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看江苏(10)|但自磨钲作镜看——江苏历代女性绘画及其流派
2025-10-08 22:21: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赵启斌  
1
听新闻


但自磨钲作镜看

——江苏历代女性绘画及其流派

□ 赵启斌

清 柳如是《人物山水册》之一

  我国绘画的创始人为女性。据《画史绘要》记载:“画嫘,舜妹也,画始于嫘,故曰:画嫘。”《画尘》又记载:“敤首脱舜于瞍、象之害,则造化在手,堪作画祖。”大多美术史论家认为,黄帝、史皇时代的绘画只能反映当时人的宇宙观念、生活状况等情形,具有图像解说的性质,尚不具备艺术的高度和性能。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到了虞舜时代,我国的文化雏形已基本具备,具有美术性质的绘画开始出现,画嫘作为画祖为人们所铭记,绘画的历史也从蒙昧不明的时期进入了文明的阶段。女性成为绘画的主角和领袖级别的存在,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其实质是由农耕文明性质所决定的,“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为女性掌握绘画的技能并确立发展方向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相较于男性,女性在绘画乃至整个工艺美术领域,更有实践机会和兴趣致力于绘画技术的积累与审美经验的提高。女性的审美一直作为内在的驱动力与发展方向,潜隐于绘画发展的进程之中。然而,随着父系氏族时代来临以及男性逐渐占据社会主导地位,女性在绘画史上的贡献和才华被遮蔽不显,逐渐为男性画家所取代。不过,江苏绘画中蕴藏着女性的痕迹和智慧,是无可置疑的。自久远的原始时代起,江苏女性画家同其他地区的女性画家一道,积极参与绘画的发展历程,勾勒出我国女性绘画特有的历史脉络和演进轮廓。

清 周序《董小宛像》

  早期的女性绘画及明清女性绘画流派的出现

  自先秦、秦汉到六朝,江苏地区鲜有女性画家的姓名流传。自六朝以降,江苏地区不仅男性画家辈出,也开始出现女性画家的身影。据有关文献记载,孙吴时,孙权的夫人即以善书画著称。五代宋元时期,江苏女性画家已达二十余人。《宣和画谱》记载五代南唐时期著名的女性画家童氏:“妇人童氏,江南人也,莫详其世系。所学出王齐翰,画工道释人物。童以妇人而能丹青,故当时缙绅家妇女,往往求写照焉。”童氏不仅学有渊源,绘画技法精湛,而且其作品很有市场,成为当时缙绅家妇女争相延请,为自己绘制画像的对象。朱存理《铁网珊瑚》又言:“童氏《六隐图》今藏山阴王之才监薄家,乃画范蠡与张志和等六人乘舟而隐居者。山水树石,人物如豆许,亦甚可爱。”记载了在明代能看到流传下来的童氏绘画作品。从其绘画创作的题材和主题看,童氏确实是一位很有个性、很有文化素养的女性画家。

  而女性绘画在江苏的集中出现,主要体现在两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一是主要集中在明末清初,向上延续到明代中期,向下延续到清代中期。二是近现代历史阶段。明代中期至明末清初,曾经诞生了如文俶、马湘兰这样优秀的女性艺术家,这是女性画家第一次集中出现的历史时期。进入到近现代历史阶段,江苏地区再次集中诞生了数量众多的女性绘画艺术家,成为不可被忽略的绘画力量活跃在画坛上。这两次女性画家的集中出现显然与江苏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和社会观念的剧烈变动有着重要关联。江苏地区特有的文化、经济资源优势为女性绘画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使她们的绘画艺术实践取得了不菲的成就。

清 王采蘩《花卉图》

  明清女性绘画及其绘画流派

  明代中期以后,江苏地区女性画家人数突增,其中有些非常著名。尤其在明末清初的一百余年间,人数众多,成为美术史上的一个亮点为人们所认可。这段时间女性绘画群体的艺术实践,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爆发都没有停止,诞生了不少优秀的绘画作品。江苏女性画家在绘画领域取得了相当的艺术成就,成为我国颇具特色的一个美术现象。

