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9.jpg

江南有名筑(十九)|“筑”进南京人心里的精神坐标

提起金陵饭店,老南京人眼里总会泛起不一样的光。花一个月工资也要上去吃一次的璇宫旋转餐厅,信纸上最气派的地址落款… …它见证了一代人的“人生第一次” ,从一个让人仰视的“大明星” ,慢慢变成了城市记忆里温暖的“老邻居” 。今天走进金陵饭店,能清晰感受到历史与时代的对话,而它也在不断努力,以经典老楼的沉稳高雅,成为南京新老建筑群中的“定海神针” ,共同讲述着一个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故事。

图9.jpg

江南有名筑(九)|大报恩塔的现代重生

南京地铁1号线中华门站附近,列车驶出地面。这是当代南京在大报恩寺琉璃塔原址上重建的一座与原塔形似的“轻质玻璃塔” 。本届赛事由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主办,以南京为起点,选取“一城一塔一河” (明城墙、大报恩寺琉璃塔、秦淮河)作为叙事标识主体与链接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英博物馆等国际机构深度参与,伦敦大学学院、清华大学等13所高校及机构提供学术支持。作为首个系统性呈现中西视角下琉璃塔形象的专题展览,特展得到来自全球7个国家、 26家机构的支持,通过文物、文献、影像、数字艺术等多种形式呈现,多件珍稀藏品首次在中国境内展出,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展。

图9.jpg

江南有名筑(1)|解码建筑遗产,打开“读城”新视角

建筑遗产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是保存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不仅承载着文化基因、蕴藏着人民智慧,也是一方百姓共同的记忆。《江苏建筑遗产地图》精选了江苏27处建筑遗产,既有南京城墙、苏州北寺塔这样的“明星国宝” ,也有颐和路、南京博物院等“打卡顶流” ,还有江都水利枢纽、浒关蚕种场等“小众宝藏” ,呈现了多元的保护利用方式。”何培根说, 《江苏建筑遗产地图》是写给江苏建筑遗产的“告白书” ,更希望成为读者探索之旅的“启程票” 。江南时报记者毛艳。

高清大图

  • 图9.jpg
  • 图10.jpg
  • 图9.jpg

新闻报道

图9.jpg

江南有名筑(十九)|“筑”进南京人心里的精神坐标

提起金陵饭店,老南京人眼里总会泛起不一样的光。花一个月工资也要上去吃一次的璇宫旋转餐厅,信纸上最气派的地址落款… …它见证了一代人的“人生第一次” ,从一个让人仰视的“大明星” ,慢慢变成了城市记忆里温暖的“老邻居” 。今天走进金陵饭店,能清晰感受到历史与时代的对话,而它也在不断努力,以经典老楼的沉稳高雅,成为南京新老建筑群中的“定海神针” ,共同讲述着一个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故事。[详细]

图10.jpg

江南有名筑(十八)|古今交融 书写“颐和风华”

南京颐和路上,永远不乏从各地而来拍照打卡的年轻人。明黄的老洋房前,斑驳的梧桐疏影下,人们用一次次定格寻找时光余韵、感受民国风情。历经多年修缮、保护与更新工作,这里已被打造成为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并成为南京热门网红打卡地。2013年,神秘面纱揭下,颐和路第12片区(颐和公馆区)首次对外开放, 26幢花园洋房化身民国主题文化体验酒店,伴有文化馆、非遗体验馆、博物馆、会议中心咖啡厅、米其林西餐厅和民国特色中餐厅等功能区域。同时,他建议,政府可以出台配套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颐和路的修缮开放工作,借助市场机制为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增加更多可能,赢得更多公众的认可与喜爱。[详细]

图10.jpg

江南有名筑(十七)|浒关蚕种场:老厂房变身新网红

青灰色砖墙、拱形沿廊、石板小路, 5栋近百年的民国建筑静立于京杭大运河东岸,这里曾是苏浙皖三省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私营蚕种制造场— —浒关大有蚕种场,如今已成为苏州新兴的民国风打卡胜地“蚕里街区” 。新中国成立后,大有蚕种场总场率先改制,并与其他蚕种场合并,成立了江苏省浒关蚕种场。蚕种场依运河而建,不仅便于蚕种、桑叶运输,还能清洗蚕器具、提供水源。张经理介绍,浒墅关对浒关蚕种场进行保护性修缮,将原浒关蚕种场办公楼平移79.8米,并仿建部分建筑物,结合新老建筑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整体更新修缮了蚕种场民国时期风格建筑群,打造浒墅关运河文旅小镇一期蚕里街区文旅项目。[详细]

