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有名筑(十四)|一座镌刻苦难与和平的“精神丰碑”
2025-10-20 22:40: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殷文静  
1
听新闻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一座镌刻苦难与和平的“精神丰碑”

  出南京水西门,过莫愁湖公园,在江东门这片曾浸染鲜血的土地上,一座风格独特、气氛肃穆的建筑群静静矗立。墙面之上,邓小平手书题字“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苍劲有力。

  这里不仅是记录生死浩劫的场所,而且是承载民族记忆、驶向和平未来的“精神之舟”。每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仪式都会在这里庄严举行。这一天,南京上空警报长鸣、钟声回荡,每一声都在沉痛悼念30万遇难同胞。

  这座纪念馆以建筑为笔,书写着“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信念,成为南京乃至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用建筑语言诉说苦难与希望

  1985年8月15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成开放,至今已走过40载春秋,成长为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中国国家一级博物馆。

  40年间,纪念馆先后经历了1995年、2005年、2015年三次扩建扩容,现总占地面积达到10.3万平方米,展陈面积近2万平方米,设有雕塑广场、公祭广场、史料陈列厅、悼念广场、墓地广场、“万人坑”遗址、祭场、冥思厅、和平公园等区域。无论是建筑语言、环境景观还是空间场域,其建筑美学呈现都超越了过往的“中国固有模式”。

  纪念馆的每一处设计都紧扣历史主题,用建筑语言传递深沉情感与厚重记忆。其设计工作历经两代院士接力,从齐康院士主持的一期工程,到何镜堂院士负责的扩建工程,始终保持了风格的延续与兼容。

  1983年底,纪念馆一期工程正式启动,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齐康主持设计,工程包含纪念馆、遗骨陈列室、广场和浮雕。后该工程斩获多项荣誉,1989年获“中国八十年代建筑艺术优秀作品奖”第二名,入选“1979—1989年南京十大明星工程榜”,1995年获“八十年代国家优秀环境艺术”一等奖,1999年在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被评为“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创作成就奖”。

  纪念馆主体建筑设计充分考虑了地形环境、建筑采光及沿街路面的造型需要,整个展览馆高低错落,形似墓冢,隐喻对遇难者的哀悼;遗骨陈列室采用中国古代陵墓的梯形,宛如安葬受难者的棺椁,尽显庄重肃穆。入口处的纪念标志碑,以黑色字体清晰刻下“1937.12.13—1938.1”,精准标注出南京大屠杀6周的劫难时间,成为定格历史的“时间坐标”。

  广场围绕“生”与“死”的对比主题展开设计,铺满场地的卵石,象征“千百万”乃至“无法计数”的遇难者,渲染出寸草不生的荒凉意境;边沿的常青树与石砌小径,则传递出“野火烧不尽”的顽强生命力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遗骨陈列室对面的哭墙,由灰白色花岗岩垒砌而成,墙面凹凸不平,还留出不规则石洞,隐约透出墙后的绿色。墙上密集雕刻着死难者姓名,从最初的3000名逐步增至如今的1万余名,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不容忘却的记忆。

  齐康院士开创性地采用非轴线对称纪念形式,通过自然环境的可视化表达实现建筑形象的变形,这种设计带给人强烈的心灵震撼与情感共鸣。设计从环境要素切入,运用饱含情感的设计语汇,营造出深沉的悲戚氛围。以“场”为核心,烘托氛围,将纪念馆主体建筑置于馆址东北角最高点,让参观者在入口广场便能望见馆名;登上屋顶平台,可从喧闹繁华的现实世界转入悲惨的历史场景,巨大的环境反差带来沉重压迫感,触动每个人的心弦。同时,用无数的卵石与生机盎然的草地形成对比,为场馆整体氛围奠定基调。以“墙”为延续,用残缺墙体围合遮挡,高低错落的设计引导游客沉浸式感受历史;以“桥”为纽带,既以实体形态引导空间转换,又构建起心灵联结,与坡地结合营造丰富空间变化。

  建筑动线以关联性空间叙事为基础展开,通过组合流动型、封闭型、引导型等不同空间类型,丰富参观者行进中的空间体验。视线汇集设计上,从主要参观流线进入场地后,借助石墙的引导与错动,营造出张弛变化的空间,让凭吊者在参观过程中不断代入情感,深化纪念缅怀之意。

  让历史记忆在代际间有效传递

  1995年开始的二期扩建工程,除了齐康担任总体建筑设计,主要设计人还有顾国强、郑嘉宁、张宏、寿刚、朱雷。该工程建立了悼念广场暨组合雕塑《古城的灾难》,标志碑上部镌刻着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时间,墓地广场上建立了遇难者名单墙。1995年8月15日,纪念馆史料陈列厅改造后正式对观众开放。

