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生|人生温度蕴乾坤——从道、世风到心源的生命哲思
2025-10-15 22:2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陈伯生  
1
听新闻

人生温度蕴乾坤

——从道、世风到心源的生命哲思

□ 陈伯生


  曾读杨绛先生箴言:“做一个有温度的人。”俯仰天地、品度时光便知:温度从来不是单纯的自然生命体征,它还承载着乾坤运行的规律,映照着人性本质的善恶明暗,记录着世道风气的变迁脉络,也支撑着事业追求的持久动力。

  人生温度本乎道:乾坤法则下的温度维度

  “道”是天地运行的规律,是为人处世的准则,更是人生温度的根本依归。人的温度,或温煦,或炽烈,或沉静,皆需在“道”的框架下生长,方能与乾坤共生、与万物相融。

  天人合一:顺道而行的温煦共生

  中国哲学的至高境界,在于“天地人合一”。天以“刚健”立道(乾),地以“承载”为德(坤),人则需在与自然的互动中找到温度的平衡。人类的自然体温虽有恒定数值,却始终与四季轮回同频、与万物生长共生——春随花开暖,夏伴蝉鸣热,秋逐叶落凉,冬从雪飘寒,这是自然赋予的温度节律。可当人类背离“道”的约束,以过度的欲望强行改造自然,“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热岛效应”困住城市清凉。若想重回与自然的温通共生,便需放下炽烈的利己心,以敬畏之心对待天地,方能在阴阳互动中寻回生命本真的温煦。

  温度见性:本质与策略的辩证显现

  人际交往中的温度,是人性本质的“晴雨表”。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度分野,是对人民的赤诚、对敌人的决绝;雷锋“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的态度,是阶级立场赋予的温度准则。

  即便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温度也可成为“策略艺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统一战线”为道,对民族资产阶级、地方军阀温语相劝、真心相待。

  性格塑温:冷热兼容的生命姿态

  性格是习惯化的行为模式,也是人生温度的“调色盘”。即便本质相近,性格不同,温度的呈现也会千差万别。

  热性格者,如春日暖流。中小学教师多属此类。我小学时的倪富英老师,曾因我调皮关我“禁闭”,却又悄悄塞两毛钱让我买铅笔;中学的徐春赋老师,鼓励我抄录《成语词典》以打牢基础;引我入门马列的陈顺元老师,言谈间满是热忱。如今与金陵中学的王鼎宏、王敬怀两位校长通话,仍能听出话语里的激情荡漾,如春风沁心。

  冷性格者,并非全是消极。毛泽东“冷眼向洋看世界”的冷静,是对国际大势的清醒判断;对资本帝国主义、“台独”分子的“冷硬相对”,是守护家国的坚定。但“冷”需分对象:对人民内部矛盾,需冷静分析、依法化解;对群众合理诉求,更需以温度回应。

  最难得是冷热兼容。

  担当蕴温:事业长河里的热忱坚守

  事业担当的温度,贵在“持久”。三分钟热度撑不起理想,唯有以热忱为燃料,方能在漫长征程中不降温、不褪色。

  任正非五十余载如一日,每日学习工作至凌晨一点——这份“以只手撑天空”的民族振兴热忱,驱动他带领华为在风浪中始终立足潮头。褚时健七十多岁退隐哀牢山,以匠人之心种植“褚橙”,借2012年“生鲜电商元年”的东风,让“褚橙”成了家喻户晓的“励志橙”,背后是不服老的热忱。我所在街道的几位女业主,经营菜店、面点店十五载有余,每日四点多开门营业,靠的是“勤苦打拼”的热忱。我被朋友戏称为“以书为情人”,当年在山区部队,熄灯后躲进猪棚饲料间读马恩著作、鲁迅文集;1981年参加南京鼓楼阅兵,白天刻苦参训,晚上撰写解说词,最终荣立三等功——这份对学习与思考的热忱,一以贯之数十载,从未降温。

  人生温感映世风:时代底色里的温度变迁

  世风是社会的“主流气质”,而人生的温感,便是世风最直接的“体验者”。从“水深火热”到“温暖人间”,不同的世道,给了人民截然不同的生存温度。

  制度焕温:从饥寒到暖阳的民生蜕变

  “一种制度一重天”。剥削制度下的人民,终日用辛劳换温饱,却落得“家徒四壁、饥寒交迫”——创造的财富被地主资本家攫取,自己连基本生存都成奢望。当制度变革的曙光到来,人民的温感便随之逆转。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歌声,成了亿万人民的心声。从红色根据地的“军民一家亲”,到土地改革时“耕者有其田”的喜悦,再到人民公社“青藤连万家,社员都是向阳花”的热闹——我至今记得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时的场景:五岁的我悄悄跑到挖河工地,见红旗招展、号子震天,大人们虽累却满脸笑意。即便后来遭遇三年严重困难,生活极端困苦,群众仍以集体主义精神投入建设——这份“苦中带暖”的温感,是新制度赋予的底气。

