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有名筑(十一)|一“苑”藏尽江海韵 双馆辉映时代魂
2025-10-14 22:14: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侯力明 姬传涛  
1
听新闻


一“苑”藏尽江海韵 双馆辉映时代魂

  “濠南苑囿郁璘彬,风物骈骈与岁新。”当观众走进南通博物苑新馆,一块巨大的诗壁首先映入眼帘,上面镌刻着创始人张謇的心声。

  作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祥地,改革开放的春风让南通文博事业焕发勃勃生机,博物馆文化逐渐成为城市文化中最具影响、最富特色的内容之一,而南通博物苑正是其中的典型案例。伴随着老馆焕新、新馆建成,南通博物苑整体形成了新旧融合、空间有序的布局,不同建筑错位组合,自然人文交相辉映,让百年老馆在当下绽放时代风采。

南通博物苑新馆

  “新旧”同生长 细微显匠心

  1979年,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筹备工作会议在南通召开,南通博物苑的重要历史地位,得到来自全国的文博领域专家认同。中国科学院院士,史前考古学、古生物学家裴文中特地题词:“中国第一博物馆,是最有价值的珍宝。”

  江海大地上,“文博东风”渐盛:在南通博物苑的积极倡议和协助下,中国第一个纺织科技专业博物馆——南通纺织博物馆诞生;21世纪初,沈寿艺术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中国珠算博物馆、中国审计博物馆、中华慈善博物馆、南通风筝博物馆等一批行业博物馆和极具地方特色的民营博物馆在南通陆续兴建。南通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以保护“中国近代第一城”为契机,进一步发掘地方人文资源、打造文化品牌,科学规划、长远谋划,循序渐进地建立“环濠河博物馆群”,铸就“博物馆之城”城市文化名片。

  伴随着文博事业火热发展,南通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南通博物苑的历史地位与深刻内涵,将其视为南通环濠河博物馆群的龙头单位,大力推动相关保护建设工作,2001年即开始酝酿南通博物苑新展馆建设工程,并将此列入百年苑庆的重要内容。2003年7月,《南通博物苑规划设计+单体方案》获国家文物局批准。2005年9月,伴随着南通博物苑迎来百年华诞,建筑面积达6330平方米的南通博物苑新馆正式落成开放。

  南通博物苑新馆由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主持设计,在他看来,南通博物苑的总体规划最重要是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吴良镛形象地将整个区域的建筑比喻成“祖孙三代”的关系,要让它们各得其所又美美与共。

  设计期间,吴良镛多次来南通博物苑现场踏勘,充分了解张謇先生的办苑宗旨和理念,深入查看了博物苑的每一栋历史建筑,在设计新馆时始终遵循“尊重老馆、融入环境”的原则,依旧延续轴线布局,将原有的“北馆—中馆—南馆”作为东轴线,向南端延伸新建生物馆,濠南别业与新馆建筑组成西轴线,也作为新馆轴线,形成有序的空间布局,每一处细节都是与百年历史的对话。

  新馆位于南通博物苑历史区西南侧,主体建筑为地面两层、地下一层结构,采用历史区“散点式”布局。“既避开了老馆的视觉主线,又形成‘环抱’之势,就像晚辈对长辈的致敬。”南通博物苑副主任、文博副研究馆员徐宁介绍,建筑风格上新馆外墙用了与老馆相近的浅灰色石材,融合现代的干挂工艺和简洁线条,避免了“仿古”的生硬;屋顶采用斜坡顶,坡度与老馆的中式歇山顶保持一致,远看高低错落,却和谐统一。

  细微之处见匠心,新老两馆“笔笔呼应”:一是材质呼应,新馆门窗用的铝型材颜色,调配成与老馆木质门窗相近的深褐色,从视觉上拉近距离;二是符号呼应,新馆入口处的雕花格栅,提取了老馆“南馆”门楣上的缠枝纹元素,简化后变成现代装饰;三是空间呼应,新馆中庭设计了圆形天井,与老馆“中馆”的圆形穹顶形成“天圆地方”的呼应。徐宁自豪地告诉记者:“当阳光透过天井洒下时,光影与老馆的穹顶光影在地面交织,仿佛跨越百年的握手。这些设计不是刻意模仿,而是让新馆自然地‘生长’在老馆身边。”

  数智续“乡愁” 相映共生辉

  对于南通市民而言,南通博物苑老馆承载了几代人的成长记忆和乡愁情感。而新馆的落成开放,又为江海大地注入了新活力。两者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互补关系。