  2005年8月,纪念馆再次扩建,增加了新的纪念馆空间和纪念公园两个部分。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何镜堂接力齐康院士担任总设计师。设计团队调研后,何镜堂院士说:“齐康院士完成了这部作品的高潮部分,现在我们所要做的是加上开头和结尾,这样,整个文章就完整了。”

  扩建工程充分考虑和老馆风格上的延续和兼容,围绕“战争”“杀戮”“和平”三大概念,由东到西依次营造“断刀”“死亡之庭”“铸剑为犁”三个意境空间。

  2015年启动的三期扩建工程,在原有主题基础上延伸“胜利”主题,整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区胜利纪念馆、纪念广场及配套设施等功能,打造出开放纪念的复合型公共空间。主体建筑延续灰色色调,中心椭圆广场寓意中国抗战胜利的“圆满”,内侧“胜利之墙”采用暗红色铁锈钢板,象征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历史记忆。建筑中大量柔和自然的曲线,为这片沉重的土地增添了静谧平和的氛围。

  在坚守历史底色与建筑初心的同时,纪念馆积极融入现代元素,以科技为笔续写新篇。馆内引入VR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历史场景”,让参观者“穿越”回1937年的南京,直观感受历史细节,打破传统展览的时空局限;数字档案馆收录海量历史文献、影像资料与遇难者信息,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史料的精准检索与智能分析,为历史研究与教育普及提供有力支撑;线上云展馆借助3D建模与直播技术,让全球观众足不出户便能“走进”纪念馆,在线参与纪念活动;互动展区设置电子留言屏与历史知识问答系统,以互动的形式吸引年轻群体,让历史记忆在代际间有效传递,实现“铭记历史”的初心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让和平精神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见证浩劫与重生的精神地标

  这座纪念馆的诞生,源于一段刻骨铭心、不容忘却的历史。1982年,日本右翼势力审定通过美化侵略、否认南京大屠杀史实的教科书,激起中国人民强烈愤慨。为响应社会各界呼吁,1983年南京市政府决定在江东门“万人坑”遗址修建纪念馆。1985年8月,抗战胜利40周年前夕,纪念馆一期工程正式落成。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而且是和平的“守护者”。原馆长朱成山曾说:“南京需要一座纪念馆记录创伤,更需要一座‘胜利纪念馆’见证光荣。”从记录“杀戮”到彰显“胜利”,从缅怀遇难者到传递和平信念,纪念馆的每一次扩建与升级,都在不断丰富其历史承载——它让参观者在凝视苦难中铭记历史教训,在感受重生中坚定守护和平的决心。

  纪念馆的设计于齐康院士而言,是一段难忘历史的回望,一段苦难记忆的祭奠,更是对凝固的建筑语言的书写。30多年过去,齐康曾在某次访谈中提及:“在日军进入南京时,我父亲担任南京收容所的所长,当时该所收容了3万名南京市民,并为他们提供庇护……这段经历深深地烙印在我心中,南京大屠杀确实导致了无数无辜人民的遇难。不同的纪念场地在不同的地点,必然会承载着独特的意义;而在不同的时代,创作也应该以不同的形式呈现。”

  从历史陈述地到和平孵化器

  铭记历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守护和平。作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现任馆长,周峰深知这座建筑的分量。因此,将纪念馆的使命延伸到海外,成为他工作的重要部分。

  “今年,我们先后在希腊雅典和德国柏林举办了相关主题展览。这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将纪念馆‘从历史的陈述地’转变为‘和平的孵化器’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周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9月25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走进希腊雅典扎皮翁宫,通过“世界记忆 和平愿景——城市记忆下的和平发展之路”展览与这座同样经历过二战创伤的文明古都对话,展现了南京从创伤到重生的历程。9月29日展览在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开幕,现场还聚焦约翰·拉贝等德国友人的人道主义救援,向拉贝后人赠送了《拉贝日记》全译本,这不仅是南京人民的感恩,也是对这份大爱的传承。德国友人的留言让我们确信,和平的薪火能够超越国界,凝聚起正义的共鸣。

  周峰表示:“每一次海外办展,都是一次对历史记忆的共同守护,都是一次对和平愿景的集体呼吁。这正是我们纪念馆的生命力所在——它不仅让参观者在馆内凝视苦难、感受重生,也让和平的种子在全球范围内生根发芽。”

  在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一特殊年份,纪念馆正积极拓展“云公祭”平台,吸引全球网民参与。同时,通过多语种史料编译与国际学术交流,向世界发出记忆之声、警示之声、和平之声。这与纪念馆建筑本身所蕴含的“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精神一脉相承。

  如今,当人们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触摸的是静寂的历史遗迹,心中激荡的却是炽热的民族精神。这里早已不只是一座建筑群,更是一部镌刻着苦难与希望的“立体史书”。它时刻提醒着每一个人: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让悲剧不再重演。

  (江南时报记者 殷文静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供图)

标签: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责编:滕方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