图9.jpg

江南有名筑(十六)|古南街“活态”修缮,传统手艺“活色”生香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坐落于宜兴蜀山南麓的东坡书院,建于宋元丰七年.,是苏东坡买田筑室讲学之所。登临书院望湖楼远眺,古南街的景致便扑面而来。由王建国院士带领的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团队,陆续完成了“蜀山古南街旅游与功能策划” “蜀山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立面整治与风貌提升” “宜兴蜀山古南街管网改造工程”等一系列具体实施方案。这条被蠡河水滋养千年的老街,正以空间重塑的成功实践,讲述着一个关于传承与创新、守护与发展的动人故事,也为无数类似的历史街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详细]

图9.jpg

江南有名筑(十五)|枕山临水古南街,满是紫砂岁月香

在太湖西岸的江南水乡宜兴市丁蜀镇,藏着一处静谧之地— —古南街。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陶土气息,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它作为“宜兴紫砂发祥地”和“大师摇篮”的辉煌过往。这条老街,正如它孕育出的紫砂壶一样,外表温润质朴,内里却蕴藏着奔流不息的生命力与创造力,行走其间,令人流连忘返。[详细]

图9.jpg

江南有名筑(十四)|一座镌刻苦难与和平的“精神丰碑”

出南京水西门,过莫愁湖公园,在江东门这片曾浸染鲜血的土地上,一座风格独特、气氛肃穆的建筑群静静矗立。墙面之上,邓小平手书题字“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苍劲有力。1983年底,纪念馆一期工程正式启动,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齐康主持设计,工程包含纪念馆、遗骨陈列室、广场和浮雕。9月25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走进希腊雅典扎皮翁宫,通过“世界记忆和平愿景— —城市记忆下的和平发展之路”展览与这座同样经历过二战创伤的文明古都对话,展现了南京从创伤到重生的历程。它时刻提醒着每一个人: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让悲剧不再重演。[详细]

图9.jpg

江南有名筑(十三)|一座博物馆的世纪风华 传统与开创的不朽交响

南京这座古都的历史底蕴已深深融入城市肌理之中。在明城墙与中山东路环绕的区域内,城市演变的轨迹尤为清晰。这一地区交织着丰厚浓郁的明朝文化和近代文化,历史遗存十分丰富。南京博物院— —我国第一座由国家兴建的国立大型综合博物馆就坐落其中。辽式大殿的诞生中西方建筑风格得到有机统一与中山东路沿线许多仿清代官式风格的近代建筑有着明显的不同,南京博物院老大殿形象古朴,屋面坡度曲线平缓,梁柱斗拱雄壮有力,虽庞大却不笨重。同时,抬升使得老大殿南侧的广场标高高于东侧的半山园路,且屋脊高于东侧住宅,进一步凸显了老大殿的主体地位。二期改扩建工程的设计理念可以总结为六个字— — “补白、整合、新构” 。[详细]

图9.jpg

江南有名筑(十二)|“江淮明珠”熠熠生辉 守护一江清水北上

江都水利枢纽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境内京杭大运河、新通扬运河和淮河入江水道交汇处,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被誉为“江淮明珠” 。它不仅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电力排灌工程,而且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核心源头。北望枢纽,一泓清水跨越江淮、滋养齐鲁、润泽燕赵、惠及津门,将“长河泱泱,利泽万方”的壮阔画卷徐徐展开。江南时报记者孙海燕文张斌摄。[详细]

图9.jpg

江南有名筑(十一)|一“苑”藏尽江海韵 双馆辉映时代魂

“濠南苑囿郁璘彬,风物骈骈与岁新。”当观众走进南通博物苑新馆,一块巨大的诗壁首先映入眼帘,上面镌刻着创始人张謇的心声。江海大地上, “文博东风”渐盛:在南通博物苑的积极倡议和协助下,中国第一个纺织科技专业博物馆— —南通纺织博物馆诞生。21世纪初,沈寿艺术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中国珠算博物馆、中国审计博物馆、中华慈善博物馆、南通风筝博物馆等一批行业博物馆和极具地方特色的民营博物馆在南通陆续兴建。在新馆内,将通过“江海潮涌”主题展,展示南通地区江海文化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脉络,阐释南通“八乡”的来龙去脉,向观众呈现南通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江南时报记者侯力明姬传涛南通博物苑供图).[详细]

