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今交融 书写“颐和风华”
南京颐和路上,永远不乏从各地而来拍照打卡的年轻人。明黄的老洋房前,斑驳的梧桐疏影下,人们用一次次定格寻找时光余韵、感受民国风情。
颐和路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自1933年起,二百余座风格各异的花园住宅于此相继落成,在南京城市版图乃至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留下精彩一笔。上世纪50年代曾在颐和路一带居住过的著名作家张守仁称这里为“中国最美的街道”,他说:“即使是法国巴黎豪华、漂亮、气宇轩昂的香榭丽舍大街,也不能和我心中的颐和路相比。”
历经多年修缮、保护与更新工作,这里已被打造成为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并成为南京热门网红打卡地。一幢幢历史建筑逐渐告别深宅大院,以展馆、餐饮、咖啡店等新面貌走向市民。

颐和路秋景 视觉中国供图
美丽、小资、神秘
民国高级住宅魅力无穷
颐和路为何如此让人着迷?南京学者薛冰说:“放眼全国,颐和路是民国公馆建筑最具代表性且最集中的区域。”
20世纪20年代,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制定《首都计划》对城市进行规划建设,颐和路成为其中规划实施的首个高级住宅区。这一带住宅均由业主自行选择建筑师或按照当时政府营建司的图样建造。当年,一批留学归国的民国优秀建筑师在此竞技。一时间,中国传统样式、西班牙式、法国式、英国式、美国别墅式等传统和现代建筑流派纷纷亮相,有的豪华、有的简朴、有的精细、有的粗犷,人们在这里几乎找不到式样重复的建筑。
而大量文化名人在此聚居,更为颐和路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与传奇色彩。薛冰说,中国近代许多重要历史事件与在此居住的人物相关,这里的住户非富即贵,他们多是当时的政府高官、社会名流、外国使节等,有顾祝同、阎锡山、邹鲁、王耀武、薛岳、陈布雷、熊斌、马歇尔等。这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在颐和路公馆里留下的故事,给人以无限想象空间。
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占地约35公顷,街区以颐和路为中轴,被几条林荫道分割成大小不等的13个片区。街区共涉及12条街道,以宁海路环岛为原点,辐射到宁海路、江苏路、颐和路、牯岭路、莫干路、西康路、天竺路、普陀路、灵隐路、珞珈路、琅琊路和赤壁路。
在1994年至2007年的十多年里,薛冰每天上班都要走过颐和路,“吃过午饭,我们总爱在这里一条路接着一条路地散步,虽然只能站在院子外面看看,无法走进去一探究竟。”薛冰说,颐和路的建筑从规划设计到建设都十分考究,其下水设施至今看来都很先进,他举例说:“无论南京遭遇多大暴雨,这一片区都极少内涝。”
颐和路的魅力,不仅在于建筑,还在于其清幽独到的环境。10多年前,南京市政府对颐和路进行环境改造,系统修复了路面的破损与墙体的残缺。作为长期研究和参与保护工程的设计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周琦教授带领团队,对民国时期的墙体用料进行深入探究和多次样品测试,成功复原了颐和路多段极具时代特色的黄色拉毛墙面,这些墙体在光影流转间,呈现出独特的毛糙肌理,别具历史韵味,成为游人镜头追逐的焦点。历经岁月洗礼,颐和路两侧的法国梧桐生长也愈发繁茂。“南京市中心能拥有这样一片环境宜人之地,这在全国实属难得,市民不必远赴郊野,便可在此尽享美景。”周琦说。
十二片区率先开放
百姓一睹公馆历史风采
颐和路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人们只能站在墙外窥得当年风貌。为让世人更直观地了解民国南京都市风貌,2006年始,南京市政府按照“保护与利用”“分段实施”原则,对于破损状况相对严重的颐和路12片区,先行启动整治工作。
颐和路12片区约占整个街区面积的十分之一,拥有民国别墅26幢。薛冰说:“这里曾被居民占用,当时,26幢别墅住着300多户人家,内部被人为分割成多个空间,甚至有的阳台还住着人,院中更是搭满披子,各种违建让这里沦为一个大杂院。”整治工作开启后,政府陆续迁移居民,拆除违建。历经多年修缮保护,重新面世的颐和路第12片区整体风貌、空间尺度基本保持了民国年间的格局。
周琦告诉记者,相比颐和路上其他类型产权建筑,12片区以政府系统征收方式实施成片开发,改造力度相对较大。在保持整体风貌不变的前提下,他们对建筑进行了结构改造与置换——将原有的木结构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增强建筑的承载能力和防火性能。此外,区域还增设了停车场,完善了消防设施与网络配套,为参观游览提供便利,将空间改造为适宜现代生活使用的场所。
建筑设计师张光德介绍,12片区中的薛岳故居是抗日名将薛岳在南京的私宅。修缮过程中,他们既参考了该建筑的历史照片,去掉了近百年该建筑上陆续加设的部件,恢复了外墙面颜色和质感,同时也根据建筑功能从公馆到博物馆的转变,对出入口和内部设施进行了有限改造。
修复后的颐和公馆该怎样发展?2011年,薛冰受邀担任文化顾问,为公馆区的“文化软装”出谋划策。他提出两个条件:一是修缮后的颐和公馆要对社会有一定的开放度,不能将其封闭起来做会所,要把公共资源还给社会;二是在颐和公馆中做文化传承工作,必须深刻理解并秉持民国文化的严肃内核。这与颐和公馆各个保护运营单位达成共鸣。