  记者了解到,南通博物苑老馆侧重“历史传承”,保留了张謇时期的建筑格局和原始展陈,游客在这里能触摸到1905年的建苑初心,例如南馆的“博物楼”展现的正是原汁原味的百年场景;新馆则侧重“活力创新”,除基本陈列外,还承担了每年大约16场的临时展览,通过创新驱动、科技赋能让博物馆有“看头”更有“逛头”。

  关于新老馆之间的情感联结,徐宁向记者讲述了一对祖孙的真实故事:爷爷作为土生土长的南通人,幼时常在南通博物苑玩耍,对这座博物馆有着很深的感情。后来,爷爷常带年幼的孙子看展,孙子对老馆内的巨鲸骨架标本念念不忘。去年,祖孙俩走进新馆自然厅,已经上大学的孙子,用手机里的App“复活”了儿时的“巨鲸”,还帮爷爷用手机扫码,聆听老馆展品的语音讲解。爷爷激动地告诉工作人员,老馆是他的回忆,而新馆让这份回忆有了新的寄托。“这个故事恰恰说明,新老馆不是割裂的,而是共同承载着南通人的情感,老馆的乡愁悠长与新馆的活力交织,才构成了完整的城市文化记忆。”

  目前,南通博物苑正紧锣密鼓推进“南通博物苑历史区文物建筑保护与利用项目”和“南通博物苑主馆区展馆设备更新及智能化改造项目”,将通过南馆、中馆、北馆等历史建筑,再现早期南通博物苑的展陈面貌、张謇的博物馆思想及实践、南通博物苑120年发展历程等,以此来告诉观众“张謇为什么要办博物馆”“张謇如何去办博物馆”“张謇办了一座怎样的博物馆”。在新馆内,将通过“江海潮涌”主题展,展示南通地区江海文化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脉络,阐释南通“八乡”的来龙去脉,向观众呈现南通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

  徐宁介绍:“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假期,我们还精心策划‘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为8—12周岁的孩子们搭建亲近传统文化、抒发家国情怀的平台。从瓷笔绘山河到种子拼锦绣,从宋锦织团圆到花草映灯影,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童心中根植。”

  “张謇的事迹很有教育意义,要把这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更多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受到教育,坚定‘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让南通博物苑党支部书记、苑长杜嘉乐备受鼓舞,他深知南通博物苑作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活化石”,肩负着保护历史遗产与开拓未来的双重责任。

  “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通博物苑的重要讲话精神,在今年建苑120周年之际,南通博物苑的未来规划力争在文旅融合、教育推广和数字创新三大维度深化布局,丰富内容载体。”杜嘉乐表示。南通博物苑的“发展锦绣图”正徐徐展开:

  文旅融合,升级文化体验与文创矩阵。充分发挥南通市博物馆联盟牵头单位作用,南通博物苑正利用全市博物馆资源,精心设计“环濠河博物馆群研学游”“历史街区:寺街、西南营大研学游”等5条精品研学线路;在现有“别业别样美”主题活动基础上,依托濠河周边历史街区和公共园林等资源,培育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点亮城市“夜生活”。同时,奔赴上海、南京等长三角地区集中推介张謇精品旅游线路,进一步提升张謇文旅资源知名度。

  教育推广,深化文物资源教育转化。面向青少年,加强馆校合作,推动校本课程体系化,扩大“博物馆课堂”品牌影响力,线上打造智慧课堂,线下开发“红旗下的少年”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张謇、厚植爱国情怀。面向成人及亲子群体开设“博物讲坛”“文物鉴赏工作坊”,定期邀请专家解读张謇建苑史料、馆藏珍贵文物背后的故事,同时结合传统节日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博物馆成为全民文化学习的空间。

  数字创新,打造沉浸式智慧博物体验。南通博物苑将持续推进“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结合老图书馆区域的提升改造,设置数字沉浸式体验空间,实现文物与场景的数字化活化。游客扫码即可获取展品3D模型,清晰查看细节纹理;通过AR技术复原“张謇建苑场景”,让观众“穿越”回百年前的苑内施工现场,直观感受建苑历程。“同时,我们将启动珍贵文物数字化采集工程,优先对张謇致端方亲笔信、早期博物苑观览证等文献类文物进行超高清扫描,建成线上数字展厅,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近距离研读历史细节,真正实现‘让百年遗产触手可及’。”

  (江南时报记者 侯力明 姬传涛 南通博物苑供图)

标签:博物馆;南通;博物
责编:滕方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