  明代中期以后,在封建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明代后期,绘画艺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社会上流通,并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绘画作品作为一般的商品用于交换已普遍为江南社会所接受。这无疑为女性画家的出现提供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正是社会观念的变化,新兴经济力量的崛起,催发了人们的文化意识、社会意识的变化,为江苏女性画家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了历史性的契机。当然个人天赋、特殊家庭文化条件和各自所处的特殊的社会环境,也是她们成长为绘画艺术家的重要条件之一,甚至是决定性、主导性的条件。社会生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则为她们带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

  晚明时期的著名书画家董其昌当时也已经注意到女性画家突然增多的现象。他在题跋中说,“余(自)北途过汶上时,于文定公以东平李室名道坤者所作山水花卉册见示,托路大夫求余跋。北方画学自李夫人创发,亦犹书家之有李、卫,奇矣!奇矣!山居荏苒几三十年,乃闻闺秀之能画者一再出现,又皆著于武林之西湖,初为林天素,继为杨云友,彼如北宗卧轮偈,此如南宗慧能偈,或对境心不起,或对境心数起,皆菩提增长,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然天素秀绝,吾见其止;云友淡宕,特饶骨韵。假令嗣其才力,殆未可量,惜其身世犹绕树三匝,非然明二三君子为之,金汤何自磨钲作镜。余又惜于东阿,虽度外怜才,不遑见献花天女,听其说法与余同耳”(近代·裴景福《壮陶阁书画录·容台别集·题跋林下风画》卷十二明·董香光郊居山水小轴)。“金汤何自磨钲作镜”,董其昌对于女性画家的出现,感慨不已。由此可见,此一时期不仅在江苏,即使在北方地区也有女性艺术家的出现,只不过江苏地区更加具有规模、更加突出,女性绘画群体已经成为一种新事物和新现象为人们所关注。

  正是江苏女性绘画创作实践的出现,带动了女性绘画流派的兴起,这一类特殊的绘画群体分立出来单独成派,被称为“江苏明清女性绘画流派”。这一绘画流派的主要成员有:仇珠、文俶、马闲卿、薛素素、马湘兰、徐翩翩、杨宛、何昙、恽冰、柳如是、顾眉、王正、周禧、蔡含、笪玘、金钥、马荃、方婉仪、陆淡容、吴应贞、李珏、吴规臣、蒋季锡、席佩兰、廖云锦、罗冰、罗芳淑、林雪、骆绮兰等。

  仇珠,生卒年不详。原籍江苏太仓,随父仇英寓居苏州。号杜陵内史,自幼观父亲作画,渐通画法,工山水、人物,精工秀丽,落笔不凡。

  文俶(1595—1634),长洲人。字端如,文从简之女,文徵明玄孙女,文字学家赵灵均之妻。婆婆陆卿子亦能书善画。所作多以悉见的萱草、兰、罂粟、梅花等为表现对象,勾勒精细,画风细腻婉约、秀丽典雅,有着特有的女性文静气息。

