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明白人”来自群众、扎根群众,具有一定法治素养,是推进基层法治建设的一支新生力量。自2021年起,南京市大力推进“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培养和发展了2.3万名“法律明白人”。他们在村(社区)、网格广泛开展普法宣传、纠纷调解、民生服务等工作,有效激活了社会治理“末梢神经”。
雨花台区普德村132号小区的晨光晚霞里,总能看到三三两两的老年人围在“口袋花园”旁,一边欣赏盛开的鲜花,一边拉着家常,和谐而又美好。谁能想到,这个如今处处是花儿的老旧小区,几年前还是另一番模样:1976年建成的10幢老楼274户里,老年群体约占一半。2017年环境整治出新后,公共区域悄悄冒出了一个个“私家菜园”,时常引发物业纠纷、邻里矛盾。雨花台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法律明白人”葛富莲创新运用“三微”工作法,带领居民先后将近300平方米的争议空间变身为16个特色花园,打造睦邻友好、守望相助的社区生活环境,小区物业纠纷、邻里矛盾同比大幅下降。
微议事:三轮协商的进化演变
葛富莲精准对接社会资源,搭建“七彩石”协商议事平台,多次召开“小板凳议事会”,集体商讨“我的花园我做主”议题。
5幢居民代表张大爷来到“小板凳议事会”现场,直接对葛富莲说:“我不同意铲掉菜地,我种的西红柿过两天就能吃了!”李阿姨马上说:“老张,我家孙子最近总喜欢去你种的西红柿地里晃荡,天热蚊虫这么多,把我家孙子弄出什么病来怎么办!”
面对各种唇枪舌剑的话语,葛富莲没急着调解邻里矛盾,而是心平气和地拿出民法典,指着物权编里关于公共空间使用的法律条文说:“小区里的公共绿地属于大家共同所有,并不是属于哪一个居民的。何况,远亲不如近邻,大家住在一个小区都是缘分,只有把大家建设好了,小家才会更好。”
葛富莲提出三个方案:一是直接铲除菜地搞绿化;二是“以菜换菜”,即群众将公共绿地的菜自行移除,从社区领取优质菜苗在自家阳台耕种;三是“以花代菜”,即铲除菜地后,打造居民“口袋花园”,居民自愿认养花园进行养护。最终,经过公开投票、集体决议,决定采用第三种方案“以花代菜”,实现了公共绿地从“私家菜园”到“口袋花园”的蝶变。
微服务:三代同堂的花园变革
葛富莲积极链接共建单位,引进社会组织和在宁高校,通过开办老年大学、组织亲子活动等公益举措,大力营造社区文化氛围,推动形成和谐邻里关系,显著提升居民幸福感。
70多岁的王奶奶报名老年大学插花艺术班后,学得特别认真,时常向指导老师请教插花技巧和种花知识,她将康乃馨种在了“长寿花园”里。社区孩子们自发组织了“小小护绿队”,给花卉挂上认领牌,每逢周末都会戴着小手套、拿着小水壶来给“玫瑰花园”浇水,呵护它们健康成长。精神障碍患者小马很少出门,葛富莲知道后,主动上门走访,邀请他认养“疗愈花园”的一角,还请来专业心理咨询师陪他聊天,一起种花。一年后,小马走出家门,主动和邻居打招呼,还将自己养护的波斯菊种子分给大家一起种植。
微治理:三方共治的永续密码
葛富莲成立普德村132号小区老党员“银发调解队”,队员们每天戴着“治安志愿者”红袖标在小区里巡逻,看到哪个居民“口袋花园”里的花儿要浇水了就提醒,遇到邻居间因花草养护发生矛盾就劝导,发现有人毁坏绿植乱扔垃圾就制止。葛富莲还联合雨花台区实验小学、普德村幼儿园成立了“红领巾小队”“花园科普讲解队”,每到寒暑假,小朋友们就主动担当“小小义务讲解员”,为前来参观的群众介绍“口袋花园”的故事,在寓教于乐中自觉培养生态保护意识。此外,每年开展“花开雨花台 爱在雨花台”“‘转角遇见美’微花园”评选活动,对评选优胜的居民奖励日用品和消防器材,使居民自治从“文化娱乐型”向“事务治理型”转变,切实增强社区共同体意识和家园情怀。
初秋的傍晚,葛富莲站在普德村132号小区的“疗愈花园”旁,看着居民们有说有笑,心里满是欣慰:“只要把居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处理好每一个细节,基层治理就不难,群众就会由衷满意。”
(戴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