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同的是,当年播音员用“六合话”来播报。80年初我成为一名业余通讯员,不脱产,争工分,也称作“笔杆子”,很是受人羡慕,围绕政府中心工作,撰写报道各村与单位工作动态及开展的各项重大活动,及时向县广播站投稿。当首篇新闻稿在县广播站《六合新闻》栏目中播出时,播音员那一句“通讯员李某某报道……”在我听来无异于天籁,心中的自豪感陡然而生。是啊,一直被我视为神秘且神圣的职业,我居然也能沾上边了,这是何等的欣喜!从此,我笔耕不辍,一写就是十多年。我写的新闻稿不仅在县广播站、市电台时有播出,我还接受过市电台的独家采访。因爱好文学,我的文学作品,言论与杂谈也时常被省市电台采用。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九十年代,我先后被县委宣传部嘉奖十多次,有二十多篇文章获好稿奖。其中,配乐散文《家乡的幸福路》,在《六合文艺》节目中播出,主播那圆润甜美的嗓音,加上背景音乐的烘托,使得散文有了不同于以往的韵味和美感,让我好生欢喜。艺术感染力,在节目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作为参赛作者,我获得了二等奖,并接受了主播的采访。

  县广播站除了新闻节目,还有娱乐与曲艺栏目,满足了老中青少几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如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等革命样板戏选段,有的片段现在记忆犹新;播放的歌曲有《闪闪红星》《南泥湾》《映山红》《红梅赞》《地道战》《英雄儿女》等,由于广播经常播放,许多人在聆听中,跟着广播学会了清唱。80年代,侯保林、马季、姜昆、杨振华等相声名家作品,还有单田芳、刘兰芳、王刚等名家的评书,深受百姓喜爱。印象最深的是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之后是《杨家将》里曲折生动的故事,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岳飞、杨继业,这些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忠臣,是他们使我懂得了什么是忠心耿耿,什么叫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等,直到现在,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公社广播站播送新闻时,插播通知是常有的事。新闻的内容,都是反映本公社的人和事。由于是真人真事,所以如果谁上了新闻,在生产队会引起不小的振动。我写的反映邻队一媳妇如何赡养老人的小故事,播出后,她的事迹很快在周围传为佳话,我也跟着出了名,“火”了一把。那时,新闻里常插播通知,有的通知本身也构成了新闻,内容相当广泛,比如,春季插秧、夏季双抢、秋季缴爱国粮、冬季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每年都要唱,也是常唱常新的 “四季歌”。比如,公布各大队、各生产小队的生产进度,宣传好人好事,提醒人们麦场防火,告诉人们征兵和电影放映消息等,事事都连着人们的心。大队广播站还经常召开广播会议,多是社会治安方面的内容,尤其是每到春节的时候,大队治保主任,便召开广播会,讲不要参与赌博活动;讲防火防盗,做好防控。通过召开广播会,努力营造了一种社会平安稳定的氛围。广播会一结束,大队治保主任便急忙到各个生产队走走转转,了解情况,也相当于跟踪检查。那时公社虽只有一名公安特派员,社会治安也非常好。

  时光匆匆而过,当我再次推开故乡的大门时,当年的有线广播,之后出现的收音机,眼下早已被电视、电脑、手机所代替。那天在村口碰到两位晒太阳的乡亲,跟他俩一阵寒暄作别之后,听见两位老人发感慨:这孩子自小喜欢听广播,会写新闻稿,现在“混”到铁饭碗了!

  是啊,再回首恍然如梦,转眼几十年过去了,而我继续用目光追随,见证着广电事业的发展与变迁。

  (李尚儒)

标签:广播站;广播;喇叭
责编:张雅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