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筑”进南京人心里的精神坐标
提起金陵饭店,老南京人眼里总会泛起不一样的光。在1983年,那座“能把帽子望掉”的建筑,不仅是当时中国的第一高楼,而且装满了普通人的新奇与向往。花一个月工资也要上去吃一次的璇宫旋转餐厅,信纸上最气派的地址落款……它见证了一代人的“人生第一次”,从一个让人仰视的“大明星”,慢慢变成了城市记忆里温暖的“老邻居”。

2025年的金陵饭店
突破天际
一座高楼重塑城市印象
1978年起,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改革开放的浪潮在中华大地涌动,来华技术投资、观光旅游者与日俱增。同年10月9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对民航和旅游部门负责人说,“民航、旅游这两个行业很值得搞”,并指出要利用侨资、外资兴建一批旅游饭店。金陵饭店便是乘着这一浪潮,利用侨资建设的全国首批大型旅游涉外饭店之一。1983年,由香港巴马丹拿集团设计的金陵饭店建成,凭借37层、110米的高度在当时问鼎“中国第一高楼”。
金陵饭店的横空出世,首先在物理形态上打破了人们惯常的视觉体验与空间认知。在普遍低矮的建筑群中,这座白色建筑以其绝对的高度,重塑了南京的天际线。当时,南京市民对于这一“庞然大物”充满了新奇与惊叹。饭店外围栏杆旁,日日可见仰头观望的人群,甚至有笑谈道,有人想看看金陵饭店到底有多高,结果抬头看得帽子都掉下来了也看不到顶。金陵饭店已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成了一个现象,一个奇观,一个具象化的“现代化”符号,以震撼人心的姿态,宣告着一个崭新时代的来临。

1983年的金陵饭店
中西交融
一扇窗口窥见时代脉动
金陵饭店的开创性,远不止于其物理高度,更在于设计理念上对“中式魂”与“现代形”早期且成功的融合探索。作为那个时代国人“自己的摩天楼”,它没有盲目照搬纯粹的西方玻璃幕墙模式,而是从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中汲取灵感。
据金陵饭店市场推广负责人姚一乐介绍,建筑立面上那些挺拔而精致的竖向线条分割,灵感正来源于中国古典建筑的窗棂格图案。这一设计,巧妙地打破了纯玻璃幕墙可能带来的冰冷与疏离感,为这座现代建筑赋予了东方的韵律美与细腻的肌理。这不是对传统元素的简单复制与堆砌,而是将中式美学的神韵用现代的建筑语言表达出来。在改革开放初期,金陵饭店以其独特的建筑语言,自信地向世界传递着开放的信号与东方的审美。它也因此作为当代优秀建筑,被载入了英国出版的《世界建筑史》。
如果说建筑本身是静态的宣言,那么位于其36层的国内第一个高层旋转餐厅“璇宫”,则是一个动态的“看得见未来的窗口”。随着餐厅的旋转,南京紫金山、玄武湖、鸡鸣寺等地标依次展现。在当时,能够登临璇宫,体验一次旋转中的下午茶或晚餐,是无数南京市民乃至外地游客向往的时尚体验。参观券一票难求,人们甚至愿意花费几乎一个月的工资,去换取这一次独特的经历。姚一乐动情地描述道:“当时,市民们排长队,就为了登上璇宫……他们看到的,不仅是南京的全景,更是一个正在打开的、充满无限可能的新世界。”
在璇宫,人们不仅满足了味蕾,也开阔了视野,真切地感受到了时代前进的步伐与世界发展的脉动。它成为改革开放浪潮涌向普通市民生活的一个生动缩影,象征着一种开放、进取的生活态度。

20世纪80年代的璇宫
记忆沉淀
一处坐标承载城市情怀
如今的金陵饭店,早已超越酒店的功能属性,其意义远超110米的物理高度,升华为思想解放、拥抱世界的时代精神象征。姚一乐表示,金陵饭店代表了开放、自信与希望,它用其巍峨的身躯和顶部的璇宫告诉每一个中国人,我们也可以拥有世界一流的现代化成果,我们的未来同样可以如此璀璨。热播剧《乔家的儿女》中也出现了20世纪90年代的金陵饭店,称其“摆得不得了”,在南京话中的意思就是非常出色。在很多南京人的心目中,金陵饭店承载了一代人的憧憬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每个老南京人心中都有一个金陵饭店的故事,这也是属于老南京独有的人文情怀。
“为什么南京人对金陵饭店有如此特殊的感情?是因为它参与了无数普通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姚一乐介绍,在物质尚不丰裕的年代,金陵饭店是一座“梦想的灯塔”。第一次喝咖啡、第一次俯瞰全城、第一次享用西餐……无数南京人的“人生第一次”体验与这里紧密相连。它曾是市民向外地亲友展示的“城市骄傲”,是信笺上最自豪的地址落款。久而久之,它从高高在上的“明星”,沉淀为融入日常的“家人”,见证了一代人的青春、奋斗与城市记忆。这种情感联结,是时间与共同经历酿成的,早已超越了酒店住宿的基本功能,成为一代南京人集体记忆的“精神坐标”。
随着20世纪90年代南京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新街口商圈高楼林立,金陵饭店“第一高楼”的桂冠虽已不再,但其作为时代精神图腾与城市情感载体的地位却历久弥新。它的白色身影,依然矗立在城市中心,静静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以及其所代表的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今天走进金陵饭店,能清晰感受到历史与时代的对话,而它也在不断努力,以经典老楼的沉稳高雅,成为南京新老建筑群中的“定海神针”,共同讲述着一个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故事。
(江南时报记者 邓雯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