  马闲卿,生卒年不详,南京人。字芷居,翰林陈鲁南继室。多作白描山水,具有很强的笔墨造型能力。

  薛素素,生卒年不详,别名薛五,又字素卿、润卿,号雪素。苏州人。工兰竹、山水、人物、白描大士。作兰竹下笔迅扫,各具意态。

  马湘兰(1548—1604)。别名守贞,小字玄儿,又字月娇,号湘兰,一署马湘。轻才任侠,诗画擅名。善画兰竹,师法赵孟坚、管道昇等人,潇洒恬淡,别饶风韵。

  徐翩翩,生卒年不详,江宁人。字飞卿,又字鸿,擅长墨兰。

  杨宛,生卒年不详,金陵人。字宛若,擅长墨兰。

  何昙,生卒年不详,南京人。字玉仙,号白云道人,史忠之妾,喜绘山水,所作山水小景萧疏淡宕。

  柳如是(1618—1664),本姓杨,名爱,字如是,别名影怜、河东君。工山水,画风清新淡雅。

  顾眉(1619—1664),上元人。字眉生,一字眉庄,号梅生,人称横波夫人。擅画墨兰,独出己意,不袭前人法。

  董白,南京人。字小宛,号青莲女史,冒辟疆妾。善书画,曾作《孤山感逝图》《玉肌冰清图》等。

  笪玘,笪重光孙女,字芝田。擅白描人物,遒劲有法度。

  蔡含(1647—1686),苏州人。号罗敷云,冒辟疆妾。擅山水、花草、禽鱼。师法“吴门画派”笔法,设色清丽淡雅,笔致松秀简淡。

  金钥,生卒年不详,昆山人。字晓珠,冒辟疆妾,与蔡含并称“冒氏两画史”。

  恽冰,生卒年不详,常州人。字清於,号浩如,别号兰陵女史、南兰女子。恽寿平族曾孙女,约活动于康熙中期至乾隆年间。恽冰自幼潜心诗画,师法曾祖恽寿平,留心观察周围花鸟景致,致力于花鸟创作,注重花叶向背的明暗处理,极具立体感。用粉精绝,迎日花朵具有光照的感受,取得清润明丽、秀朗明净的绘画效果。恽冰三子及孙女毛周皆擅画。除恽冰外,恽家女性画家还有恽珠、恽璠、恽玉、恽青、恽怀英、恽怀娥、恽兰溪等。

  恽珠(1771—1833),字珍浦,号星联,晚号蓉湖散人、毗陵女史,《清史稿》有传。自幼聪颖好学,从姑母恽冰学画。编辑《闺秀正开始集》二十卷,著《红香馆诗草》。

  恽兰溪,武进人。源浚妹,邹一桂妻。擅山水、花卉。

  周禧(1624—约1705),江阴人。又作周淑禧,号江上女史。与姊周淑祜俱师法文俶,工花鸟、山水及观音大士像、鞍马题材。陈继儒谓其“十指放光,直造卢楞伽、吴道子笔墨之外”。又赞叹其花鸟画云:“花有露,鸟有声,能令造化无权,有此才女,使人不复羡谢家也。”年八十余犹画不倦。所作花鸟设色鲜丽,鞍马人物点染精工,思致茂密。

  马荃,生卒年不详,常熟人。字江香,马元驭之女。活动于雍正、乾隆年间。擅画山水、花鸟,师法其父马元驭及沈周、陆治,所作写意花卉笔墨严谨细腻,设色妍雅秀丽,勾染纯熟,与擅没骨花鸟的恽冰有“双绝”之称。

  罗芳淑,生卒年不详,江苏扬州人。字香雪、润六。罗聘、方婉仪夫妇之女。研习画事,工于画梅,雅致秀丽。

  吴应贞,生卒年不详,吴江人。字含五。师法恽寿平,擅写意花鸟,所作花鸟清逸秀爽,风神婉约。

  李珏,生卒年不详,常州人。师法恽寿平,以花卉著称,设色晕染自然得当。

  吴规臣,生卒年不详,金坛人。字飞卿、香轮,号晓仙,从潘奕隽学画,师法恽寿平没骨法,“每对花写照,风枝露叶,雅秀天然”。设色清新艳丽,晕染富于层次变化。

  蒋季锡,生卒年不详,常熟人。字蘋南,蒋伊之女,蒋廷锡之妹。师法马荃勾染法,兼师恽寿平没骨法,同时巧妙吸收西洋画法中的明暗技法,博采诸家,形成了工整细致、富有立体效果的花鸟画创作技法。

  蒋淑,生卒年不详,常熟人。蒋廷锡之女。自幼秉承家教,擅绘花鸟,隽静雅秀。

  席佩兰,生卒年不详,常熟人。名蕊珠,字韵芬,自号佩兰。随园袁枚女弟子,擅人物、花鸟,工整精细。

  廖云锦,生卒年不详,松江人。字蕊,号织云女史、锦香居士,工绘花鸟,宗法恽寿平,水仙、湖石则学宋人法度。花鸟设色笔轻色淡,运笔纤细工整。

  骆绮兰(1756—1806?),句容人。字佩香,号秋亭。为袁枚、王文治弟子。工写生,尤喜画兰。师法恽寿平、文俶笔意,笔墨工细。著有《听秋轩诗稿》。

  明清时期江苏地区女性绘画流派的绘画艺术实践活动,使女性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为人们认识世界及女性的内心世界提供了一个窗口和视域,也为我国的绘画审美风格提供了新的审美类型和风格特色。明清时期江苏地区女性绘画流派的崛起,成为这一时期的一个特定的美术现象,标志着女性绘画登上了历史舞台,她们作为我国20世纪现代女性绘画的先驱而存在于明清美术史之中。

