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有名筑(二)|百年浦口火车站 焕新归来仍“少年”
2025-09-15 21:18: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杨爽  
1
听新闻


百年浦口火车站 焕新归来仍“少年”

  在长江北岸,一座米黄色的英式建筑屋顶陡峭、门窗高窄,与之相映成趣的拱形长廊下,不再是行色匆匆的旅客,而是闲庭信步的市民与游人。这里,就是承载了无数历史记忆的浦口火车站。

  回望过去,浦口火车站是一个时常被提及的地名——宋教仁遇刺、孙中山灵柩运抵南京、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朱自清父亲翻过月台买橘子的场景皆发生于此。2004年,它退出客运舞台。时至今日,以文商旅综合体新形态亮相的浦口火车站街区,正化身“网红”打卡地,成为南京城市更新的成功典范。

  铁轨会生锈,建筑会老化,但有关浦口火车站的记忆,却在不断地传承和解读中保持鲜活。这座蕴含着民国风韵的“百年老站”,正以新的方式延续使命,在时代变迁中历久弥新。

浦口火车站旧址

  建筑瑰宝:

  “技术顶尖”的铁路遗产

  浦口火车站堪称中国近代铁路建筑的精品之作。三层砖木结构、米黄色外墙、红色大屋顶,主体建筑呈现英式建筑典型风格。车站包括候车大楼、月台、雨廊、售票房、贵宾楼、高级职工宿舍等配套设施。作为津浦铁路的南端终点站,浦口火车站曾是国内重要的交通枢纽,是当时南方人“进京”的必经之地。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曾对作为交通遗产的浦口火车站做过深度调研与保护规划。在他看来,月台和雨廊最让人津津乐道,“别看这些建筑是用混凝土浇筑而成,但在当时,可是要运用最尖端的技术和工艺才能做到。”

  负责浦口火车站旧址修缮一期工程的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淳庆,曾与团队研究过这批建筑的历史,并进行详细的测绘和勘查。他们研究发现,浦口火车站的月台、雨廊等附属建筑,是南京最早的一批钢混建筑。淳庆介绍,19世纪下半叶,世界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建筑在美国纽约落成,直到1900年之后钢筋混凝土结构才大规模应用到工程界。“浦口火车站于1914年建成并开通运营,仅比长江对岸的和记洋行的钢混厂房晚两年,这两个建筑都是英国洋行设计的。上海最早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是建于1908年的电话局大楼,武汉最早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是建于1905年的汉口平和打包厂。这一批建筑在国内首开‘钢混’之先河。”淳庆说。

  百年前,浦口火车站曾激发国人的自强进取之心。受其影响,20世纪30年代后,南京主城区一些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建筑接连拔地而起。如今,它们已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史不可多得的活化石。

  历史见证:

  时代变迁的沉默目击者

  若建筑是空间的诗篇,那么历史事件便是时间的注脚。浦口火车站与一系列改变中国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连,这些关联赋予了它超越普通交通枢纽的深刻意义。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重伤,原计划他将乘坐津浦铁路北上组阁,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二次革命”爆发。浦口火车站作为津浦线的重要节点,成为该事件的重要见证地。

  1929年5月28日,孙中山先生灵柩由北平运抵南京。为表达对国父的深切哀思,浦口火车站内冠盖云集,民众肃立迎候。经短暂停留后,灵柩便乘威胜号军舰渡江,运往中山陵安葬,浦口火车站便与国父奉安大典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更为重要的是浦口火车站与“渡江战役”的历史交汇。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4月25日,渡江战役总前委邓小平同志和陈毅同志由合肥到达浦口火车站,两人一同登上了渡江第一船“京电号”过江,驱车进驻总统府。

  为何浦口火车站紧挨着浦口码头?或许很多人不知个中缘由。实则是受长江天堑的阻隔,京沪铁路曾一分为二,北段为津浦线,南段为沪宁线,到了浦口和下关,火车靠轮渡桥上火车轮渡来过江。在当时,这样的跨江通行在人们眼中可是壮举。直到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通车,列车直过大桥令过江的方式出现历史性转变,随着火车轮渡的停运,浦口火车站的客运服务也暂告一段落。

  浦口火车站的每一次转身,都是江苏乃至中国交通运输领域不断发展变化的缩影。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浦口火车站更名为“南京北站”,不仅恢复了部分客运功能,也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春”,一时间旅客接踵而至,津浦路、大马路人潮如织,商铺林立。2004年,当最后一班8084次南京至蚌埠列车缓缓驶出后,浦口火车站完成客运使命,与时代挥手告别。

  “浦口火车站的百年岁月见证了太多荡气回肠的风云变幻,一代代的风流人物也为其平添了传奇色彩。它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近代中国的剧烈变迁。浦口火车站是名副其实的‘历史见证者’。”贺云翱说道。

  目击过中国近代到现代的巨大变革,也见证过南来北往旅客的悲欢离合,自“浦口火车站旧址”在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那天起,浦口火车站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建筑空间,而是一处不可多见的交通遗产,一块充满了美好情感和珍贵记忆的地方。

浦口火车站雨廊

  文脉传承:

  “背影”中的城市新地标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朱自清1917年北上求学,在浦口火车站与父亲话别,此后写下这篇饱含深情的散文名作。

  一个“背影”,触动了国人一个世纪。

  “浦口火车站把朱自清《背影》的历史情感叙事与车站的建筑空间有机结合,让历史照进了当下和未来。”贺云翱表示,“在强大的文学力量塑造下,任何人只要身处其间,就会触发感情,重拾记忆。人们会重新在历史和现实中间进行思绪的穿插和情感的沟通,看见生活和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除了《背影》,浦口火车站还是人生“戏剧”的舞台。近年来,它逐渐成为以民国为背景的影视剧的重要外景基地。曾经热播的电视剧《情深深雨濛濛》《金粉世家》、电影《国歌》《致青春》等均在此拍摄过场景,被誉为中国“最文艺”的火车站之一。

浦口火车站街区朱自清雕像

  2024年,经过精心改造后的浦口火车站以全新的街区风貌重回大众视野。改造后的街区既保留了历史风貌——修复主楼、月台、雨廊等要素;又注入了新功能——引入文化展陈、创意店铺、餐饮娱乐等业态,展示了一种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相结合的新路径。

  “我们确定了城市有机更新微改造的修缮理念,原汁原味地展现津浦铁路历史和长江文化发展脉络。”浦口火车站街区现场负责人袁华说,“游客在这里可以同时体验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在品味建筑之美的同时,感受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从大拆大建到微改造,从单纯保护到活化利用,从关注物质空间到重视文化记忆,浦口火车站的每一处焕新细节,无不体现着城市更新理念的进步。”贺云翱认为,今天的浦口火车站街区,为当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多方面启示。

  世殊时异,如今当游客漫步于浦口火车站街区,他们不仅是在参观一座历史建筑,更是在阅读一部立体历史书,体验一段情感旅程,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或许就是建筑遗产最高层次的价值——它不仅是过去的遗迹,也是现在的资源,更是未来的灵感。

  (江南时报记者 杨爽 视觉中国网 供图)

标签:浦口;火车站;浦口火车站
责编:滕方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