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明珠”熠熠生辉 守护一江清水北上
江都水利枢纽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境内京杭大运河、新通扬运河和淮河入江水道交汇处,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被誉为“江淮明珠”。它不仅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电力排灌工程,而且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核心源头。北望枢纽,一泓清水跨越江淮、滋养齐鲁、润泽燕赵、惠及津门,将“长河泱泱,利泽万方”的壮阔画卷徐徐展开。
江都水利枢纽
水润城兴:
“水脉调节阀”筑牢江淮安澜屏障
作为新中国首座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泵站群,江都水利枢纽是跨流域、远距离、大流量调水的“先行者”。其工程体系涵盖4座大型泵站、12座大中型水闸、3座套闸等核心设施,宛如一套精准调控水脉的“智能阀门”。
“每年台风季与梅雨季,里下河地区易因低洼地势遭遇内涝。”江苏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工管科副科长袁志波介绍,此时枢纽就会启动“排涝模式”,东闸开启,抽水站全力运转,将积水抽排入江;旱情来临时,西闸打开,长江水顺势北上浸润土地,“这套‘排灌切换’机制,是守护区域水安全的关键。”
除排涝泄洪核心功能外,枢纽还兼具抽江北送、自流引江、余水发电、保障航运等综合效益。袁志波补充道:“邵仙套闸每年保障数千万吨船舶通行,为物流降本;余水发电虽规模不大,却为电网提供了清洁能源。”
自建成以来,苏北地区从“十年九旱”变身“米粮仓”,里下河地区从一熟沤田发展为稻麦两熟“吨粮田”。如今,枢纽总装机容量达55800千瓦,抽水能力508立方米/秒,稳居亚洲电力排灌工程前列。仅2025年,截至9月25日已累计抽江北送64.74亿立方米,自流引江28.21亿立方米,抽排涝水3.86亿立方米,排泄洪水6.39亿立方米。
“智水”革新:
老工程拥抱“智能时代”焕新生
高空俯瞰,江都水利枢纽的4座泵站如绿色岛链依次排开。最西端的第一抽水站兴建于1961年,作为新中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大型电力抽水站,它堪称“功勋元老”——截至2025年9月25日,已累计抽水达343.4亿立方米。
岁月推移,江都水利枢纽设备老化问题逐渐显现。2023年下半年,第一抽水站以一号机组为试点启动改造。此次改造遵循“精简优化”原则,取消原有的复杂励磁装置与叶片调节机构,改用变频调速技术降低运行能耗。改造后,机组无需全机拆解维护,养护量减少40%,试运行效率显著提升,为老旧机组改造提供了范本。
第四抽水站的变革更具颠覆性:7台泵机轰鸣运转,中控大屏幕实时跳动调水流量、运行天数等数据。“单元一体化设计是亮点,我们将冷却水系统、风门、叶片调节机构等纳入主机控制,实现一键开机。”袁志波指着屏幕介绍,“以前开一台泵机需3人配合,现在1人就能完成,操作效率翻倍。”
自主研发的智能化系统更让枢纽管理迈入新阶段。该系统替代了“凭经验调度”的传统模式,覆盖感知、运行、评价、交互和管理等五大功能,能提前预警故障、自动优化方案,机组参数、水位信息等一目了然,大幅提升了运行效率与安全性。
利泽万方:
源头守护一江清水北上
岸边“源头”石碑静静矗立,从江都水利枢纽出发的长江水,需攀越13级泵站“台阶”北上,滋养沿线数十座大中城市,其水质常年稳定在Ⅱ类标准,守护着亿万群众的饮水安全。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在上世纪60年代江苏江水北调工程基础上的延伸与拓展。2013年底,这里正式成为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开启跨流域调水新征程。“守好每一滴清水,是我们的核心责任。”袁志波说,除工程运维外,枢纽还主动承担了生态巡查任务。2025年上半年,工作人员赴“两河四湖”巡查36次,联合巡查4次,累计行程约1.3万公里;完成“两河两湖”动态遥感核查314处并组织抽查复核,动态掌握省重点河湖库空间变化情况。
同时,该枢纽将水情教育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管理处编制了《江都水利枢纽风景区规划》,把工程景观、生态保护、水情教育结合起来,积极参与“童眼·童语·童世界”“源头·水云间”等志愿服务项目,2024年“童眼·童语·童世界”青年志愿服务项目被评为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金奖、节水护水志愿服务类一等奖;去年,枢纽展览馆在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复核中获评优秀,让更多人直观了解南水北调与水利工程的意义。
太平闸
岁月见证:
八旬建设者的治水情怀
从人挑肩扛的建设年代到数字孪生的智慧时代,从解决苏北排灌的“小目标”到保障南水北调的“国家使命”,江都水利枢纽的变迁中,镌刻着一代建设者的印记,82岁的陈威便是其中之一。
1964年,21岁的陈威加入枢纽建设大军,亲历了工程从无到有的艰辛。“当时没有大型机械,重活全靠人挑肩扛。”他回忆,成百上千建设者住临时棚屋,顶着烈日、冒着寒风施工,历时17年完成4座泵站建设。其中,第一抽水站首创的虹吸式出水流道技术,打破了行业瓶颈,为全国大型泵站建设积累了经验。
“当年的‘小目标’,早已超额实现。”谈及枢纽发展,陈威满是感慨。截至9月25日,枢纽累计向北送水1720亿立方米、抽排涝水425亿立方米。“以前调水需55人值守,现在仅4人靠智能系统就能完成调度,变化太大了!”
如今,退休多年的陈威仍住在枢纽附近,每天都会去看看熟悉的泵站与江水。“一辈子跟水、跟枢纽打交道,早就分不开了。”他的一生,不仅见证了枢纽从润泽农田到服务国家战略的升华,也亲历了中国治水事业从传统到智慧的跨越式发展。
这颗闪耀的“江淮明珠”,正带着一代建设者的初心与汗水,以不朽的治水功绩和不竭的创新活力,在新时代续写保障国家水安全、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璀璨篇章。
(江南时报记者 孙海燕 文 张斌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