清 周禧《鸠雀先春图》

  近现代江苏女性绘画及其流派

  近现代江苏地区不仅产生了数量众多的男性绘画群体,也诞生了不可小觑的女性绘画群体。这一女性画家群体被确立为“江苏近现代女性绘画流派”。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到当代,这一特殊的绘画群体绵延了将近150年的时间,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直接参与了中国绘画的发展。其性质和文化属性显然已经不同于传统意义的绘画创作,有着时代影响的强烈痕迹。

  江苏近现代女性绘画流派画家主要有:董婉贞、王采蘋、王采蘩、王采藻、阮玉芬、任霞、钱韫书、宋贞、陆惠、杨令茀、潘玉良、李秋君、顾青瑶、张光、唐蕴玉、吴青霞、荣君立、刘苇、黄佩芬、陈国璋、张韧之、杨雪玖、谢月眉、顾飞、鲍亚辉、樊诵芬、方召麐、曾杏绯、周丽华、王文秋、夏伊乔等。

  董婉贞,汤贻汾妻,字双湖,号蓉湖。擅山水、花卉,尤工画梅。董婉贞现存主要作品有:南京博物院藏《花果菜蔬图》等。

  王采蘋(?—1893),太仓人。亦作采萍,字涧香,王原祁六世孙女,无锡举人陈培元妻。山水宗“娄东”,兼善花卉。著有《忆选娄诗稿》。

  王采蘩,王采蘋妹,太仓人。王原祁六世孙女,武进魏骥之妻。擅画,师事叔母张纶英,尽得其传。

  王采藻,太仓人。王原祁六世孙女,王采蘋幼妹,武进吕懋荣妻。擅画,与孙嗣微齐名。

  阮玉芬,生卒年不详,仪征人。字蘋香,阮元后裔。工于花卉翎毛,供奉福昌殿。

  任霞(1870—1920),祖籍山阴。字雨华,任颐女,长期随父寓居上海。善画人物、山水、花鸟,是一位全能的女画家。作画勾勒、点染、粗细笔并用,设色鲜艳明丽,极具苍秀隽逸之气。

  杨令茀(1887—1979),江苏无锡人。8岁拜吴观岱为师,为吴观岱学生,“为画渊然、穆然,无不效法正宗”。早年入清宫为溥仪及同治的瑜、珣等四太妃作画,有宫廷画师之誉。任北京故宫古物陈列所画师、沈阳故宫博物院馆员。上世纪20年代与齐白石齐名,1925年在美国费城举办中国画展,1934年在慕尼黑、1937年在柏林举办画展,引起强烈反响,并参加美国费城博览会。后定居美国,任教加州大学、史丹佛大学、华盛顿大学。1972年致信周恩来总理希望回国定居,1982年其侄杨通谊将其珍藏书画文物130件分赠故宫博物院和无锡博物馆。

  潘玉良(1902—1977),镇江人,生于扬州。原名陈秀清,幼年父母双亡,由舅舅抚养,13岁被卖入桐城烟花巷,后被潘赞化赎出,由陈独秀证婚,与潘结为夫妇。1918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21年考入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回国后先后在上海美专绘画研究所、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1937年出国定居巴黎。潘玉良具有天生的艺术家气质,广泛涉足油画、彩墨画、水墨、雕塑、版画等领域。绘画富有雕塑感,泼辣豪放,极富自由奔放的精神气息。

  顾青瑶(1896—1978),江苏吴县,寄寓上海。别署灵妹。曾与陈小翠联合主编《中国女子画会特刊》。上世纪70年代随儿子赴美定居。山水师法董其昌、四王以及华岩、石涛画风,远追宋元境界。笔墨苍茫浑厚、古逸峻拔。