上任后,薛冰的首个工作就是为各个公馆命名。“虽然每间公馆原先各以住户名字命名,但正式对外开放营业后,需要一个新的称呼。”在薛冰的提议下,12片区内的楼与包间均用民国文化名人的书房斋号取名。如餐饮区有个特别的包间“愿夏庐”,名字源于著名画家胡小石的斋名;常设的民国资料陈列展览馆“艺风堂”,名字源于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开拓者缪荃孙的室名;酒店大堂“深柳堂”,名字源于金陵刻经处创始人杨仁山的读书处。
2013年,神秘面纱揭下,颐和路第12片区(颐和公馆区)首次对外开放,26幢花园洋房化身民国主题文化体验酒店,伴有文化馆、非遗体验馆、博物馆、会议中心咖啡厅、米其林西餐厅和民国特色中餐厅等功能区域。其中薛岳公馆、陈布雷故居等建筑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用于展示民国时期政治文化历史。
“颐和公馆对于运维人员要求很高。”薛冰说,招聘人员多为本科生,文化基础好,公馆也会定期邀请文化学者为他们讲课、做培训,给他们带来音乐、美术等全方位的文化熏陶。
2014年,该片区荣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据悉,这是2014年度中国地区(含港澳台)唯一获奖项目,也是近10年来江苏省唯一获奖项目。颁奖词提到,该项目主要关注对建筑外部的细致修缮和修复,以及对内部空间调整以适应现代化使用。这些素粉砖墙的别墅都带有很强烈的原始特征感,让人们得以管窥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如今,走进12片区健身、遛娃、赏非遗、看展览、住民国风情酒店、吃金陵特色菜品的百姓比比皆是。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的日客流量在千人以上。
“留改拆加”中获新生
公共资源正逐步归还社会
颐和路第12片区是颐和路片区首先改造出新的“试验田”。在薛冰看来,12片区开了一个好头,它让老百姓能够零距离接触公馆,市民游客不但可以走进公馆里参观,还可以在这里用餐。
继12片区拉开街区更新序幕,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11片区于2018年开始改造。该片区包括5幢文物建筑、2幢风貌建筑和一些辅助用房,基于对片区的深入历史研究、现场建筑测绘及结构材料分析,项目团队对其中建筑进行分类及价值评估,明确了“留改拆加”的建筑处置措施,从而实现街区的适应性再生。
以宁海路52号民国建筑为例,该建筑修缮前混居了6户居民,建筑的外立面和空间分隔都发生了很大改变。据介绍,启动修缮时,项目团队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历史研究和现状测绘,在摸清建筑的原始风貌后确定了整体保护修缮方案,施工时对每一块砖、每一扇窗都进行记录分析,并分别采取相应的保护手段。修缮完成后,建筑恢复了原有的铁艺露台和红砖外墙,重现原建筑的雅致风采。
11片区被定位为时尚艺术片区。颐和路11片区修缮项目负责人、同济大学建筑系副系主任张鹏说,他们将独立式封闭院落活化为联通式开放院落,适当新增道路串联原有独立院落,使其满足今天的功能需求。
历经三年织补式更新,颐和路11片区终于也翻开了故事新篇章。街区开街后,先后引入展览、餐厅、茶室等精品业态,人们可以在这里赏建筑、逛展览、喝下午茶,成为回忆往昔、游览休闲的绝佳公共空间。
11片区每年会推出特定主题活动。今年,该片区紧扣“颐和风物”年度主题,围绕在地文化打造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主题活动,如“春日追花WALK”和“漫步颐和”研学活动等,为市民游客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上半年,街区接待游客超36万人次,“五一”和端午假期期间,街区日均客流近万人,商户销售总额超百万元。
11片区和12片区之外,颐和路第13片区也于2023年对外开放了其中的首栋建筑——江苏路20号。这座昔日的生活用水处理中心,如今化身颐和路数字展示馆,带人们穿越时空,感受颐和路的近代历史与生活变迁。
“从最初没有一栋可进入参观,到如今已有40余栋面向公众开放,南京正逐步把公共资源归还给社会。”薛冰希望,未来颐和路上能继续有更多民国建筑完成修缮并对社会开放。已经修缮开放的建筑要充分发扬片区特色,做好文化传承工作。此外,在加强核心区保护的同时,可以继续扩大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辐射范围,放大文旅半径,从而带动整体消费活力。
颐和路未来的发展始终应把保护置于首位。周琦表示,应在低强度使用的前提下适当植入现代功能,切忌厚载和人流大量涌入,不论在建筑本体还是环境风貌的建设上,都要尽量维持其原真性和历史沧桑感。同时,他建议,政府可以出台配套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颐和路的修缮开放工作,借助市场机制为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增加更多可能,赢得更多公众的认可与喜爱。
(江南时报记者 张雅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