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历史看大势,总有标志性事件开启伟大新征程,赋予时代前进的巨大力量,也总有示范性标兵走在时代前列。
南京市江宁区——江苏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六个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县(市、区)之一,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提出的“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总纲领、总命题、总要求,按照省委、市委全会部署,以全局的思考和时代的担当,擘画一幅现代化建设新蓝图:高质量建设“创新名城核心区、美丽古都典范区”,奋力把江宁打造成为“争当南京表率、争做江苏示范、走在全国前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新城区”。
回望“十三五”,江宁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部署,交出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彩答卷”,在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中闯出了城乡融合的“江宁路径”。
开局“十四五”,面对新要求,江宁区委深刻认识到,必须以敢为人先的引领性,更大力度激发“强”的动能、提升“富”的品质、拓展“美”的外延、丰富“高”的内涵,建设高能级集聚的现代产业强基地、高品质生活的幸福乐居富庶地、高质量内涵的生态文旅秀美地、高效能治理的文明风尚新高地,积极探索现代化新江宁的现实模样。
建设“两区四地”,是江宁面向“十四五”的新坐标,更是现代化建设的新航向。
“江宁改革发展积蓄了强劲的势能,未来五年将是综合实力厚积薄发、跨越提升的‘黄金时期’。”江宁区委负责人说,踏上新征程,开启现代化,必须把握“时”与“势”,识辨“危”与“机”,统筹“稳”与“进”,既要保持战略定力又要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既要巩固提升全面小康成果又要为基本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以系统化思维做好高质量发展的“辩证法”,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个目标干下去,共同铸就江宁发展史上新一个精彩五年!
把握“时”与“势”,构筑现代产业强基地
新年始,万象新。1月8日,江宁区召开2021年创新发展大会。区委“一号文”《关于全面建设创新名城核心区加快塑造发展新优势的若干政策措施》重磅发布,全市首创“江宁区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开通上线,园街板块“一把手”轮番登台领任务、表态度……会场内外精神振奋,吹响夺取“开局之胜”的激越号角。
开年即谋创新,是因时不我待。《2020年度江宁区创新发展工作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在创新名城核心区建设的目标引领下,全区经济发展逆势增长、好于预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勇夺全市创新名城建设总指数、水平指数和发展指数三个“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稳居全省区县第二,综合竞争力位列“全国百强新城区”榜单第三,跻身全国工业百强区前十位,连续两年获评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区……一系列成绩的背后,是江宁深化创新名城核心区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纵观“十三五”,推动江宁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创新。开篇“十四五”,江宁践行“两争一前列”的战略举措还是创新。
从“时”来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带来深刻影响,“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宁镇扬都市圈、紫东崛起等宏观机遇在江宁叠加共振,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中不断开创新局。
由“势”观之,南京连续四年出台市委“一号文”推动创新名城建设。全市各板块比学赶超、慢进即退。当前,江宁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480家,工业经济规模突破3000亿元。产业基础坚实、创新家底雄厚,打造创新名城的“核心区”,江宁势在必行。
因时而动,乘势而上,江宁区委全会提出“建设高能级集聚的现代产业强基地”的新目标——高层次人才队伍、重大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创新创业空间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经济规模和质量位居长三角前列,主要创新指标领跑全国县域。
“强基地”的核心是“高能级”。江宁将构建以“紫金山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源头的创新孵化圈层,建立高新园区、大学城区、众创社区“三区联动”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紫金山科技城加速崛起。在高新技术企业“千企方阵”基础上,今年将冲刺2000家的目标。加快建立新型研发机构“百家方队”,催生更多“从0到1”“从1到百、到万”的创新成果。
“强基地”的支撑是“现代产业”。以智能电网、绿色智能汽车、高端智能装备“三大智能产业”为主导,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软件、新型航空、新型环保“三大新兴产业”为支撑,以未来网络、未来生物医药、未来材料“三大未来产业”为后劲,以云计算、高端商贸、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一批现代服务业”为依托,加快构建江宁新“3+3+3+1”现代产业经济体系,全力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地标产业。
