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有名筑(六)|依记建楼 赴六百年之“约”
2025-09-24 22:40: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徐曦  
1
听新闻


依记建楼 赴六百年之“约”

  南京城西北濒临长江之处,高50余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江南名楼”阅江楼傲立山巅,以鲜明的明代建筑风格、古典的皇家气派,享“江南第一楼”之称。登上阅江楼,北可览长江壮丽,东可望北湖钟阜,南可见金陵胜景。阅江楼自2001年横空出世以来备受瞩目,2003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2023年入选“长江百景”之一,成为长江南京段最为耀眼的文化地标之一。

  一个现代打造的楼宇,为何能与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等共称为“江南名楼”?这段人文历史要追溯到六百多年前。

  “立项”竣工时间跨度最大

  “碧瓦朱楹,檐牙摩空而入雾,朱帘风飞而霞卷,彤扉开而彩盈……”六百年前,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卢龙山以8万军队大败陈友谅40万人马,为纪念这一决定性的胜利,朱元璋在南京定都称帝后,于1374年将卢龙山赐改名为狮子山,下诏在山顶建阅江楼,并亲自撰写了《阅江楼记》。

  朱元璋撰写《阅江楼记》后意犹未尽,又命众文臣每人写一篇,其中大学士宋濂所写的文章最优:“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赐嘉名为‘阅江’云。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宋濂的文字仿佛让这座还没有建成的楼宇“清晰可见”。

  “‘朱记’‘宋记’两篇《阅江楼记》相映成趣,不失为文史资料中一则佳话。但阅江楼并未因这二篇著名的‘楼记’而建成,相反历经波折却最终未建。”原南京下关区委书记俞明告诉记者。俞明自1980年起就在南京师范大学研习明清文学,本就对阅江楼“有记无楼”的特殊情况充满好奇,在担任南京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副秘书长期间,他就曾联系文史、旅游等部门,多次议及这有关阅江楼的悬疑问题。

  “狮子山向来属于军事重地,山上有部队驻守。建造阅江楼的事无法列入五年计划或年度计划,成为‘务虚’式的话题。”俞明说。巧的是1995年,俞明当选为当时的下关区(现已合并为鼓楼区)区长,在对狮子山有关文史资料更深入了解后,便联合相关部门逐步开始了推动建设阅江楼的计划。

  据俞明介绍,按照朱元璋在另一篇文章中所写“今年欲役囚者建阅江楼于狮子山”可推测,当时阅江楼的建设已做好安排,到了准备“进场开工”的节骨眼,但后又因种种原因不得不停工,于是朱元璋则写下《又阅江楼记(并序)》,宣布不建楼。

  建造阅江楼的想法未能实现,而流传了六百多年的《阅江楼记》更是为这座名楼蒙上一层神秘面纱,延续了数百年“有记无楼”历史的阅江楼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1995年起,原下关区扩建了静海寺、重建了天妃宫,与此同时,也将建造阅江楼的工程提上议程。

  1998年1月5日,南京市政府发出[1998]3号文件,成立了狮子山风景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

  1998年11月20日,阅江楼主体工程建设正式开工。历时三年,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阅江楼终于建成,结束了600年有记无楼的历史。

  2001年9月16日,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登上了阅江楼,风趣地说:“这个楼造得好,这可是中国立项最早、开工竣工最迟的项目,历时600多年啊!”

  排除万难的建造过程

  20世纪80年代末,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当时下关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快速道。建设“南京外滩”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成为重要的决策议题。

  1990年5月,原下关区政协率先对狮子山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开发前景、投资与回报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并通过查阅《宁府志》《上江两县志》等典籍,对狮子山的历史和人文景观有了进一步了解。认为狮子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集山、水、城、林于一体,是南京城北重要的滨江景观。1995年,建造阅江楼的工程首次出现在当时的下关区政府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

  平地起高楼并不难,在山顶建楼却颇具挑战。更困难的是,这座山当时归属于解放军空军某部管理,要想在狮子山上建楼,首先要请军方腾出地块。为此,狮子山风景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相关人员多次登门拜访有关单位,四处奔走。经过长达一年的协商,最终在1998年签订了协议,对地块进行了土地置换。

  解决了地块问题,接踵而来的是资金问题。“上世纪90年代末,南京各个城区自有财力并不宽裕。当时下关区一年的可用财力只有1亿多元,绝大部分用于支付人员工资、中小学教育经费等,能用于建设的资金少而又少,启动阅江楼的建设实属不易。”俞明介绍。

  请政府各有关部门共同筹款、向各银行申请贷款,终于得以筹集启动工程款,并通过银行分期放贷模式让阅江楼的建设工作顺利完成。得来不易的建设资金每一笔都花在刀刃上,阅江楼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精打细算,最终耗资7800万元,成为南京市旅游项目建设“投入产出比”较高的典范。

