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来说,打乒乓球固然是为了强身健体,但随着球技日益精进,心中便自然萌生更高的追求,不再满足于与普通选手随意过招,更渴望寻觅真正的对手。所谓对手,实则蕴含双重意义:一是能形成旗鼓相当的激战,唯有在势均力敌的较量中,方能点燃酣畅淋漓的斗志;二是若能击败强劲的对手,就如同翻越一座巍峨高山,那份来之不易的胜利感和喜悦感,更令人心潮澎湃。
我们几位球友常聚在一起打球,每月都会举行对抗性的月赛,基本规则是按年龄挑选对手。我总选择那位老对手,因为近来胜绩颇丰。最初他与我交手时胜多负少,如今却是我赢多输少。其实他球技精湛,只是几次失利后心生阴影,难以施展特长,故而屡屡败北。此后他发奋苦练,不断钻研针对性战术,成效斐然,最近一次交锋终将我击败,久违的笑容终于在他脸上荡漾开来。对此,我认为他有三招是取胜的关键:一是敢于抢先。只要有机会起板,他立刻上手,先抢到手再说,关键是此次命中率极高。二是敢于反击。面对我的进攻,他不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对攻,通过快带常让我措手不及。记得有一高球,我全力扣杀,以为稳操胜券,竟被他狠狠打了个回头。三是敢于设局。原来他总发不旋球,台内挑打频频得手;如今不旋球与旋转球交替使用,令人眼花缭乱,尤其当面对下旋球时,无法直接抢攻,只能过渡周旋再觅战机,主动出击的空间便被大幅压缩;相反,他总能伺机而动,步步为营地扩大优势。
最近几位大学同学在一起小聚,听说有位同学竟是班里的乒乓高手,对此我此前闻所未闻,更未见过他挥拍。他提起当年的勇猛战绩,更是颇为自豪,不仅代表班级在系赛中斩获佳绩,更代表学系在校级赛事扬剑出鞘。得知我也酷爱乒乓,他当即约战。可惜我未带球拍,返家路途遥远恐耽误时间。为免扫兴,我说随便借个拍子也能打。谁知他闻言轻蔑道:“什么拍子都能用?说明你很不专业,绝非我们对手。”此话虽平淡,挑衅之意却扑面而来。人身上总蛰伏着不寻常的能量,平日深藏不露,遇挑战时便如火山喷薄,光焰万丈!你说我不行?我偏要与你一较高下!纵使手持寻常球拍又如何?且看胜负在人还是器!
初次交手他确显锋芒,尤其反手拨球角度刁钻,只要来球稍高,立刻大角度直冲边线,令人猝不及防。难怪他有骄傲资本,但致命弱点也暴露无遗:面对强烈下旋球频频下网。为扭转局面,他不得不抬高拍面进行扣打,可一旦脱离惯用击球模式,他自己也无法适应了,出界失误便接踵而至。首战我输多赢少,再度交锋却渐入佳境,专攻其软肋,他顿觉有劲难使,终成我胜多负少之局。他慨叹:“没想到你是后起之秀啊。”其实我自幼习球,虽未经专业训练野蛮生长,但岁月亦能催发枝桠开花结果。我笑应:“这球我已打了几十年,只是当年你们未曾察觉罢了。”
有位老球友,我们一同打球多年,水平始终旗鼓相当。但近来他突然赢面大增。他的防守本就滴水不漏,如今发球又添新变化,正手力量也明显提升。我的打法以近台快攻为主,拉球能力偏弱。他深知我性子急、爱起板抢攻,便频频针对我的正手设局,用强烈旋转的搓球牵制攻势,你还不要说,这一招果然奏效,屡屡打乱我的得分节奏,也不断瓦解我的进攻势头。所幸我的反手弹击还算熟练,只要下旋球不是过于强烈,我便能用向上提拉动作,瞬间将下旋转为不旋,随即发力猛推。对方此时往往只能轻挡一板,正好为我创造正手强攻的良机,一个侧身就能一板扣杀得分。问题在于我们之间太过熟悉,他把球搓得又转又沉,反手弹击频频失误,很难顺利过网。此后我调整战术,不再急于强攻,先确保球上台,再注重落点变化,局面确有所改观。我变他也变,我收力他便起板强攻,这反倒落入我的圈套,我非常希望他能够主动进攻,扣上了就得分,扣空便失误,只是他后者总是远多于前者。多年来,我们便在这持续的博弈中你来我往:你有矛时我备盾,你出毒药我藏解药,攻守轮转间彼此追赶,在变化中寻求平衡。这场永不停歇的拉锯战,让我们成了真正意义上共同进步的对手。
我们几人常在一起鏖战,其余人均互有胜负,唯有一位球友总是一骑绝尘而去,最终稳坐霸主之位。明知不敌,我们却都将矛头指向他,纵使无法全盘战胜,赢下一局便心花怒放。他的技术特质极为鲜明,最凌厉的杀招当属那手全台暴冲拉球,只要球有半分起板可能,便直接雷霆出手,毫无过渡,极少失误。拉球时更能洞悉对手空当,左右开弓撕开大角。最令人叹服的是,有次面对台内短球,常人根本无法起板,他却能舒展手臂轻松拉出刁钻弧线。这近乎本能的绝技,定是千锤百炼铸就的肌肉记忆。更致命的是,任你倾尽全力暴冲打球,他总能用铁壁般的防守稳稳挡回,落点还毒如蛇信。配合行云流水的步法,许多看似无解的绝杀球,竟被他飞身鱼跃救起。我曾立下两年克敌的夙愿,至今仍悬于未决之地。每次殚精竭虑打磨的必杀技,始于澎湃灵感,终于冰冷球台,总被他从容化解。我深知此刻仍难与之抗衡,只竭力让自己成为值得他横刀相对的敌手。
还有一位球友,最擅长以发球组织进攻。他正手发球动作迅捷,同一姿势可发出侧上旋、侧下旋及不旋球。若分辨不清旋转贸然搓球,遭遇侧上旋或不旋球,球便高高飞起,他随即一板暴冲,打得你满地找牙;若遇下旋球却误判旋转,贸然推挡,球便直坠网底,还未开幕便已谢幕。起初我不解乒乓高手们,为何总压低重心贴近球台,直到与他多次交锋,才明白其中奥秘,因为这般姿态方能清晰捕捉球的旋转轨迹。只要紧盯对手发球动作及球在台面的运动,便能精准判断旋转方向,及时对症下药,马上就能见效。一旦斩断他屡试不爽的战术体系,他顿时就会阵脚大乱、方寸尽失,我的得分便势如破竹。当我成功破解其制胜绝技后,沉寂已久的求胜欲便轰然重燃,信心如潮涌般奔流不息,自己打得也更加轻松自如。不料他见强攻受挫,当即转为拉球周旋。在拉球特有的缓冲节奏中,他又不敢全力发力,唯恐回球稍高便遭雷霆反击。这种球“半是烈焰,半是寒潮”,难辨是风助火威,还是浪遏飞焰。每个回合皆是短兵相接的搏杀,激战至白热之境,非生即死。那日我们狭路相逢,缠斗至终局。此时,我以9:7领先两分,胜券在握。或许是求胜心切,我意图发球制胜,却越是追求质量,越是适得其反,一球竟发出界外;另一记偷袭式奔球本欲一板绝杀,反被对手识破意图,抢先上手扳平比分。优势瞬间蒸发,局势由顺风急转逆风。心态失衡下我急于翻盘,失误却接踵而至,终致功败垂成。
这场较量令我彻悟:真正的对手并非他人,而是自己。欲赢赛场,必先征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