准确把握“时”与“势”,才能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过去多年,江宁区以推动转型升级的战略定力,在滨江开发区前瞻布局5G等新兴产业。2020年疫情大考下,滨江逆势爆发增长,“快”蕴藏着“好”。迈上新征程,在深耕“现代制造业”的同时布局“未来产业”,打造“创新高原”还要崛起“科技高峰”,在推动江宁创新发展的同时打造国内大循环战略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一系列新布局、新战略、新打法,蕴含着江宁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辩证法”,折射出创新名城核心区打造“高能级集聚的现代产业强基地”的雄心壮志。
“时代潮流风起云涌,唯有弄潮才能勇立潮头!”江宁区委强调,面向创新发展大势,要有“江宁担当”;立足创新竞争形势,要有“江宁定力”;把握创新跨越态势,要有“江宁状态”。2021年,必须拿出舍我其谁、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士气,奋力夺取“十四五”发展开局之胜。
融合“城”与“乡”,打造幸福乐居富庶地
与南京主城区不同,江宁区城乡俱全。如何“织”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双面绣”,是江宁推动全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也是江宁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必答题”。
透着“东晋古风”的文靖路,全市首个以“精致慢生活”为定位的湖滨路·绿荫下街区,新场景迭出的百家湖商圈……曾经,江宁人把去主城叫“进城”,主城居民把去江宁叫“下江宁”。如今,江宁的城市景观,不但是江宁人朋友圈里常晒的美图,更成了南京市民的网红打卡地。
城区好风光,乡村亦如是。从东部汤山到西南谷里,每逢周末节假日,美丽乡村的绿水青山间车水马龙,好评如潮。2019年9月,江宁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让城市更精致,让乡村更富庶,“十三五”期间,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江宁着力下好城乡融合发展的“大棋”——
五年间,城乡建设品质迈上新台阶。实施年均投入超600亿元的城乡建设计划,城镇化率提高到75%,美丽宜居乡村建成率达100%,基本实现全域更新。全区轨道交通里程达177公里,禄口国际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超3000万人次。新建成35万平方米大型商业综合体,市民中心、区档案馆等一批重大功能设施投用。
五年间,乡村振兴“四变”工程持续深化。建成7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打造17个全国最美乡村。获评全国首批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区、国家首批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去年6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推荐全国首批27个乡村振兴典型范例,南京江宁区成功入选,全省唯一。在前不久发布的全省乡村振兴成绩单中,江宁位列第一等次。
五年间,城乡居民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提升。新增城镇就业25万人,获评全国安全教育实验区。低保、养老等各项社会保障稳步提标,江宁医院创成全省唯一区县公办“三甲”,获批国家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通过全国健康促进区验收评估。血透资源下沉边远街道造福困境人群,“三微”工程让群众绽放出“幸福微笑”。
经年砥砺,“来江宁织造幸福”城市品牌在全国叫响。开启新征程,“幸福”再升级,江宁要建设“高品质生活的幸福乐居富庶地”!
何为“高品质”?江宁区委全会报告明确:城乡群众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速度基本趋同,群众全生命周期需求普遍得到高水平满足,全方位公共服务体系更加优质均衡,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橄榄型社会结构基本形成。
有了目标书,更有路线图。“十四五”期间,江宁区将实施城镇与乡村“双轨融合”战略,以“一核三极八圈”的生产力布局,深化城乡一体融合,重塑全域发展面貌。重点突出“一核牵引”,以“五湖联动”为引擎,加快打造“南京超大城市南部新核”;突出“三极并进”,在东部全面激活紫东江宁片区增长极的成长力,在南部不断增强南京空港枢纽增长极的辐射力,在西部持续提高沿江绿色发展增长极的竞争力;突出“八圈协同”,统筹推进“东麒总部经济圈、百家湖商务经济圈、环高校知识经济圈、环牛首智慧经济圈、环汤山休旅经济圈、湖熟文化经济圈、宁博跨界经济圈、全域美丽乡村经济圈”建设,切实把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蕴藏的内需潜能,转化为江宁城乡现代化的强劲动能。
“通过城乡一体的顶层设计和全域‘一盘棋’的战略布局,以城乡面貌的改变推动发展能级的质变,以高效率城乡融合发展创造高品质的美好生活。”省社科院有关专家如是解读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江宁逻辑”。
统筹“进”与“退”,建设生态文旅秀美地
万里长江,浩荡奔流,入苏“第一站”是南京,长江南京段“第一站”在江宁。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部署要求,“十三五”期间,江宁区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第一站”的担当、“一盘棋”的思维,精彩运用“进”与“退”的辩证法,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19.08公里长江江宁段生态环境质量达五年来最好水平。
