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有名筑(九)|大报恩塔的现代重生
2025-10-08 22:01: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梓扬  
1
听新闻


大报恩塔的现代重生

  南京地铁1号线中华门站附近,列车驶出地面。在高架上,远远就能看见一座造型简约的现代玻璃塔。这是当代南京在大报恩寺琉璃塔原址上重建的一座与原塔形似的“轻质玻璃塔”。

  建成于1428年的大报恩寺琉璃塔,在1856年毁于战火。从“琉璃塔”到“玻璃塔”,新塔的造型比起“复建”,用“重建”或“再造”更为贴切。人们在啧啧称奇新塔的前卫独特之余,也常发出这样的疑问:“大报恩寺塔为何没有选择复建,而是再造?”

大报恩寺遗址公园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供图

  揭秘新塔为何未“原样复建”

  大报恩寺及琉璃塔被毁后,这块土地上逐渐建起了兵工厂、民房等。一直有众多人士呼唤复建,搜集资料、勘探原址。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南京的有识之士都在苦苦寻求复建的机遇。1984年及此后的几十年,复建大报恩寺塔工程一直是南京市秦淮区年度重点项目。2003年,南京市政府决定在原址上建设金陵大报恩寺塔及遗址公园,同时开展考古发掘和规划设计。考古队陆续挖掘出了大报恩寺中轴线上的建筑基址,并在遗址的高处发现了塔基和地宫,出土了大量罕见文物珍宝。

  资深文博专家王兴平介绍,国家文物局及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有明确规定,重大遗址原则上不允许复建历史上已损毁无存的文物古迹,这一规定的核心准则是保护现状、避免二次破坏。“现代考古技术虽在不断发展,但仍存在许多未知领域。过去未被重视的材料分析、工艺细节,未来可能成为关键研究对象。贸然复建,不仅可能掩盖遗址原始信息,还可能对遗址造成新的损害。”他表示,即便政策允许,大量历史信息的缺失也使得精准复建几乎无法实现。

  “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最小干预、原真性与可识别的原则,原本复建琉璃塔的方案必须调整。因复建琉璃塔荷载大,必须开挖基础,势必造成对千年地宫的破坏。”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建筑历史与理论及遗产保护学科学术带头人陈薇,当时参与了整个遗址公园的设计规划,她表示,“按照文物保护可识别原则,即使原址复建新塔,也不能再做琉璃塔,否则将会造成历史信息混乱。”

  因此,塔基和地宫遗址的保护、展示成了建设方案的首要任务。在此前提下,既要在城市尺度上标识出琉璃塔,又要避免复建遗产导致历史信息的混淆,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大报恩寺遗址公园”。

  当代技术再造新塔古韵

  在查阅古代有关大报恩寺琉璃塔文献和图画的基础上,新塔的形式吸收了著名建筑史学家潘谷西此前主笔设计的基本轮廓特征,同时结合现代功能和结构技术的表现,展开新的构形设计。

  现在的新塔,是在原地宫遗址上新建的轻质塔形保护建筑。建筑采用四组钢管斜梁跨越遗址上空,地梁落脚点位于原来塔基遗址的外侧,既减少对遗址的扰动,又起到保护地宫的作用。保护建筑做成了轻质的九层塔,其规模、形制、长细比与原塔近似,并定名为“大报恩塔”。

  大报恩塔有两大特点:一是轻巧,采用钢加玻璃的结构,不会对塔基及地宫遗址产生干扰;二是通透,在当代城市亮度远高于古代的背景下,通透的玻璃更能够模拟出原琉璃塔玲珑剔透的感觉,尤其是与灯光设计相结合,可以让塔在白天黑夜、不同季节展现出不同的形象。

  大报恩塔平面轮廓呈莲花瓣状,寓含花蔓菩提,通过层层收分、塔顶重构等加强对古塔形式的呼应,以当代技术再造新塔古韵。塔壁设置佛龛,塔单层佛龛东西为单、南北为双,塔双层正好相反,构成了旋转升腾之势,吻合“转经”之意。在塔翼部分,外挑翼板用超白玻璃包封,内侧超白玻璃经图案蚀刻、手工上釉、高温烧制、夹胶合片等多道工艺,琉光塔影显示得非常清晰。夜晚通过智能控制LED及远射投影,能再现梦幻般的琉璃佛光。

  江南文化学者张永祎认为,大报恩塔的外观极具先锋性,其设计理念可概括为“尊重历史遗迹”与“创新现代表达”的结合。“新塔基本延续了明代琉璃塔的八面九层形制,保留了宏伟体量与基本轮廓,使人能直观感受古塔当年的规模与气势。”他认为,新塔塔身轻如飞燕又通透明亮,玻璃幕墙的包裹宛如温润如玉的“保护罩”,这种设计摒弃了“假古董”路径,完成了对“琉璃”概念的现代转译,以充满未来感的方式铭记历史,实为更具诗意的古迹致敬姿态。

大报恩寺遗址公园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供图

  塔铃清音重现遗址公园

  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于2012年正式启动项目,2015年正式开园。遗址公园的选址与明代大报恩寺的格局相呼应,实现了南京明遗址的大串联,形成了由明孝陵、明故宫、大报恩寺等组成的南京明代都城格局。同时,连通了夫子庙、中华门、雨花台等周边景区,再现城南盛景。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内,明代寺庙中的天王殿遗址、法堂遗址、油料库遗址和伽蓝殿遗址均得到严格保护。

  “大报恩寺琉璃塔的文化记忆与价值,从未消失。”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主要负责人表示,用遗址讲好南京故事,用大报恩塔打造文化符号,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文化传承的创新探索。据悉,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二期拟新建世界文学之都博物馆群、遗址保护设施和配套设施等,整体项目预计2027年完工。项目已入选《2024年江苏省重点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名录》。

  “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展示模式,为江苏乃至全国的建筑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范式启示。”张永祎认为,这是一个从“复原重建”到“价值阐释”的范式转变。传统保护思路常囿于“修旧如旧”或“原样复建”的单一路径,而大报恩寺项目开创了一条“诠释重于形貌”的保护新路。这是哲学层面的升华,守护的是“价值”而非“形制”。

  以大报恩塔风铃为线索,串联起丝路贸易的文明对话。今年8月,2025“永不消失的遗产”全球创客大赛决赛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举办。本届赛事由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主办,以南京为起点,选取“一城一塔一河”(明城墙、大报恩寺琉璃塔、秦淮河)作为叙事标识主体与链接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英博物馆等国际机构深度参与,伦敦大学学院、清华大学等13所高校及机构提供学术支持。19个国家近700名青年创意人才带来的创意提案成为文化遗产创新发展的新鲜力量。经过中外评审团评审,创意装置作品“生铃之园”最终摘得桂冠。“生铃之园”整体设计灵感来源于南京景观的三个关键元素——大报恩塔塔顶的八角形形状、摇曳的芦苇、传统的莲花铃铛,旨在重现曾经在大报恩寺琉璃塔传扬的钟声。未来,这一创意装置将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天台正式落地亮相。

  国庆中秋假期,“去看塔——从城市地标到世界记忆”特展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开馆十周年之际正式启幕。作为首个系统性呈现中西视角下琉璃塔形象的专题展览,特展得到来自全球7个国家、26家机构的支持,通过文物、文献、影像、数字艺术等多种形式呈现,多件珍稀藏品首次在中国境内展出,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展。

  (江南时报记者 张梓扬)

标签:大报恩寺;揭秘;琉璃塔
责编:滕方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