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尘归处,栀子花开时。20多年来,每逢6月,南京浦口的响堂承包了南京满城的香气。有自然资源,有特色产业,老年人留守,年轻人进城……响堂可以说是江苏一些乡村的“缩影”。近日,记者实地探访响堂,感受其在变革下愉悦又不失纠结的情绪。
忙碌的花季,累并快乐着的老年人
雨后的响堂,清香逼人。在这个山坳里,七成以上的村民,有50多户种植栀子花,种植面积近60亩,种植面积最多的村民一个花季能挣五、六万元。
孙茂刚家的堂屋里,地上堆满了刚摘的栀子花。上午九点多,68岁的他和老伴王翠平已经劳作了近5个小时。“现在是花开得最好的时候,每天4点半起床去山上采花,回家扎成一捆捆,一天要扎上千捆。”他熟练地扎着花,“天气热,花苞开得特别快,等花完全开了就卖不出去了,摘的多赚的就多,所以这一个月都歇不得。”
这样忙碌的日子要持续到六月底。在响堂,为栀子花忙碌的几乎都是老年人。一把栀子花5朵,能卖1元到3元不等,孙茂刚夫妇俩种了两亩的花,一个花季下来能赚3万多元,这是老两口一年里重要的一笔收入。“儿子在城里上班,没有空帮我们。虽然累,但是不干不舍得这几万块钱。”王翠平说。
张家秀也已忙碌了20多个花季。“早些年,早上3点多就要起床忙了,摘花、扎花、装袋,还要自己去卖。一个袋子能装200把,和村里别的5个花农一起合租一辆面的,每人车费20元,进城卖完后再把一车子人拉回来。”她感慨,“现在响堂的栀子花出名了,每天都有花贩上门来收花,不愁卖。”70岁的刘玉琴告诉记者,以前坐拖拉机到江浦,一个人5元,再转公交车到南京市区,每天卖个200把,每天忙碌十五六个小时,“后来,很多花贩子找上门来,自己就不需要出去摆摊了,轻松了很多。”她说,农村人闲不下来,家里除了种栀子花,还种艾草,不过好在艾草的采摘期只有五天。
“响堂原来是一个小村庄,后并入华光社区。它自然资源优势明显,山林面积有6000亩。”南京浦口区华光社区副主任高玲说,以前这里交通不便,进村只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责任田大多在半山腰上,灌溉水很难引到田间,农作物只能靠天收,一些居民只能依靠低保生活。后来,村里一位老村长扎了几捆栀子花带到南京市区售卖,没想到很受欢迎。随后,便带动农户扦插扩大种植,一种便种了20多年。栀子花、艾草是响堂的特色产业,年增收近100万,是响堂居民的主要收入之一。
“花二代”拒绝营业,十年后谁来种花
事实上,响堂也面临着一个窘境:老年人难舍花田,年轻人进城了嫌累嫌苦不想回头当“花二代”。那么,十年后,谁来种花卖花?响堂的栀子花产业怎么传承?
正在扎花的孙娟是村里“罕见”的年轻人,张家秀的孙媳妇。在南京上中专,认识了现在的老公,成为响堂的媳妇。“我是做房地产销售的,平时住浦口,看老公公老婆婆太辛苦了,休了年假过来帮忙。每早三四点钟,老婆婆老公公上山采花,我要不帮他们扎花,他们不知道要忙到夜里几点,主要是老婆婆舍不得丢。花季期间一家人都在忙,85岁的老奶奶还在帮我们做饭。”她笑说,“但说实话真的太累了,这个花一开就开得特别多,你忙个一星期、两星期就算了,一忙差不多一个月,腰都要断了,脖子也吃不消,上班都没这么累。年轻人都不愿意干,我要不是心疼老婆婆,我也不想干。”
46岁的李玲也是嫁过来的媳妇,在村里算是最年轻的花农了,家里有4亩多的花田。一家5口人,最忙时会雇上五、六个村民,就连小姑子也回来帮忙,一天下来可捆1500多把的花,最多时一天可捆3000多把。“我们家算是响堂的种植大户,公公、婆婆和老公每天早晨3点多上山摘花,我负责在家烧早饭,吃完早饭就开始扎花,一直忙到中午12点多。吃完中饭,和老公一起开车去市区送花,一个花季下来能挣6万元左右。我在娘家的高旺村还种了一亩地,主要供应上市花和下市花。上市花和下市花,因为市场上比较紧俏,所以能卖得贵一些。”她说,因长期低头捆花、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花季结束后无比疲倦,也想放弃不干,但老年人不肯,毕竟辛苦一个月,就能有6万多的收入,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很大的补贴。
“花二代”嫌累嫌苦,十年后,响堂的栀子花谁来种、谁来卖?面对这个问题,记者了解到,响堂正在走村企联建之路,和浦口文旅集团合作,今后栀子花可能实现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全力保护这一产业。
对此,北京大学博士后、江苏苏合农业社会化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振中坦言,老年人留守乡村、土地进行托管是目前乡村的一大趋势,但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角度看,几十亩花田的规模太小,很难有效实施机械化,“从旅游业角度出发,吸引游客自己来采摘,或许是发展方向之一。”
江苏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孙运宏博士认为,乡土人才是支持农业产业“硬核”实力的基础,而制约响堂栀子花产业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正是人才支撑不足,以后甚至会出现产业发展后继无人的局面,这就要加大对乡土人才的培育力度,综合施策,提升乡村发展的吸引力,搭建乡村聚才引才的平台,吸引外出务工人才回流乡村,以农业产业项目引导人才投入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打下人才基础。
品牌提升,从路边叫卖走向超市酒店
要想实现增收,品牌提升是一条不得不走的路。