生态进、生产退——经多年生态修复、保育,如今,新济洲已发展成集国家湿地公园、国家长吻鮠铜鱼保护区、省级江豚保护区、省级生态红线一级管控区以及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于一体的多功能保护区,被称作长江南京段的“江中绿宝石”和“生态大宝库”。
治理进、污染退——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以问题为导向推进岸线整治,近年来,江宁区累计绿化造林、环境提升1.84万亩,高标准打造“临江、近江、见江”的沿江堤滨江公园。
高端进、低端退——江宁区坚持“砸笼换绿”“腾笼换鸟”“开笼引凤”并举,腾出环境容量和宝贵空间,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打造“千亿级滨江先进制造业新高地”。
进退之间,再现“一江清水、满城葱绿”。2020年,江宁跻身中国县域全生态百优榜第4位,创成全省唯一的“中国天然氧吧”。截至“十三五”末,全区累计接待游客1.6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52亿元。生态变好了,乡村变美了,城区更绿了,在江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打造美丽古都典范区,建设高质量内涵的生态文旅秀美地。”江宁区委全会明确新的“美丽目标”:未来五年,长江江宁段将建立永久绿色发展机制,城乡水环境治理取得决定性胜利,空气质量稳步提升,生态文明、全域旅游、公共文化服务等“国家级”品牌内涵进一步拓展,江宁近悦远来的魅力和磁力更加凸显。
奋进“十四五”,江宁以“美”开篇。1月19日,南京市举办园博园城市展园竣工仪式,一座世界级的“山地花园群”揭开帷幕。今年4月,第十一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计划在宁举办,江宁要为“美丽江苏”打造一个永久盛开、永不谢幕的“南京花园”!
协同“治”与“志”,构筑文明风尚新高地
大战大考之年,两个生动的“江宁镜头”,在全网刷了屏,在全国出了名——
一个是去年1月30日下午,省委主要领导不打招呼检查疫情防控工作,在江宁汤山街道孟塘社区葛巷村口被党员岗哨拦下。让省委书记吃“闭门羹”,67岁的村党小组长葛进江迅速成了“网红”。
另一个镜头是7月18日清晨,秦淮河老后圩泵站背水坡发生散浸险情,紧要关头,秣陵街道东旺社区党委书记崔吉安扛着土包,跳进湍急河水。20多名社区党员干部、志愿者连续奋战,成功排除险情。
2020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高质量发展的新需要、时代变革的新趋势、人民群众的新期盼,都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去年6月,江宁区委出台《“宁帮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建立“社区帮手、网格帮手、群众帮手”三支队伍。江宁区委强调: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牵引江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火车头”,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的先锋力量,提升全面小康的“江宁成色”。
去年初抗疫,“宁帮手”深入车间厂房,为企业复工复产出谋划策;年中防汛,一双胶鞋、一把铁锹、一枚党徽,成为基层党员的标配;文明城市创建,“宁帮手”进小区、上街头,将问题解决在第一线,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回望大战大考之年,全区2万多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奋斗身影贯穿始终,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夯实了社会治理现代化基础,打造了“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模式的江宁“升级版”。
高水平的社会治理,事关群众幸福安康,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江宁区构建全覆盖阵地体系,集结近30万人的志愿者队伍。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群众需要什么,志愿服务就提供什么。文明实践之花开遍城乡大地,江宁走出了一条“社会治理”与“志愿服务”协同并进、互促提升的新路径。
面向现代化,塑造高水平“江宁之治”,江宁区提出“建设高效能治理的文明风尚新高地”的新目标。党的全面领导覆盖各领域各方面,党建统领政治、德治、法治、自治、智治的协同治理体系更加健全,重大风险防范、安全治理、应急处突等各项能力显著增强,新时代文明实践更加火热,城乡文明程度成为全国标杆。用好“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健全“宁帮手、网格员、点位长、新乡贤、志愿者”五方共治的基层服务治理体系,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
回望“十三五”,高质量发展的“江宁辩证法”,推动“强富美高”新江宁建设迈出一大步,为开启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开局“十四五”,在“时”与“势”之间找准发展突破口,在“量”与“质”之间找准发展着力点,在“速”与“效”之间找准发展节奏,在“稳”与“进”之间找准发展新路径……大战大考中升华的科学认识,无疑将化作前进道路上的巨大力量,激励江宁人更加信心坚定、更加斗志昂扬。
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江宁以“争当南京表率、争做江苏示范、走在全国前列”的雄浑气魄,以“创新名城核心区、美丽古都典范区”的使命担当,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新城区”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交汇点记者 王世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