  家国铸温:忠勇担当里的热血赤诚

  家国危难时,人生的温度便成了“护家卫国的热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抗日战争“黄河咆哮战倭寇”,到抗美援朝“雄师跨过鸭绿江”,无数志士仁人以热血铸忠魂,用生命护家国。今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阅兵活动中,参演军民每一步都走得铿锵有力;当“东风”导弹方阵驶过长安街,“送达全球”的底气让全国人民的爱国热忱瞬间升温——这温度里,有对英烈的缅怀,有对国防的自信,更有对“神州天兵惩恶扬善”的自豪。这份热血温感,是家国存续的根基,是民族挺立的脊梁。

  党恩润温:个体成长中的时代恩泽

  “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我的人生温感,始终浸透着党的恩泽。

  我生于极度贫困的家庭,三年严重困难时,吃穿都成了难题,却因“免费上学”得以走进课堂;父亲与爷爷因病在一个月内相继离世,家庭生活坠入冰点——是集体经济制度给了祖母和母亲“上工挣工分”的机会,我放学回家也能跟着挣工分,一家人才得以维持生计。上初中时,我是班上唯一享受助学金的学生,这份“雪中送炭”的温暖,让我免于辍学。老师曾说“一个人最早的阅读,决定了他灵魂的底色”——高中时,我在老师引导下读马恩著作、《毛泽东选集》、鲁迅文集,红色思想的熏陶,让我的人生温度有了“向阳”的方向。如今回望,从幼年到花甲,我始终沐浴在毛泽东思想的阳光下,这份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给予的温暖,是我一生都铭记于心的养分。

  温补安康溯心源:身心向阳的温度滋养之道

  新时代里,亿万劳动者在奋斗中绽放温度,但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也让一些人失了温:成事时得意风发,失意时迷茫彷徨,学习提不起劲,亲情友情渐渐变淡。若想重振身心、再燃热情,便需“温暖内心、驱散寒意”,从心灵本源滋养人生温度。

  心阳为基:价值观锚定温度方向

  价值观偏了,心阳便会不足,温度自然难以稳定。有些人只看重利益,欲望强烈时做事急躁如火,碰壁后又瞬间冷如冰窖,这便是价值观陷入了“利己主义”的误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是“集体主义”,与“天行健”“地势坤”的乾坤之道相契合,秉持这份价值观,便会以“公益为先”调整心态,以“热情待人”稳定温度,既不因私利狂热,也不因挫折冷却,让人生温度始终保持“温暖适度”。

  辩证驭温:唯物智慧调控生命热度

  “一阴一阳之谓道”,人生从没有“事事顺利”,起起落落是常态。有些人一遇挫折就“躺平”,正是因为不懂“用辩证思维调控温度”——以唯心思想看待得失,要么把成功归为“运气”,要么把失败归为“命定”,温度自然随境遇起伏。

  辩证唯物论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教我们从“矛盾规律、因果规律、阴阳规律”中认识世界:成功时“热中带冷”,不骄傲,存敬畏;失意时“冷中带热”,不气馁,找方法。温度的呈现本就多样:激情洋溢是温度,默默关怀是温度;耐心教导是温度,包容体谅是温度;严格执法也是温度——关键在“对症下药”。唯有以唯物辩证法为“调控器”,才能看透事物本质,让人生温度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实践淬温:知行合一里的温阳生长

  人生温度从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实践是主观想法与客观世界的桥梁,也是温度的“锻造炉”。

  实践首先要“打开心扉”:以满腔热忱敢闯敢试,哪怕风雨坎坷,也要迈出第一步——这份“敢行动”的勇气,本身就是对心阳的温暖滋养。

  实践中难免受挫,但挫折不是“降温剂”,而是“磨刀石”:成功时以成就“温暖心阳”,驱动自己再攀高峰;失败时以挫折“磨炼心志”,锻炼韧性、平衡心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事物螺旋式发展的规律,也是人生温度“健康生长”的路径。在实践中总结反思,在反思中优化行动,既能让个人身心“血脉通畅、心态明朗”,也能让社会“充满活力、欣欣向荣”,最终实现“人民越来越幸福”的时代目标。

  人生温度,是生命的“鲜活体征”,更是精神的“价值标尺”。它源于乾坤之道,需循“刚健承载”之理;它映于时代世风,需承“制度恩泽”之暖;它发自心灵本源,需养“心阳辩证”之智。若能“人效法天地、道效法自然”,以知行合一温暖身心,以正确价值观照亮心性,必能让个人的温度与乾坤同频,让世道、世风、事业与人生,都在温煦中焕发新貌,在向阳中不断成长。

标签:人生;乾坤;人生温度
责编:滕方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