图9.jpg

江南有名筑(十)|一“苑”开文博先河 百年承兴国之志

环绕南通老城的濠河,如一条飘逸的碧玉项链,牵起“文博之乡”的古与今,更将河畔众多历史文化遗存“串珠成链” ,其中最闪耀的那颗珍珠,无疑是南通博物苑。“ ‘苑’字是南通博物苑最核心的身份印记,它跳出了传统博物馆‘馆’ ‘院’的封闭空间概念,体现了南通博物苑的创办者— —张謇先生‘馆园一体’的博物馆思想。1922年,中国首个综合性民间科学团体— —中国科学社在南通举行第七次年会,马相伯、梁启超、竺可桢、茅以升、陶行知等学者名流云集南通,不仅在藤东水榭举行会议,还深入游览了南通博物苑。此时期,南通博物苑在张謇的苦心经营下,已成为一个拥有近3万件天然、历史、教育和美术藏品的综合性博物馆,达到鼎盛之时。[详细]

图9.jpg

江南有名筑(九)|大报恩塔的现代重生

南京地铁1号线中华门站附近,列车驶出地面。这是当代南京在大报恩寺琉璃塔原址上重建的一座与原塔形似的“轻质玻璃塔” 。本届赛事由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主办,以南京为起点,选取“一城一塔一河” (明城墙、大报恩寺琉璃塔、秦淮河)作为叙事标识主体与链接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英博物馆等国际机构深度参与,伦敦大学学院、清华大学等13所高校及机构提供学术支持。作为首个系统性呈现中西视角下琉璃塔形象的专题展览,特展得到来自全球7个国家、 26家机构的支持,通过文物、文献、影像、数字艺术等多种形式呈现,多件珍稀藏品首次在中国境内展出,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展。[详细]

图9.jpg

江南有名筑(八)|世界听见中国“瓷塔”的风铃声

日前,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内,一个厚重的木箱被缓缓打开— —时隔110年,由上海孤儿院孩童手工复刻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木质模型,首次回到中国,回到大报恩寺遗址原址。多次复建,追寻大报恩寺的诞生古时,大报恩寺琉璃塔九层八面,通体琉璃,塔檐152只风铃随风作响。据专家考证,大报恩寺建造时郑和任“南京守备” ,明宣宗朱瞻基还因大报恩寺工期延误,敕令郑和“用心提督” 。[详细]

图12.jpg

江南有名筑(七)|从“有记无楼”到数字演绎新生

今年8月6日,南京地铁5号线全线贯通,这条串联起老城记忆的“换乘王” ,不仅使老下关片区交通更加便捷,也为沿途景点增添了新活力。沿着地铁5号线的“静海寺” “下关” “盐仓桥”站点, “江南第一楼”阅江楼各个角度的“特写”尽收眼底,尽显古城魅力。历史文化与诗词楹联相得益彰,数字IP与城市底蕴创新融合,古今交融的亭台楼阁摇身变成多元互动的文化平台… …巍然屹立在南京城北狮子山之巅的阅江楼,不仅以明代皇家气韵串联起600年时空经纬,而且以长江文化、航海精神与文学遗产为基。江南时报记者徐曦。[详细]

图9.jpg

江南有名筑(六)|依记建楼 赴六百年之“约”

南京城西北濒临长江之处,高50余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江南名楼”阅江楼傲立山巅,以鲜明的明代建筑风格、古典的皇家气派,享“江南第一楼”之称。登上阅江楼,北可览长江壮丽,东可望北湖钟阜,南可见金陵胜景。阅江楼自2001年横空出世以来备受瞩目, 2003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 2023年入选“长江百景”之一,成为长江南京段最为耀眼的文化地标之一。它不仅是南京明文化脉络的重要组成,更以壮丽的江景视野、精湛的工艺展陈和深远的文化象征,成为长江沿岸一座璀璨的地标,将历史文献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现实存在,跨越时空地延续着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详细]

