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与中秋交织的八天长假,将在今日的暮色中悄然落幕。指尖轻触时光的痕迹,那些温暖的片段如星子般在记忆里闪烁,串联起一段关于重逢、变迁与陪伴的寻常岁月。
与老同学的两次相聚,是假期最动人的序章。先是和“发小”兴华兄、祝云兄围坐,共同追忆初高中时出演歌舞《劈墩造田战旗红》的鲜活场景,少年意气仿佛仍在眼前;再逢中学同窗黄新建将军,四十载光阴未改他眉宇间的英气,话语间尽是山河壮阔——他讲述海军舰艇劈波斩浪的征程,诉说深蓝海疆上的坚守与成长。那些关于祖国强大的具象故事,远比新闻文字更震撼,也让人读懂“国泰民安”四字背后,是无数人用岁月与热血筑起的屏障。
循着记忆驱车重走老路,像是赴一场与旧时光的约定。四十多年未踏足的乡野,早已换了新颜:泥泞土路变成平整的水泥路,低矮土房换成亮堂的小洋楼,田埂上的手摇水车被自动化灌溉设备取代。站在曾经玩耍的河畔,望着眼前生机盎然的乡村图景,才真正明白“改革开放”不是抽象口号,而是刻在每一寸土地上的变迁,是乡亲们脸上藏不住的好日子。
看望近九旬的大舅舅与大舅母,宛如翻开一本泛黄的童年相册。老人坐在藤椅上,阳光透过窗棂洒在银白的发丝上,那些我们早已遗忘的童趣往事,从他们口中缓缓流出:掏鸟窝时被蜜蜂蛰得哭鼻子,偷摘邻居家枇杷被追着跑,下雨天在院子里踩水溅湿衣裳……每一个细节都鲜活如昨,原来那些被时光冲淡的记忆,一直被长辈小心翼翼地珍藏着。
整个假期最安稳的时光,当属陪伴老娘。她执意要亲自下厨房,系着围裙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与记忆里的模样重叠。饭菜端上桌,还是熟悉的味道,满是家的烟火气。中秋之夜,陪她坐在院子里赏月,月光洒在她布满皱纹的脸上,柔和得像一层薄纱。我们一同看电视里的山河纪录片,听她讲当年在生产队争工分的日子:天不亮就下地,扛着锄头走几里路,一碗糙米饭能分两顿吃。她笑着说“现在的日子真好”,简单一句话,道尽了岁月的馈赠。
闲暇时,也未停下热爱的脚步。反复练习合唱团的作业《莫尼山》,每一个音符都饱含深情,想到节后要去敬老院演出,心中便多了几分期待;翻开领导荐读的《无剧本出演》,书中故事总能勾起我当年在首长身边工作的回忆——近八年时光里,那些紧急任务、细致叮嘱,都成了如今宝贵的人生财富。
这是我退休后回老家过的第二个双节。比起去年,多了几分从容,也多了几分新的乐趣:是与老友重逢的惊喜,是见证家乡变迁的欣慰,更是陪伴长辈时的安心。长假虽过,但这些温暖片段早已化作心底的力量,支撑着我继续热爱往后的每一个寻常日子。毕竟,此心安处,便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