端午节前后,南京市民惊喜地发现,在苏果超市的几家门店有了响堂栀子花的专柜。据悉,浦口区已成功注册“响堂栀子花”集体商标,今年端午节期间,正式发布了“响堂栀子花”品牌,消费者可以在苏果超市买到官方发售的升级版栀子花和周边商品。
苏果相关负责人表示,“利用平台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一直是我们的重点工作之一,例如苏果盱眙沿河村大白菜基地、苏果六合大泉村山芋种植基地等,都为推动当地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劲动力。这次引进响堂栀子花,也会对当地栀子花在品牌、销售、产业化发展等方面起到推动作用。”
“在机动车道间穿梭,敲打车窗售卖栀子花,曾是南京街头的一景。然而,你会发现,如今这种景象正在慢慢变少,甚至有好多人说今年在街头小摊上买不到栀子花了。这是因为,我们在拓宽栀子花的销售渠道,从路边叫卖走向高大上的超市、酒店,这样每捆花的价格也能得以提高,每捆能卖到5元,相当于一头花苞一块钱。”高玲说,“我们的栀子花真的不愁卖,南京人特别喜欢这种花。我认识有个女士买了十多年,她说一直到花季结束,家里、办公室都要放几枝,枯萎了就及时换,一点不嫌麻烦。今年我们推出了礼盒装,很多人来订购。”
据介绍,为提高栀子花的产量、质量并扩大市场影响力,社区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种植培训,请来花艺师教居民扎花,把栀子花推送到酒店、民宿、展厅,针对不同的人群,不但有捆花,还有花篮、礼盒。同时积极探索线上销售渠道,通过小区、写字楼团购来扩大销售。
避免同质化,打造“不一样的响堂”
随着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同质化问题接踵而至。如何从万千美丽乡村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
记者了解到,为推动乡村振兴,政府部门正在与企业合作,联合打造“不一样的响堂”项目。
穿过一个无尽夏盛开的巷道,进入的是一个咖啡馆。老板娘是做贸易的,因为有个“想在一个小山村开一个精致的咖啡馆”的梦想,租了响堂的一个民居,打造了这个咖啡馆,端午节时刚刚营业。帅气的咖啡师告诉记者,这里有别的地方喝不到的栀子花口味的拿铁,“糖浆是我们定制的。”
在响堂,已经有20多户村民的房子出租给了浦口文旅集团,咖啡馆是第一个改造的民居。据悉,剩下的民居或将改造成餐厅、民宿等。
孙娟公公婆婆家的房子已经租掉了,租了20年,一年10多万租金。“公公婆婆平时和我们一起住城里,我们现在回村住的是爷爷奶奶家。”她说,“为什么把房子租掉?你看我们年轻人房贷、车贷啊,压力挺大。家里四个老人,除了公公婆婆,爷爷奶奶八、九十岁了。有了房租的补贴,万一老人生病啥的也能宽松些。再说,孩子在城里上学,住村里也不方便接送。”她说,虽然房子租掉了,但是不会放弃响堂的家,退休了以后没准还会回来。
“响堂目前的栀子花虽然看着漫山遍野,但还没有形成规模产业。通过村企共建共走振兴路,我们希望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收入,打造一个能‘微度假’的地方。我们希望未来的响堂是高品位的,具体怎么搞,现在还在规划设计中。”高玲说。据介绍,浦口文旅集团在对响堂乡村要素进行解读和重构的基础上,将对响堂进行整体研究与策划,启动“响堂计划”。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区位、独特的老山峡谷地貌和山村风情、丰富的花草物产资源,打造一个规模达到360多公顷、包括一座村庄、一座水库、四座山峰在内的综合型文旅项目。
孙运宏说,美丽乡村要实现特色发展,首先就是要打造特色产业,而乡村的特色产业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一方面是具有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发展相关农业产业,在市场竞争中打造具有乡土特色的自有品牌,这就要在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上下功夫;另一方面是在周边区域能够形成差异化竞争的“硬核”实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响堂的花草产业总体上看,已经具有特色产业的雏形,但是离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农业产业还是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还需要进一步打造产业发展的硬核实力,注重发展花草种植的周边产业,从现在的花草种植销售向特色文创、田园旅游转变。”他说。
今年江苏省的一号文件里指出,要深入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创新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机制,全面开展面上创建,到“十四五”末建成1000个特色田园乡村、1万个美丽宜居乡村。2021年,新建100个左右特色田园乡村。据了解,在南京,已经有了一些独具特点的乡村。如江宁黄龙岘村紧扣茶产业,获得“金陵茶文化休闲旅游第一村”的美誉;高淳周泗涧利用周边湿地资源,建设湿地公园,成为乡村休闲旅游网红打卡地;溧水李巷从红色文化出发,打造苏南“小延安”……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宋晓华 田墨池
图片:宋晓华 田墨池/摄 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