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有名筑(十七)|浒关蚕种场:老厂房变身新网红
2025-10-23 21:04: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姣姣  
1
听新闻


浒关蚕种场:老厂房变身新网红

  青灰色砖墙、拱形沿廊、石板小路,5栋近百年的民国建筑静立于京杭大运河东岸,这里曾是苏浙皖三省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私营蚕种制造场——浒关大有蚕种场,如今已成为苏州新兴的民国风打卡胜地“蚕里街区”。

  今年,苏州浒关蚕种场成功入选江苏省第二批省级工业遗产名单,隐藏在苏州高新区浒墅关桑园路333号的旧日蚕业重地,再次回到公众视野。漫步于蚕里街区,青灰色的砖墙与拱形的沿廊相映成趣,脚下的石板路蜿蜒向前。这座承载着近百年蚕桑记忆的工业遗产,通过保护性再生设计,正以全新的面貌延续着它的历史文脉,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2号楼原为蚕种场蚕室

  历史沿革:蚕桑变革的活化石

  一粒蚕茧,一朵茧花;一根蚕丝,一匹丝绸。在苏州浒关蚕种场里,跨越千年时光,演绎源远流长的蚕桑文化。

  提到“关”字,山海关、嘉峪关等边塞要地的形象便一一浮现,但苏州的浒墅关却并不相同——这里是明清时期的全国“八大钞关”之一。所谓“钞关”就是古代的税务机关,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浒墅关一跃成为南北往来要冲地,为十四省货物辐辏之所,商船往来,日以千计。

  蚕桑业最早起源于古代中国,一直是江南地区重要的农业支柱。民国时期,坐落在大运河畔的浒墅关蚕桑业异军突起,其“一校一种场”曾一度引领中国蚕桑业的复兴。

  “一校”即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1912年落址浒墅关,不仅为蚕桑业培养了大批人才,还带来了改良蚕种和科学养蚕技术。“一种场”则是大有蚕种场,是民国时期规模最大的蚕种场。1926年,蚕校校长郑辟疆同邵申培等人开办大有蚕种场,生产的“虎牌”蚕种因质量过硬大受欢迎。到1934年,大有蚕种场已增建了11个分场。

  此后,浒墅关的蚕种场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年产蚕种60余万张,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浒墅关由此成为中国近代蚕种培育、生产中心,还带动了苏南地区丝织厂、印染厂等民族工商业的崛起。新中国成立后,大有蚕种场总场率先改制,并与其他蚕种场合并,成立了江苏省浒关蚕种场。

  据当地人回忆,大有蚕种场里的建筑,是当时整个浒关镇最漂亮的房子。蚕种场依运河而建,不仅便于蚕种、桑叶运输,还能清洗蚕器具、提供水源。同时,蚕种场地势较高、通风良好,可初步降低蚕在生长过程中遭受的侵害。

  浒关蚕种场相关工作人员张经理介绍,养蚕最重要的是控制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建筑因而设置了许多窗户,甚至在每个窗户四角另开了4个小窗,均可以独立开关,以此调节室内的换气排湿,从而满足各个季节养蚕的温度与湿度需求。半地下室同样设置了多个通风口,便于延长桑叶的储存时间。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行业全盛时期,浒关蚕种场担负着全省1/4的一代杂交种的生产任务,产品销往国内10多个省份并出口到阿富汗、罗马尼亚等国家和地区,一年生产一代杂交种最多时达到80多万张。”张经理说。

  建筑特色:中西合璧的民国风

  建筑是一座城市、一个区域的活化石,穿越岁月而来的浒关蚕种场记录了浒墅关的年代记忆。

  浒关蚕种场的建筑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实用美学。这些建筑不仅美观,更蕴含科学设计。江苏东南特种技术工程公司高级工程师李先生介绍,浒关蚕种场办公楼原为砖木结构,拥有黑色屋顶与灰色水泥墙面。8根别具特色的欧式立柱,使这座中西合璧的办公楼更显壮观。建筑长度为22.78米,宽度为10.45米,高度为12米,总面积约470平方米。

  据悉,浒关蚕种场总场现存的5栋民国时期建筑,其中包括1栋办公楼、2栋蚕室、1栋催青室和1栋上簇室。浒关蚕种场二分场,现有1栋建于1946年的典型民国风格小洋楼,1栋始建于20世纪40年代的砖木结构蚕室,以及部分砖木结构的蚕室附属房屋。

  “几栋标准化蚕室都是地下半层、地面两层的建筑格局,还配有簇室、地下储桑室、机冰冷库和不少辅助房屋。催青室的设计要求能保温保湿,光线明亮而均匀,便于换气,因此屋顶要有天花板,南北开窗。催青室出入口不能直接和外界相通,以防止室内温、湿度剧变。”李先生说道。

  2015年,因桑园路主干道建设需要,浒关蚕种场办公楼进行了整体平移。这座重达1000多吨的民国建筑从北往南平移了49.8米,随后从东往西平移30米。平移结束后,这座建筑被规划建设成为独具江南文化特色的餐馆。

  张经理介绍,设计师通过增加4栋新建建筑,巧妙地将分离的生产建筑通过庭院与街巷组织起来,将以“物”为主的蚕种场区转换成以“人”为本的活动场所,化零为整,形成新旧共生的蚕里街区。在“化零为整”进行街区重组的同时,新建筑则采用延续意象的设计策略,与历史建筑进行对话。

3号楼原为催青室

  现代传承:老建筑的新生命

  工业遗产是延续城市文脉、拓展城市文化发展空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工业遗产,就是保护好社会记忆。近年来,苏州高新区通过系统性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推动浒关蚕种场这一百年工业遗产焕发新生。

  张经理介绍,浒墅关对浒关蚕种场进行保护性修缮,将原浒关蚕种场办公楼平移79.8米,并仿建部分建筑物,结合新老建筑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整体更新修缮了蚕种场民国时期风格建筑群,打造浒墅关运河文旅小镇一期蚕里街区文旅项目。

  2021年12月,以蚕种场民国建筑为基地的浒墅关蚕里街区开街。通过对浒墅关重要历史遗迹进行保护与复建,浒墅关深度挖掘大运河孕育下的特色地域文化,打造“明清风+新苏式”风格的开放式大运河文化特色休闲地,集中展现运河沿线历史文化内涵,形成具有高标识度的“文化风情旅游带”。

  如今,在浒墅关,浒关蚕种场的老建筑正不断创新文化场景,激发时尚创意,迸发产业新活力。依托运河文化底蕴,浒墅关活化利用一批老建筑,建设主题商街、特色街市,将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精致生活相结合,为商业注入全新活力,助力城市消费升级。

  蚕里街区先后引入花间堂酒店、江南雅厨四季阳春、非遗技艺工作室,以及特色餐饮等多元业态,集结特色体验与咖啡美食,咖啡展览、互动游戏、乐队表演等创意活动不停歇,成为苏州新晋网红打卡点。

  苏州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工业遗产+运河文化”的活化模式,该街区已发展成为苏州文旅新地标,为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提供了“苏州样本”。接下来,苏州高新区将继续以省级工业遗产创建为契机,坚持保护与活化并重,构建“保护+活化+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深入挖掘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持续推动工业遗产传承、利用,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江南时报记者 张姣姣)

标签:蚕种;浒关蚕种场;浒关
责编:滕方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