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那年中秋
2025-10-06 17:52: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作者:以清  
1
听新闻

  在老家,中秋节一般称为八月十五,没几个人说“中秋节”的。八月十五是一年之中仅次于春节(老家人多称之为“大年”)的重要节日。

  与春节期间的冬闲不同,中秋节正赶上秋忙,所以没有多少时间好好准备过节。不过,家家户户也绝不等闲视之,尽可能吃顿好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欲望,父老们也借机改善一下生活。所谓好吃的,主要得有肉,以便蒸包子。但临近中秋,也常有割不到新鲜肉的时候,就只有吃菜包的份了。各家各户还得提前从县城买个西瓜,条件好点,再买几个苹果、梨什么的。

  八月十五上午,父老们例行出地,割莜麦,拔黑豆,起山药(土豆);或者晾晒碾场,或者吆喝着牲口驮田运粮,村旁田间沟壑、山野道上人影绰绰,偶有交流问候语,以及喝斥驴骡之声。秋高气爽,草木开始枯黄,天气早晚变凉,父老们身着厚装,脚浸晨霜。但想着丰收的金秋,想着一年一度的中秋,每个人的心中都洋溢着愉快与喜悦。

  小学生一般会放假,回家之后也多得下地帮忙,但与平时的家庭劳动不同,八月十五上午的干活充满了激情与期待,虽与节日的意境与氛围有关,而更主要是想到中午可以吃上一顿好的。

  父老们会提早收工,甚至有的妈妈干脆上午在家准备午饭,一般会想方设法炒个肉菜,或者使菜蔬里的油花多点。主食有蒸包子或油炸糕等,这些都是平时很少吃到的美食,孩童们会吃到解开裤带,父老们常会用“十五好过,十六难过”来告诫不要吃得太饱。

  八月十五晚上,月亮出来之后,家家户户将此前存放许久的西瓜小心地切开,分成若干瓣,老家人叫做若干“芽芽”。节前用土鏊子或灶头火盖烙好的月饼也被摆上来,和西瓜,有时甚至还有几个苹果、犁子,放置于一个方形的木质托盘里,摆在炕上,全家围坐在一起品尝;同时用碟子或碗准备一份小的,置于窗台上“供月亮”。如果月亮又明又圆又亮,大人们就会不住地赞叹“好月亮!”“好月亮!”如果赶上阴天,月亮未露脸,父老们就会说“正月十五雪打灯,八月十五云遮月,将是个好年景”。

  饭后,父老们自然会比往日睡得晚点,或闲坐拉些家常,讲讲庄稼的收成;或给小孩子们讲些月宫的故事,什么常娥啊,玉兔啊,桂树啊,让孩童们在甜蜜的憧憬之中进入梦乡。

  上了初中之后,我不再满足于父老们关于中秋与月亮的老生常谈,因为读到了苏轼、晏殊、王建、白居易、张九龄等人的中秋诗词,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情、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感慨、那“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的惆怅给了我不一样的中秋意境。

  十六岁那年我到太原读书,中秋前一个月,父亲送我坐了一天的火车去报到后,便坐夜车回去了。我在大城市的陌生环境中恓恓惶惶地过了数周,快到中秋的时候收到了父亲从老家寄来的一封信,除了交代我好好学习之外,特别叮嘱别忘买块月饼,并在信中夹了五斤全国粮票。那年的中秋如何度过的,记忆已经模糊,但父亲用圆珠笔在皱皱巴巴的稿纸上一笔一划写下的字迹仍然想得起来。

标签:月亮;老家;八月十五
责编:张睿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