  吴青霞(1910—2008),常州人。初名吴德舒,号龙城女史,别署篆香阁主。曾当选为中国女子书画会理事、中国画会理事。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师范学院教授、中国美协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市文联委员等职。擅长人物、山水、仕女及花卉、翎毛。笔墨劲挺流畅、明丽隽永。作品先后在巴黎、东京、温哥华展出,并获得荣誉。

  刘苇(1901—1997),无锡人。原名尤韵泉,1919年考入上海美专,与潘玉良为同学。抗战爆发后辗转武汉、长沙、贵州、重庆等地。后得到周恩来、邓颖超的关怀,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与倪贻德结为伉俪,1949年作为接管杭州艺专的副代表,先后出任杭州美院国画系副主任、杭州美院图书馆馆长等职。

  鲍亚辉(1895—1977),宜兴丁蜀人。早年积极参与中国女子书画会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参加农工民主党,从事社会活动。其母为画家,受家庭熏染,致力于绘画艺术,寓居上海后,师从王一亭、樊少云,致力于山水、花鸟画创作。画风清雅秀逸,有崇尚自然、襟怀开阔的意境。

  樊诵芬(1910—2000),崇明人。随父母移居苏州。父亲樊少云善画,幼年即在父亲指导下致力于绘画学习。专攻山水,师法黄公望、董其昌、“吴门画派”画家以及“四王”画风,并漫游各地写生。画风明润秀爽、细密清劲。

  方召麐(1914—2006),无锡人。早年师从钱松岩、陈旧村等研习山水、花鸟。37岁其夫骤逝后,担起抚育子女八人的重任。并继续师从张大千、赵少昂学画。41岁入香港大学攻读。43岁于伦敦大学研究《楚辞》。后长期从事绘画创作,一洗闺阁女子纤细幽雅的绘画格调,画风苍率质朴、壮阔沉雄。

  曾杏绯(1911—2013),出生于江苏常州。原名曾瑜,回族。早年师从徐凤林、蒋志明等人学画。1930年在南京任教,抗战期间辗转于四川等地。1945年移居甘肃,1947年定居银川。曾任全国美协理事、宁夏美协主席、宁夏画院副院长等职。以工笔花卉见长,设色单纯明丽。

  周丽华(1900—1983),徐州人。1924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以艺术为生命依托,在素描、速写、水彩、水粉、油画领域辛勤耕耘,有着精湛的艺术造诣,在绘画中寄寓了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

  王文秋(1918—1992),江阴人。原名王文绣,笔名闻秋、紫红,1938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专,同年奔赴延安,进入鲁艺美术系,先后任八路军120师政治部宣传干事、《群众画报》编辑、延安大学美术系教员、人民美术出版社美编室副主任、中国美协会员工作部主任等职。

  我国近现代的女性画家大多产生、活动于经济较为发达的江南地区,与这一地区剧烈变化的社会条件有关。清末民初以来,男女同校制度开始实行,并直接催生了专门的美术学校。这为女性绘画艺术家摆脱家庭束缚、独立走向社会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又一新的条件。20世纪以来,江苏持续不断产生了一大批颇有作为和成就的女性绘画艺术家,其中以潘玉良等人的出现最具有传奇性和典型性。近现代江苏地区女性绘画、女性绘画流派的出现,从一个侧面也具体而微地反映出社会的变迁和现代文化演化的轨迹。

  江苏地区女性绘画的出现有一个长时期的发展演变过程。根据文献记载,自六朝时期起,江苏女性画家就已经致力于绘画创作实践,从中可见其渊源深厚,以后历代不乏女性绘画,直至明清而终成规模并有女性绘画流派的出现,带领女性绘画进入了现代绘画的历史时空,成为一股巨流。江苏“女性绘画”及“女性绘画流派”的出现,既是长期以来该地区文化观念与艺术理念演进之必然,也得益于其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若没有如此坚实的经济条件,没有长期领先的社会思想与文化观念,没有全社会崇尚文化艺术的浓厚氛围,便很难想象江苏历代女性绘画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艺术成就。

现代 吴青霞《闽江风味》

标签:女性;绘画;画家
责编:滕方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