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鸡娃”“内卷”成为全民教育焦虑的代名词,当育儿公众号的速成方法论铺天盖地,来自苏州这座底蕴深厚的文化古城的李金珠老师以18年家庭教育指导的深厚积淀,在《看见孩子的世界》一书中,用显微镜般的细腻观察和手术刀般的精准剖析,为困在时代漩涡里的中国家长,凿开一扇看见家庭教育本质的天窗。这部融合个体生命叙事与专业教育思考的纪实文本,既是个体家庭的成长档案,更是一部解码中国式家庭教育困境的启示录。
生命全景图里的教育肌理
全书以“幼儿时代—儿童时代—少年时代—青春期”的纵向时间轴,以及横向的一个个小故事编织出袁子墨从0到18岁的生命经纬。不同于同类作品中教育叙事对教育技巧的场景化注解,作者以小学语文教师和作家特有的叙事敏感度,将《咬手指的男孩》中潜藏的分离焦虑,《作业拖延症》背后的自我认同危机,《手机风波》折射的边界意识觉醒,转化为具象可感的教育现场。每个案例都像多棱镜,既照见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折射出代际教育碰撞的集体症候群。
我们应当注意到,当文中的主人公小墨步入青春期之后,之所以与父母的沟通没有切断,密码就隐藏在小墨的幼年和童年时期。他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他的父母完全看见并接纳了他的高敏感,他的调皮。就算他像个“跳蚤”一样话多,他的话也一直被妈妈稳稳地接住,这种情绪的接纳和亲子的对话是持续不断的。当小墨害怕影子的时候,妈妈在安抚住小墨之后,发明了“踩影子”的游戏,在小男孩的心中种下了勇敢的种子。这样细密的教育肌理,在文中比比皆是。
在焦虑中生长的教育智慧
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拉锯战中,本书给出了超越二元对立的第三条道路。作者通过“家庭会议制度”“成长纪念册”等创新形式,构建起代际平等对话的桥梁。作者始终能看见并接纳孩子的情绪和表达,先给孩子表达的机会,然后全家人坐下来一起探讨解决办法。作者毫不回避自己的心理活动:没有妈妈不在乎孩子的成绩,没有妈妈面对问题的第一想法不是说教。但是身为教育和心理工作者的李金珠老师,每次都能先按捺住自己。无论是孩子偶尔不想练琴,还是在学校犯了错,或者是偶尔一次考砸了,一次作业的拖拉,都能看到母子之间坦诚的对话。当孩子的情绪都宣泄完了,冷静下来了,他会主动向妈妈寻求帮助,一起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特别是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守护亲子关系的命题上,完整展现了自己既尊重“Z世代”少年的数字原生特性,又守住了家庭教育的价值底线。李金珠老师能看见并赞美孩子通过网络收集资料写论文,肯定网络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在《手机风波》一文中,母子间的促膝长谈,随后的书信交流,还有最后孩子给自己设置了手机使用的规则,都足以引起当代家长的共鸣。这样的故事在书中足足有一百多个,当然其中并非只有问题,也有许多温馨的场景,成功的喜悦,堪称中国家庭教育问题的微型标本库。
代际对话中的教育突围
书中对“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反思切中时弊:物质的丰裕冲淡了家人之间的情感黏性,升学压力异化了亲子关系。面对这样的教育困境,作者能看见并珍视孩子的每一处闪光,哪怕是孩子随手用餐巾纸折的玫瑰花都视若珍宝;家人之间从不吝啬表达爱意,随时不忘说“我爱你”;用各式各样的家庭活动,为孩子营造温馨的成长底色;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写作,探索新的领域,用自己的闪光为孩子点起人生的明灯……一件件富有“爱”的底色的生活琐事,将抽象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实践。既让我们看见爱能浇灌出健康温暖的孩子,也让我们看到生活中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李老师也并非一味地通过对话与孩子沟通,李老师也强调教育中的惩戒,为孩子梳理规则和边界,甚至不隐瞒自己作为母亲对孩子的体罚。围绕体罚的,仍然是谈心谈到孩子心平气和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体罚也不影响亲子之间温馨的泡脚共读。这种尺度,也是李金珠老师文中非常有借鉴意义的部分。
从幼儿期的安全感建构到青春期的自我认同,每个案例后附的建议都像精准的手术方案:既有心理学的理论支撑,又浸润着作者特有的温暖笔触。这种理性与感性交织的书写特质,让这本书既具有专业性,又拥有了文学的温度。
作为苏州市“最美家庭”获得者,李金珠的书写始终贯穿着爱。当很多家长在“双减”政策下陷入新的迷茫,本书既是抚慰,又是指引,提醒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完美的答题机器,而是塑造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温暖阳光、热爱生活的人。
李金珠,小学语文教师出身,已退休,现为苏州市相城区“澄姐”家庭教育指导师。江苏省作协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婚姻家庭咨询师,出版散文集《九月的风》《阳光的香味》等。曾获“江苏省书香家庭”“苏州市最美家庭”等荣誉。
纪玉媛,南京大学文学硕士,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从事教育出版多年,主持策划《小古文观止》系列等图书多部。