图9.jpg

江南有名筑(五)|楹联满园传家训 民俗荟萃知金陵

在南京城南的闹市深处,甘熙故居(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宛若一位静默的时光守护者。这片被称为“九十九间半”的古建筑群,不仅承载着一段“京剧救宅”的历史传奇,也是一座活态的文化博物馆。漫步其间,仿佛步入流动的文化长卷:绒花在匠人指尖次第绽放,云锦织机叩响千年韵律,金陵白局的婉转唱腔在廊庑间低回… …而那些镌刻在门楹上的“孝义传家政,诗书裕后昆”等箴言,则默默诉说着甘氏家族“友恭传家”的百年智慧。”虎头鞋、虎头帽、拴孩石、大红的花轿、艳丽的新娘服… …如今的甘熙故居已成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在这里不仅能触碰甘氏家族的百年兴衰,还能从历史的尘埃里,感知南京民俗和非遗的深厚底蕴,品味扑面而来的南京味儿。[详细]

图9.jpg

江南有名筑(四)|甘熙故居:一砖一瓦蕴百年风华

推开南京老城南的厚重木门,走进“九十九间半”的甘熙故居,这是一座跨越200多年的江南民宅,也是一部立体的家族文化史。甘熙,这位清代文人名士,用建筑传承理想:跑马楼见匠心,津逮楼藏万卷,无不映照“诗礼传家”的祖训。而今,斑驳的红漆门窗、静谧的院落,依然回荡着“正衣冠、明是非、知进退”的人生智慧。它早已超越家宅的范畴,成为一段南京城的“活”记忆。友恭传家:百年家族的伦理核心走进甘熙故居,黑漆牌匾上鎏金的“友恭”二字,道出甘氏家族“兄友弟恭”的数百年坚守。现在,家族中历代奉行的“友恭”家训依然勉励着甘氏后人。[详细]

图9.jpg

江南有名筑(三)|陆慕御窑:六百年窑火淬炼“宫殿”气度

在苏州陆慕御窑村,两座连体古窑静静矗立,见证着自明代以来六百多年的皇家金砖烧造传奇。这两座仍在使用的“馒头窑”在2003年文物普查中被发现,成为江南窑业遗存的代表。两极融合建筑叙写金砖韵在苏州古城以北,一座由2025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建筑大师刘家琨设计的博物馆,正是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它正以其独特的“砖窑”形态与“宫殿”气度,静静诉说着御窑金砖跨越六百年的传奇。刘家琨用一砖一瓦搭建的不仅是公共建筑,更是跨越六百年的对话,让古窑烟火与宫殿威仪在此相遇,让御窑金砖的技艺传承与文化底蕴,在建筑叙事中永远鲜活。[详细]

图9.jpg

江南有名筑(二)|百年浦口火车站 焕新归来仍“少年”

在长江北岸,一座米黄色的英式建筑屋顶陡峭、门窗高窄,与之相映成趣的拱形长廊下,不再是行色匆匆的旅客,而是闲庭信步的市民与游人。这里,就是承载了无数历史记忆的浦口火车站。为何浦口火车站紧挨着浦口码头?目击过中国近代到现代的巨大变革,也见证过南来北往旅客的悲欢离合,自“浦口火车站旧址”在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那天起,浦口火车站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建筑空间,而是一处不可多见的交通遗产,一块充满了美好情感和珍贵记忆的地方。这或许就是建筑遗产最高层次的价值— —它不仅是过去的遗迹,也是现在的资源,更是未来的灵感。[详细]

图9.jpg

江南有名筑(1)|解码建筑遗产,打开“读城”新视角

建筑遗产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是保存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不仅承载着文化基因、蕴藏着人民智慧,也是一方百姓共同的记忆。《江苏建筑遗产地图》精选了江苏27处建筑遗产,既有南京城墙、苏州北寺塔这样的“明星国宝” ,也有颐和路、南京博物院等“打卡顶流” ,还有江都水利枢纽、浒关蚕种场等“小众宝藏” ,呈现了多元的保护利用方式。”何培根说, 《江苏建筑遗产地图》是写给江苏建筑遗产的“告白书” ,更希望成为读者探索之旅的“启程票” 。江南时报记者毛艳。[详细]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