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城南的一次美好夜间雅集,本人喜获马常宏先生著作《松陵印记》,属于吴地文化丛书之一。适逢双休日,开卷有益,如饥似渴快速悦读完赠书,爱不释手。掩卷思忖,狠狠“补课”了一下松陵文化历史,大呼“杀克”。近期,又有幸倾听到马先生文史专题讲座《松陵地方文化写作谈》,书生亲临现场洗耳恭听,更令人受益匪浅,醍醐灌顶。
《松陵印记》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全书共计262页码,厚重殷实,是一部侧重详叙苏州市南大门松陵镇文化的散文集,同时收录了大量关于上世纪松陵镇的老照片、旧画作。本书细分为六大章节,涵盖有松陵街巷、松陵地标、老店名厂、往事钩沉、松陵艺人、印影留痕。
爱上一个人,恋上一座城。源自本土,分外亲切;家乡人士,讲家乡事。马老师是土生土长的松陵土著居民,高级工艺美术师,本地报刊社原资深编辑记者,地方文史专家,著作等身。“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松陵变化,2003年尝试写作松陵往事,作品散见于各种报刊。参与松陵盛家厍历史街区的文史专家组工作。”晚辈我实乃“外乡人”一枚,出生于南太湖之畔的精致小镇七都,后于八十年代伊始定居吴江县城,近四十年来也有机会见证江城日新月异的城镇进程,至于八十年代之前有关的松陵史料基本属于一片空白状态。近年来主动阅读过《松陵镇志》,结合新近拜读到的《松陵印记》,让书生进一步了解了松陵镇的昨日与今朝,“先有松陵,后有吴江”;此书一定程度上及时弥补了正史的一些不足之处。因此,马老师的著作及其读书分享会《再谈记录松陵》,如数家珍,详尽阐述,让后生迅速恶补足了1980年之前松陵文化的历史功课,一脉相承,成功对接;非常感激,如获至宝,珍藏有加。虽然十多年以来相继在《吴江通》《吴江日报》《苏州日报》《姑苏晚报》等媒体上略读过马老师相关老松陵的奇闻趣事,但是并没有完整意义上扫读到更多老松陵人眼中的文章。感谢马老师提供研读旧松陵文脉的极佳机遇,垂虹文化、莼鲈之思、松陵地域等一系列文史,犹如串联起来的珍珠项链一般,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垂虹桥)
纵观全书,《松陵印记》立足松陵镇,以映衬镇区地方文史、历史沿革、街巷变化、行业变化以及部分艺人特长为主线,尤其是细致描述了从民国到九十年代这段时期的松陵跃迁,个中也穿插了部分与松陵有关的人物记录。“通过志书史料查证、走访知情当事人、结合本人所见所闻,并经过30多年的观察、积累、记录和10多年的写作,在这些文章和照片、绘画作品中,再次演绎了刚刚消失的松陵旧貌,给读者在乡愁的回味中,去感受逝去的岁月和松陵的脚印。”《松陵印记》的另一大特点在于许多老照片是首发,这也是旧松陵的再现,它比文字直观,能激起浓浓的乡愁。配以简洁的文字,也许回家的路,就在这里就能找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是最长情的告白。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首当其冲率先从热爱家乡、熟悉家乡开始!
回眸千年松陵历史,品味古城文化遗韵,传承吴江县治精华。诚如马先生近期专题讲座中自述的那样,文史写作中的沉重与轻松并存,缺憾和欣慰同在。追寻记忆,记录旧忆,挖掘史料,这正是刻录老松陵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漫长的历史,吴江县衙的特点,松陵老城的印记,曾经给我们留下了形形色色的、精彩斑斓的经典故事。尽快将一些有意义的历史故事抢救性速录下来,这本该是苏南本地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抑或是目前民间中尚能采集到的珍贵史实,时不我待。
实话实说,四十年来,笔者相继获赠个人文集专著数十部,自我感觉最好回馈作者的途径之一便是积极撰写读后感或以自己拙作回赠。一个人的阅读史,约等于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本好书润泽心灵。寒来暑往,岁月静好。有幸与马常宏先生结识,成为忘年交好友。2025年3月7日,苏州湾博物馆馆长汝悦来先生邀请马常宏先生专题讲座《垂虹桥的赏析》,马老师特意单独通知我亲临现场,协助摄影,笔记实录。近日获悉,2025年8月底,马老师的《松陵印记》又有了续集,姊妹篇。作为忠实粉丝的我又可以获得赠书,即将大快朵颐。让我们相约“一起阅读”《松陵印记》——她的字里行间俨然涌动着丝丝缕缕江南文脉……
(作者张金龙,曾号埭浪居士,高级教师,35年教学生涯,就职于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江苏省垂虹文学社社员,苏州市吴江区作家协会会员,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文联会员,吴江区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员。在省级以上教育报刊发文近180篇,编写电子教程3部,正式出版专著《雕刻时光》一部,刊于省市级散文随笔类小文168篇。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国家级主流教育纸媒报刊杂志发文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