  拆除山南侧的城河路危旧房、拆除山东侧的工企单位、疏浚护城河、建起七孔石桥……阅江楼的建设还带动了狮子山周边地区的全面规划调整与老城改造。

  2001年9月20日,阅江楼正式开园迎客。据了解,阅江楼开园第一年就接待海内外游客50多万人次,包括国家领导人、外国政要以及海内外各界知名人士。

  “阅江楼的建成,成为联动静海寺、天妃宫、明城墙等30余处遗迹的纽带,将分散的历史节点串联成完整的明文化叙事链。游客沿着这条‘文化路线’游览,既能感受阅江楼的雄伟壮观,又能深入了解明代南京的历史风貌,从而更清晰地把握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脉络。”南京鼓楼文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辉说。

  六百年后的深情“赴约”

  楼高52米,明四暗三共七层,采用“碧瓦朱楹、檐牙摩空”的明代皇家风格,屋顶覆黄色琉璃瓦配绿色剪边,斗拱彩绘多达800余组……阅江楼的建筑美学再现了朱元璋《阅江楼记》中“彤扉开而彩盈”的意境。L形布局与犄角造型兼具“观江视野”的功能性和“皇家威严”的象征性,成为明代建筑艺术的活态教材。

  “阅江楼采用什么规格?如何定位?这是必须准确把握的。《阅江楼记》中的文学描绘很难具体把握,将文学语言变成形象的建筑很难,但意境可以体现。”江苏省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阅江楼的设计者杜顺宝在其发表在《江苏历史文化保护说》上的文章中介绍到。

  狮子山风景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后,相继赴江西、湖南、湖北对滕王阁、岳阳楼和黄鹤楼进行实地考察。参考上述名楼,相关人员按照朱元璋在《阅江楼记》中对阅江楼的描述,对建楼方案提出了构想。

  6次论证、3轮评审、3套设计方案……在一次次的推翻修改之后,最终定稿。阅江楼最终总高52米,山高78米,楼顶海拔为130米。

  据杜顺宝介绍,阅江楼最初的平面布局设计是对称的,但在综合考虑狮子山山体形状以及长江的流向转折后,他决定将主要景观面放在北侧,次要景观面放在西侧,通过设置主楼和副楼,之间以廊相连,将面北一侧拉长,最后形成了东西长、南北短的L形布局。

  在楼体设计上,杜顺宝曾试图突破中国古建筑中角楼的形象,但尝试了多个方案最终都不满意。“中国古建筑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凝聚了匠人们无限的智慧,要想突破它,真的很难!”仔细研读了数篇《阅江楼记》的杜顺宝有这样的感慨。

  如今的阅江楼,顶层处理还是借鉴了角楼的屋顶组合方式,屋顶为十字交叉脊。主楼在平面设计中,东侧和南侧各加一部分,形成两个方向的凸字形,两翼以斗拱承托的歇山顶层次递减。从外观看,阅江楼的造型格外繁复,不规则的外形形成了众多的屋角,层层叠叠,尽显皇家气魄。在造型处理上,杜顺宝将阅江楼的高度控制在山高的一半左右,并分设主楼和副楼,既恰到好处地把握了楼的体量与尺度均衡,又巧妙地分解了阅江楼庞大的建筑体量。

  阅江楼细部设计更是精彩纷呈,檐下斗拱彩绘各异,廊柱、门窗红中呈暗,更显古色古香,在彩画选用上,首层与中间层分别设有八角形天花与藻井,楼的顶层设有蟠龙藻井。屋顶盘的金龙用整根香樟木雕刻而成,龙身贴金,云游于五色彩云之中。整座楼内外共用11公斤纯金,使阅江楼显得龙飞凤舞,金碧辉煌。

  随着阅江楼的复建竣工,这座凝结明代皇家建筑风格的楼宇终于在狮子山巅绽放光彩,将文献中的历史想象转化为可触摸的实体建筑,增补了南京明文化传承的重要空白。

  2001年,阅江楼获教育部优秀设计二等奖、建设部(现为住建部)部级优秀勘察设计三等奖。其成功之处在于巧妙地利用了原有的山势地形,灵活地运用了古典建筑形式,营造出壮阔雄健的气势,为提升南京城市文化品位、传承城市历史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六百年夙愿终成现实,阅江楼巍然屹立于狮子山巅,以鲜明的明代皇家建筑风格与深厚的人文底蕴,弥补了“有记无楼”的历史遗憾。它不仅是南京明文化脉络的重要组成,更以壮丽的江景视野、精湛的工艺展陈和深远的文化象征,成为长江沿岸一座璀璨的地标,将历史文献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现实存在,跨越时空地延续着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

  (江南时报记者 徐曦)

标签:阅江楼;阅江;狮子山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