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刀代笔,剔出最美“中国红”
——张来喜与蒋超的雕漆传承之路
“果园佳制剔朱红,蔗段尤珍人物工。”清代乾隆皇帝在《咏永乐漆盒》中盛赞的“剔朱红”,正是扬州漆器的顶尖技艺——雕漆(又称“剔红”)。这门历经两千余年的国家级非遗,如今在匠人们的坚守与创新中,持续诠释着东方美学精髓,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张来喜与弟子蒋超的师徒接力,便是最佳注脚。
张来喜
做到“没有刀下”才罢休
在扬州市486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的“张来喜工作室”,聚光灯下的“满工漆壶”即将成型。“‘剔’就是剔除无用之漆,做锦地(用漆填涂或描绘纹样作为衬地,再叠加其他图案的技法),雕刻物象,只留纹样精华,每一步都容不得马虎。”张来喜说,这种“上不留天,下不留地”的技法,要求器物表面填满图案,极其考验技艺与想象力。即便深耕行业二十年之久,他仍对每一件作品十分较真:“壶上山水图案的山石交界处,用树或花装饰得浑然天成,需要反复琢磨。”每做好一把壶,他都会亲自试用,发现问题便随手修改,直至“没有刀下”才罢休。
这份“较真”,从张来喜入行时便已扎根。1961年出生的他,高中毕业后考入扬州工艺美术学校。凭借艺术天分与吃苦劲头,他以优异成绩分配至扬州漆器厂,师从方开玲——扬州漆器厂第一代老艺人孙国权的高徒,曾参与人民大会堂陈设的红雕漆地屏《江山入画图》等大型作品制作。
“方师傅的一丝不苟,影响我至今。”张来喜回忆,20岁的他从磨刀起步开始了学徒生涯,从锦文雕刻到花鸟制作,旁人需两三年掌握的技巧,他不到一年便能上手。一次,漆器厂领导走访车间时,被一件雕工精美的牡丹小花瓶吸引,问及作者知是“新学徒张来喜”,高兴得直夸“雕漆后继有人”。厂里的肯定,让张来喜信心倍增,立志要在漆艺领域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多年的实践中,张来喜的红雕漆艺已具有鲜明的特色。然而,在这条路上他从未停下攀登雕漆工艺高峰的脚步:拓展漆艺市场空间,开发小件漆器产品;从实践到理论,撰写论文论述大型艺术品创作思路;走进校园传播漆器文化,担任扬州大学、江苏省扬州旅游商贸学校等客座教授……他的目标是继承传统、研究传统、发扬传统,而且在传统的基础上突破创新。
用温暖与严厉传匠心
名师出高徒,张来喜不仅自己成了大师,更把“匠心”传给了下一代。
2008年,扬州漆器厂建立了“张来喜工作室”。为了培养年轻人,张来喜付出了很多心血,他耐心地示范指导,尽量让徒弟规避自己年轻时走的弯路。现在,工作室已经培养出好几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工艺美术名人,蒋超就是张来喜的得意门生之一。
谈及与蒋超的师徒结缘,张来喜满是肯定,“蒋超人品好、学历高、肯吃苦、有恒心,当时就愿意教他。”
如今,已是扬州漆器厂创新工作室副主任的蒋超,仍感动于师傅的温暖与严厉:“刚当学徒时工资低,师傅总抢着付午饭钱,告诉我‘在生活方面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找他’;但学技术时,他又常叮嘱‘想比别人好,就要多一分努力、多一分坚持’。”
在张来喜大师的教导下,蒋超很快掌握了雕漆工艺中锦纹、花鸟图案等技巧,形成了“兼有北方之雄、南方之秀”的独特雕漆风格。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他带领团队将雕漆融入日常生活:用剔红装饰钢笔、制作挂件,将漆艺与使用功能、装饰功能相结合,通过对产品形态、工艺要求和生产元素进行创新,使传统的漆器品种更加丰富、造型更加多样;将红雕漆和其他工艺美术结合,结合激光雕刻、UV喷绘等现代技术,多种工艺结合,探索漆艺的创作空间。
张来喜作品雕漆摆件《东山对弈》
把接力棒交给年轻人
新一代接过了传承的接力棒。“扬州作为中国漆器的一个重要的生产基地,要让这门技艺长久发展,就必须培养更多技术人才,我们扬州漆器的队伍,得形成老中青三代传承的良好格局。”蒋超表示。
2020年,在扬州漆器厂的支持下,蒋超与企业多名青年技术人员组建成立创新工作室,并担任创新设计组组长,负责漆艺新品的研发创作工作。根据工作室技术人员的专业特长,蒋超分类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提升技艺水平。目前工作室拥有正高级工艺美术师1人,高级工艺美术师2人,工艺美术师3人,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5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4人。
此外,蒋超以扬州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的身份,将漆艺带入课堂。他常常利用工作之余,前往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无锡工艺陶瓷学院、江苏省扬州旅游商贸学校等高校开展讲座,讲授漆器工艺相关知识,在企业和高校间建立起桥梁,将企业资源引入学校,也将学校的文化带入企业产品创作中。“我希望院校结合,不能只是结合在表面,一定要结合到学生的课程中去。”蒋超也在探索让传统工艺与高校课程更深入、更有效的融合方式。
从张来喜成立工作室培养出多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到蒋超组建创新工作室汇聚专业人才;从开发小件漆品拓展市场,到产学研结合传承非遗……扬州雕漆正以开放姿态拥抱时代。正如张来喜所说:“漆器的光芒,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而在匠人指尖的温度中,在每一次创新尝试的火花里。”
这份对传统的敬畏、对创新的勇气、对美的永恒追求,正是千年扬州漆器始终熠熠生辉的“终极密码”。
(江南时报记者 毛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