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鸿飞 |《此生必驾“318”》之三——车轮丈量的文明长卷
2025-10-08 11:29: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作者:张鸿飞  
1
听新闻

  我们驾着满载憧憬的车辆,驶入这条镌刻千年文明印记的天路,叩问历史脉络,触摸文明肌理,开启一场虔诚的朝圣之旅。

一、古道新程:丈量千年的梦想刻度

  方向盘下蜿蜒的二千公里,在卫星地图上不过是一道青灰色曲线,却串联起跨越千年的文明足迹。从秦汉的西南夷道,到唐宋茶马古道的悠悠驼铃,再到当代钢铁动脉的阵阵轰鸣,这条通道始终承载着华夏民族向高原探索的渴望。

  我们循古人足迹前行,车轮碾过的不仅是现代柏油路面。在雅安,青衣江水依旧奔涌,恍惚间似见唐代茶商的竹筏顺流而下;二郎山云雾深处,仿佛仍回荡着明代戍边将士的号角;泸定桥的铁索上,红军战士的热血已深深沁入历史的年轮。每抵达一个路牌,都像在与时空对话,将遥不可及的梦想拆解为可触碰的历史片段。

二、天险通途:淬炼不朽的精神丰碑

  318国道的壮美与险峻,恰似一部凝固的史诗。折多山垭口的罡风里,藏着吐蕃与大唐交战的记忆;怒江七十二拐的悬崖峭壁间,镌刻着筑路人以血肉之躯开辟天路的壮举。在海拔5130米的东达山,我们的车辆渺如沧海一粟,而半世纪前,筑路战士正是用简陋工具在此凿出生命通道——平均每公里,就有一位英雄长眠。

  通麦天险的新桥如虹飞架,却掩不住老路上的历史伤痕。那些废弃的路基、锈蚀的钢索,仍在诉说“死亡路段”的悲壮过往。当我们小心翼翼驶过急弯,不禁遥想当年十八军将士如何悬绳作业于绝壁,他们“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誓言,至今仍在深谷中回响。

三、血脉交融:续写千年的文明长卷

  行驶在318国道,如同翻阅一部鲜活的民族交往史。康定街头,《康定情歌》的旋律流淌在藏式碉楼与汉式茶馆之间,吟唱着茶马古道上的汉藏情谊;雅江百年藏寨里,酥油茶氤氲着明清茶马互市的记忆,记满贸易往来的藏文账本,至今仍珍藏在雕花木箱中。

  朝圣者三步一叩的身影,是这条路上最动人的风景。他们额间的尘土与眼中的虔诚,传承着藏民族千年不变的信仰。当我们为磕长头的信徒递上清水,一声带着藏腔的汉语“突及其”(谢谢),让不同民族的心跳在四千米高原上同频共振。

四、山河守望:传承永恒的家国情怀

  怒江大峡谷的绝壁间,唐代军事要塞的遗迹犹存。千年前,南诏将士在此构筑防线;半世纪前,解放军以生命铺就川藏公路。川藏线纪念馆里,锈迹斑斑的十字镐与褪色军装,无声讲述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筑路精神。

  每当武警交通部队护路车队驶过,战士挥手致意的笑容令人动容。在海子山垭口,年轻的护路战士以布满疮疤的手,为我们指点最佳观景角度。他们常年守护雪域边疆,守护的不仅是国道,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那一张张“高原红”的脸庞,让我们读懂了何为“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当车轮再次驶回城市街道,318国道的记忆依旧鲜活。这条承载千年文明、百年奋斗的天路,不仅重塑了高原的地理版图,也升华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它告诉我们:人生的每一次远征,都是对历史的回望、对文明的致敬。每个人心中的“318”或许形态各异,但只要怀揣敬畏启程,必能在跨越险峰的路上,完成生命的蜕变与升华。

标签:文明;朝圣;国道
责编:陈衍晖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